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质疑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质疑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日期: 2014/11/27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袁占钊

提要: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方式只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途径或者手段。
   关键词:生态系统 社会存在 发展 基础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这一“原理”长期以来无人提出质疑,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出现,我们对这一“原理”的正确性表示怀疑。我们的问题是:人类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并使这一生产具有可持续性呢?当我们深入到物质资料生产的背后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时,我们就会发现还有更具基础意义的东西,那就是:地球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离开这个系统所有生物包括人类根本无法生存,或叫存在,更何谈发展?当今的科学技术可以上天入地,但还没有发现一个类似于具有地球生态系统这样一个可供人类居住和生存的星球,也就是说在失去生态系统的环境中,人类是不可能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的。所以生态系统才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方式只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途径或者手段。下面仅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 “基础”与“方式”两个概念之界定
   所谓基础,就是事物发展的起点、根脚、出发点、基点。作为固体物来说是它的立足点,即只在此点上,离开此点就不是此物,如地球离太阳的距离远一些或者近一些就不是地球,喜马拉雅山离开南亚大陆和亚洲大陆的碰撞点,也就不是喜马拉雅山;作为生物来说,基础就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所在,离开此所在就不能存在,就像胎儿离开子宫就不能形成、存在一样。我们的衣、食、住、行从哪里获取?只能从人类赖以存在的地球生态系统中获取。 生态系统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生态环境的构成。哲学上讲的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系统、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态系统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社会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基础条件。没有生态系统不要说进行生产,连人类社会也不能产生,更不可能存在下去,而对生态系统的任何破坏都会导致物质资料生产的局部乃至全部中断。因此我认为,生态系统是承载人类物质文明乃至精神文明的基石,是决定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世界升华从而决定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压倒一切甚至经济就是一切,仅仅把经济发展看成硬道理的狂热,是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的,其理论根源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必须加以科学的理解,这个发展是包括环境、经济、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
   所谓方式,就是手段,做事的方法、形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至于如何获取、采取什么方式,那就要靠人类不断发展的聪明才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马克思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①
   社会越向前发展,人们获取生活生产资料的经验、知识越丰富,从而也就越快捷,工具与方式越先进,所耗时间越短。但无论采用怎样先进的生产方式,只能在人类赖以存在的生态系统中获取,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性基础。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下去,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统称为社会存在。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手段,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由落后走向进步,由愚昧走向文明。但你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你只能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离开生态系统人类将一事无成。
   二、生态系统的作用
   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人类就无法生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资料的来源。这些资源可以分为三类:(1)生态资源(又称恒定资源),如太阳辐射、气温、水分等,它们不依人类意志为转移。这类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如能因地制宜,发挥所长,合理利用,可以长久使用。(2)生物资源。如森林、草原、鸟兽鱼虫等动植物以及菌类和土壤。此类资源具有再生机能,如能合理地加以使用,并给以科学管理和抚育,不仅能生生不已,而且可以根据人类意志,有计划地繁殖扩大。(3)矿物资源,包括煤,铁,石油,天然气等各种矿藏。此类资源储量有限,基本上属于非再生资源,一定要有计划地合理采用。如果胡乱开发和浪费,将造成矿藏能源危机,危害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后患无穷。
   第二、生态系统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生态系统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并通过生产而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不同国家在生产门类、布局上的差别以及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往往同其所处的生态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如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最大的粮仓,是因为有广阔的平原;中国长江流域的水产业或养殖业比较发达,是因为这一区域湖泊纵横、水源丰富;澳大利亚的畜牧业之所以发达,是因为有广阔的草原;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的石油工业发达,是因为这些国家位于海湾储油地带。
   第三、生态系统还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生态系统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费尔巴哈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部分,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也就没有人。” ②恩格斯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③
