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达笔下的传奇女性——梁冰玉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颁给了一部描写少数民族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洋洋洒洒五十万字,塑造了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有懦弱和倔强集于一身的韩子奇和让人又爱又恨的女子梁君壁。但是,这些人物都是黑色的,都是笼罩在民族规矩下的悲剧人物,他们没能左右自己的命运,所以只能磨损自己的性格。可是,幸运的是,梁冰玉是一个红色的人物。这红色不是充满政治色彩的道路颜色,而是一抹女人式的浪漫红色。它是那样的淡,又足以彰显小说的浓墨重彩。如果说曹禺为中国文学贡献了一个周繁漪,那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霍达为中国文学贡献了一个梁冰玉!
一、 梁冰玉的性格和经历是酿成其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
常听人说,一切命运悲剧的酿成都是源于性格悲剧。梁冰玉宁折不弯随性而为的的性格让她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也让她的悲剧成为必然。作者将这个人物形象记性了特征化③的处理,将梁冰玉这个人物变成了鲜明的,唯一的,非他的。
从出身和经历上看,梁冰玉是一个出身玉器世家的女孩子。她貌美如花,内心沐浴着对中国文化的景仰。她的父亲和母亲为人正直亲和,一家把她奉为掌上明珠。这就在她的性格中埋下了高洁倔强的种子。出身往往是人后天最重要的基因,梁冰玉生活在一个从小无忧爱憎分明的家庭里。她的眼中是父亲的孜孜不倦,她的心里埋藏着出人头地的种子。相反,她受到的传统思想教育不是很多。无论是重男轻女也好三从四德也罢,这些在一开始离梁冰玉这个人物就有些遥远。虽然家境远非大富之家,不过他的父母却让她早早的念了书,这在当时是先进的更是了不起的。
随后,梁冰玉走入了世界第一流大学——燕京大学。她的眼前顿时变得耳目一新,她的思维和见识都发生了震颤。在这里她知道了什么是革命,什么是一个名族的未来。另一方面,她初尝爱情的味道,和杨深的恋爱尽管失败了,可是那份甜蜜和无稽似乎奠定了梁冰玉爱情的感情基调,这在以后她对姐夫韩子奇的选择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这段时间,即使是对过去爱情的愤恨,以及杨深带给她的羞耻,都是那样的刻骨铭心。“我的心已经死了!”这是文中梁冰玉惹人声泪俱下的一句话。这句话那样的简短,却淋漓尽致的反映出了这个人物爱的疯狂和不顾一切。敢于把心整体托付给另一个生命的爱,是可敬的,同样也是那样的可怕。这样的爱,往往开始很轰轰烈烈,过程也是甜蜜的,刻骨铭心,可是结果大都是分崩离析。究其原因,大概是这样的爱,太沉重太脆弱了。其实,世界上能承受的住二十几岁少女的整个心灵的爱又有多少呢?这爱太决绝,决绝到不计后果,决绝到对社会法则不顾一切。固然,如此之爱能表现主人公的勇敢,可是梁冰玉这样的人物即便是有着自己的思想天地也是生活在俗世中的,所以,其悲剧结局还是被俗世打败。难怪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摔碎给别人看。”
从燕园走出的梁冰玉身心俱疲,这时的她仿佛死过了一次了。对于这个受伤的女孩,只有两件事是有吸引力的,一件事逃避,一件就是死亡。所以说,出国不光是她的任性,也是命运的使然。
人在国外,跳出了自己周围的评论的圈子,自然会大胆起来。何况,梁冰玉所去的是世界上最进步最开放的国度。她在那里,触及到了两件事一件事自由,另一件就是爱。破茧重生的爱,死而复生的张扬,总是能给人惊喜。这个时候,无论是对于梁冰玉还是对于韩子奇,国家是那样的遥远,家庭是那样的遥远,那个叫回回的民族也仿佛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他们的灵魂在绝望的战争中得到了最大的释放,两个不可能,不应该的人自然而然的相爱了。战争,与其说它是带给人绝望的利器,不如说它是让人天马行空的理由。内心的挣扎和道德的底线在被冲破的一刹那,过去和现在最好再也没有关系。