   马克思也曾说:“......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如肥沃的土地和富有魚类的水等等,和劳动手段的自然富源如汹涌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道、树木、金属、煤炭等。在文化初期前一类自然富源有决定作用;在较高的发展阶段则是后一类自然富源有决定作用。”④这里劳动手段的自然富源就属于生态系统,劳动手段就是生产方式。劳动手段的自然富源为什么在人类较高的发展阶段具有决定作用?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人的活动不能超越自然所能接受的限度,不能违反自然规律。诚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界的改造,只有在这改造中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但改造工具制作的原材料来自生态系统这一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对自然富源的任何破坏都会使劳动手段的提高受到阻挠。所以,必需将这种改造活动保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和限度之内。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求将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将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从而实现在保持生态系统质量和持续供应能力的前提下,使生产力得到持续发展。
   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是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系统问题,协调人类与系统的关系,保护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是在综合考虑人口、文化、经济发展、资源与系统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调整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修正经济运行模式与控制人口,按照生态规律和系统要素的整体演化规律来重建人与系统之间的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关系,使其不断趋于和谐与协调。它通过工程技术、行政管理、法律、经济、宣传教育等多种方法和手段,预防和治理由生产、生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污染(包括防止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进行国土整治、城乡规划、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生态系统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系统不仅关系人类成员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是否能够存在和发展。
   三、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态系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毁掉这个摇篮也就毁掉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毁掉了人类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文明的衰败与湮灭,都与生态系统的恶化有关。有专家指出,饥荒和战争不能消灭一种文明和一个民族,但是生态系统的破坏却可以,尤其是生态系统的沙漠化。沙漠的扩大使一种文明灭亡在世界史上屡见不鲜。创造巨大金字塔的古埃及文明就被不断扩大的撒哈拉大沙漠吞没了。而远古时代的撒哈拉曾是绿叶葱翠、鸟兽成群、河流遍布,生态环境系统良好的人类家园,人们在这里栖息,狩猎、放牧。只是到公元前15世纪才逐渐变的干燥,然后加剧了沙漠化的进程。这固然有干旱、大风吹扬和地表沙土沉积等自然因素,但人类大肆砍伐森林、破坏草地是造成沙漠化的根本原因。他们的家园连同他们创造的文明被沙漠吞噬了。我国汉代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国,是西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张骞通西域后,成为东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曾经是富饶美丽的绿洲,非常强盛,汉朝多次征战未使其屈服,以致发出“不斩楼兰誓不还”的誓言,到了唐代,“楼兰”就成了边远的代名词,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诗句。到五世纪中叶,楼兰国神秘消失了,剩下的只是罗布泊的荒漠和哀婉的“楼兰姑娘”的挽歌。位于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被《圣经》称为人类的“伊甸园”,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拥有空中花园之称的巴比伦就孕育在这个曾是郁郁葱葱、富饶美丽的“伊甸园”。曾几何时,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成了茫茫沙海,仙境般的“伊甸园”永远的消失了。南亚恒河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4000年前,这里气候湿润、农业发达。然而对资源过度的掠夺,带来了生态的严重恶化,昔日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不毛之地,形成了今天65万平方公里的塔尔大沙漠。中国的土地沙漠化问题之严重更是令人触目惊心。近十多年来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平均以每年34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大县的区域面积。如果按照《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所确立的定义,则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高达28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近1/3。在华北、东北、西北的“三北”地区,有80%的土地正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整个国家每年因荒漠危害造成的损失高达600亿元。荒漠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199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一份世界环境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有1/3的陆地面积,约4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中国的面积和15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而且荒漠化正在以每年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土地荒漠化对受害的国家人民生活和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灾难,成为导致贫困和阻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的森林面积约为43亿公顷,占150亿公顷地球陆地面积的29%,其中,热带地区的森林面积在1993年为17.1亿公顷。热带雨林中生长着地球上一半以上的植物。地球上宝贵的热带雨林由1981年起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相当于日本国土一半的面积,每分钟有相当于15个棒球场那么大的热带雨林在消失。 中国的海南岛是一个重要的热带森林区,五十年代覆盖率为35%,八十年代初是10.5%,九十年代降到7%。我国古代的黄河流域曾经是林木茂盛、富裕繁荣的地区,到商朝时的森林覆盖率还达到55%以上。但如今,曾孕育过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黄土高原却是满目疮痍、荒凉无比,成为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199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其出版的《世界森林状况》一书中指出,自90年代以来,世界森林的消失速度仍然在加剧。1990年至1995年间,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5630万公顷,其中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1992年至1996年的4年间,巴西森林的消失率上升了34%,是森林面积消失得最快的国家。据世界野生基金会估计,如果世界森林面积照此速度消失下去,到21世纪的中叶,世界重要的热带森林将不复存在。试想一下,到那时,失去了森林的地球该是一副什么样的惨状?