梁冰玉大胆的性格,成就了她自由美好让人扼腕的一生,也葬送了她那顶礼膜拜的性格。她站在女性觉醒意识的最前沿,承受着旧社会和人性伦理的霜剑。她留给读者的似乎永远是一个孤单的背影,最后她失去了自己的女儿和爱人。可以说,女人该有的悲剧,梁冰玉都遇到了。她所付出的代价,是她一生的幸福。究其原因,不能不排除她性格中的极端。然而,无论我们何时品读这个人物,她都应该是无罪的,是一个绝对的正面的人物。只是她的思想直指人性的阴霾之处,直指道德的软肋,最后她的幸福也被葬送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以及属于那个时代的民族规矩里。
二、梁冰玉性格中的崇高特质
美学家鲍桑葵说:“随着近代世界的诞生,浪漫主义的美感觉醒了,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自由的和热烈的表现的渴望!①崇高不仅表现为一种崇高的思想,更具体化的是一种行动,是伟大心灵与壮烈行动、自然沧桑与社会动荡、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梁冰玉身上不可抹去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她所表现出来的崇高色彩。
梁冰玉是一种具有崇高因素和崇高感的人物。固然,崇高是一种审美形态,它远远要比优美来的热烈,来的震撼人心。每个经得起时代揣摩的典型人物大都有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那就是这些人物会从人物性格的多样化角度、人物经历的复杂性角度展示出崇高的内涵。一种崇高感的洗礼过后,人物才真正作为一个审美的典型的并且赋有社会人生意蕴的审美创造的综合体。首先,梁冰玉不同于一些常规的扁平人物,她彻底颠覆了传统小说女性面孔化的塑造方式。她是高洁的。她不是迷醉于儿女情长的娇滴滴的大家小姐,作为一个旧中国的最早的知识女性的她认识到了闺房之外有更广阔的世界。这点,也是形成她性格张力的重要因素。此外,梁冰玉是中西合璧,她的身上既有中国女性的温婉和端庄,也有西方女性的大胆和奔放。她既是温柔的也是坚强的,她像是一朵风中的百合,虽然高贵清新,但是又拥有着笑傲风雨的铿锵气质。正因为这样,我们在体悟这个人物的时候,既不会感觉“硬邦邦”也不会感觉“软绵绵”。她不是贞女,可是也不是荡妇,为了爱情,她可以奋不顾身,把自己生生的拉近悲剧的穹窿;维护正义,她又是如此的铮铮不屈。其次,梁冰玉的灵魂深处有着一个强大的精神内核,外在表现为坚强。这样一个女子,她的人生必将是决绝的,也将是惹人共振的。所谓共振,不同于同情,同情是对梁冰玉坚强性格的侮辱和践踏。即使是远走他乡,即使是最后和楚雁潮相遇在新月的墓地中,梁冰玉所展示的除了悲情还有一股向上的力量。最后,梁冰玉的学识和旅居国外的传奇人生,让她跳出了民族和民族之间的楚河汉界。试问,当时的中国有几个人有勇气弃国离家,在中国的女人还在相夫教子中沉睡着的时候,她所触及到的是这个古老国度最前沿的思潮。梁冰玉从燕园走出来,然后又漂洋过海来到了大洋彼岸。她的血液里有世界第一流大学的倔强和气质,她的思想其实早已经和传统的保守的回族的思想脱轨了。正因为走出了家庭融入了大千世界里,她没有真正的意识到或者是注意到自己是一个回回,在她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是女性的尊严,是享受爱情的自由的权力。而不是那些民族法则的条条框框,在和韩子奇在一起的时候,她曾经吐露过心声,那就是当初拒绝奥立弗根本不是因为奥利弗不是回回,而是因为韩子奇!一个女子对于自己的姐夫有着这样赤裸裸的情感是令人所不齿的,可是换种角度来说却是合理又合情的。正因为这样,梁冰玉这个人物得到的不是世人的批判,而恰恰是世人的同情和共鸣。她的身上,有着一股力量,一股让人着迷的力量。也许她的肩膀是柔弱的,她的泪眼是模糊的,可是这丝毫不影响这个人物坚强的内核。在一次次的洗涤和涅槃中无疑会变得更加的丰满和立体化。