   人类的文明之舟自古就依水而行。水,自古以来就是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的生命的摇篮和象征。然而,当我们从华夏大地上走过,我们却很难找到一条不曾受过污染的河流。一份报告表明,全国532条主要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大江河流经的15个主要城市河段中,有13个河段水质严重污染。水的污染已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淮河流域的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从1994年到2004年,10年投入600多亿元巨资,淮河水质似乎“原地踏步”,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到21世纪中叶,水将越来越成为比金子还要贵重的罕见之物。正如美国地理学家阿伦•埃尔汉斯所预言的那样:当人类在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尽情狂欢时,世界上已有2700万人死于水匮乏和饮用水不洁净引发的疾病。由于每天死亡的人数高达2、5万人,所以此后的3年时间内因水丧生的人数比在战争中死于战乱的人数还要多。21世纪中叶将有90%的人口增长集中在水资源匮乏地区,成千上万的人将由于缺少饮用水和因水污染造成的疾病而死亡。在第三世界,大约会有80%的疾病和30%的非自然死亡是由于饮用水遭污染而引起的。
   全球每年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高达300亿吨,加上其他各种各样的有害气体或尘埃,使得世界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的一半----大约10亿人,在呼吸着不健康的空气下生活。试想,如果我们所精心勾划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世界竟是这样的一幅图景:天空昏暗、空气污浊、酸雨横行、水源枯竭、地面沉降、垃圾遍地……那么我们选择工业化,还是选择环境?
   曾几何时,蓝天、碧水,阳光、绿地,为人们的生活勾织出绚丽的风景,而如今,所有这些都被灰色的天空所抹杀。偌大的有害气体,已像一张怎么也挣不脱的灰色巨网,笼罩着座座城市,身居都市的人们,你能躲到哪里去呢?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个生活质量的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基础的地球生态问题。未来的世界,社会经济的崩溃、国家与国家的战争、国际国内政治的危机、乃至人类文明的衰落,都有可能是生态环境问题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
   我们习惯于把数百年来的人类工业革命称作工业文明,习惯于陶醉在所谓征服大自然的“胜利”之中,甚至习惯于随心所欲地向环境肆无忌殚地索取和排放废弃物。然而今天,地球已经不堪忍受这种文明所带来的掠夺和蹂躏,一连串的惩罚和报复接踵而至,文明的负效应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人们终于认识到了以牺牲生态系统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要付出多么惨重的代价,这种所谓的发展是不会持续下去的 。
   在人类生存发展史上,我们曾遇到过一系列敌人:战争、疾病,灾荒、瘟疫,这每一种敌人都曾使人类付出惨重的代价。然而,今天人类面临的最大敌人,已不是战争、疾病、天灾和瘟疫,而是无处不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还在不断发展的情势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对于人类来说,确实是一个天大的问题,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游戏,更不是理论家所谈的“不起决定作用”的问题。环境的衰落,必将也是人类文明的衰落。离开生态环境系统,什么先进的方式也不会起作用。
   爱惜环境就是爱惜人类自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不可能再有第二个地球。地球生态系统决定了能在其上出现人类,地球南北两极不会出现人类,截止目前也没有发现类似地球的其他星球上存在生命。地球是人类的唯一,地球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一基础是其它任何“方式”所不能取代的。
  
   The ecosystem system is the mankind’s foundation of society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 The mode of production that queries the material data is the mankind’s foundation of society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Yuan Zhanzhao
   (Politics and History Department of Lishui College, Lishui, Zhejiang, 323000 China)
  
   Brief summary:The ecosystem system is mankind the society produc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undation, production and its wayses of the material data are just mankind the path that society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r means.
   Keyword:The social existence of the ecosystem system develops the foundation
  
   参考文献:
   ①《资本论》第1卷1867年第1版序言。载于《马恩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102页。
   ②转引自《欧汌哲学史讲话》第22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③《马恩全集》第23卷第560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102页。
   ④《马恩全集》第1卷第2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102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