梁冰玉这个人物的张力,拉长了读者的欣赏时间,让触摸到这个回族女作家文字的人们充分的感受到了,原来有一种女性是这样的。可谓是,新颖而不失合理性。
然而,梁冰玉还是不能逃脱悲剧的命运。她的人生悲剧既有悲剧的偶然性,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因为她是梁冰玉,所以她可以和韩子奇在一起,也正因为她是梁冰玉,她才能以一种近乎于让人心疼又佩服的姿态走出韩子奇的内心世界。她用自己的性格,一步步走出了自己人生的独特的足迹。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②梁冰玉的悲剧是中国女性的悲剧,确切的说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女性的悲剧。首先,她不是没有知识的小脚女人,她像是一只被放飞的鸟儿,恣意的驰骋在了自己的意识空间里。其次,社会的现实等她飞到了属于自己幸福空间的时候,又造了一个笼子给她。这笼子是梁君壁的腐朽意识,也是韩子奇的懦弱,更是韩新月的无知的泪水。换句话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自由的,自由的代价是不自由的时候凌迟的痛苦。梁冰玉最后的结局是没能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就连女儿也不能陪在她身边。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最大的痛苦,但是此刻没有人能理解梁冰玉的痛苦。姐姐恨她,丈夫不敢面对她,女儿还没有长大。她只能选择一定程度上的屈服,只能把新月留给韩子奇,这一切都因为她爱过。因为这个男人曾经保护着她度过了漫长的战争年代,这个男人还是那个在几千人面前演讲面不改色的男子汉。可是,梁冰玉的悲剧就在于她把爱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殊不知,在身边的这个男人的心中还有两件更有分量的东西,一个叫责任一个叫事业。在梁冰玉和韩子奇做最后谈话的时候,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女子的勇敢、可悲以及可爱。她这样说道:“我是一个人,独立的人,既不是你的、更不是梁君壁的附属品,不是你们可以任意摆布的棋子!女人也有尊严,女人也有人格,女人不是男人钱袋里的钞票,可以随意取,随意花;女人不是男人身上的衣裳,想穿就穿,想脱就脱,不用了还可以存在箱子里!人格,尊严,比你的财产、珍宝、名誉、地位更贵重,我不能为了让你在这个家庭、在这个社会像‘人’而不把我自己当人!你为了维护那个空洞虚弱的躯壳,把最不该丢掉的都丢掉了!十年了,我怎么没有认识你?了解一个人,爱一个人,是多么艰难?你说你不后悔和我的结合,我不知道这话是不是真诚的,但是我现在后悔了,我错了,从头到尾都错了!我还以为我得到的是爱呢,还以为你这个男子汉的肩膀能担起爱的责任呢,原来你也和她一样,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情!我错了,完全错了!……”读到此处,我们不禁感到这样的话语是此曾相识,是的,这像极了《简爱》中,女主人公简对心上人的宣言。可是,霍达是伟大的作者,她把梁冰玉放在了中国道德和情爱真挚的关口,不可否认,这样的宣言更能撕扯读者的心,也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丰满塑造。
三、梁冰玉是霍达宣扬女性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剖析梁冰玉的文化心理结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自由主义的思想支配着她。梁冰玉深受中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她的心智成熟和丰富的程度超过了那个时代普遍的中国女性。作者霍达把这个人物从当时中国的茫茫人海中找出来,是极为难得的。她不是政治家的后代,她去大学深造以及日后的出国,让人深深的感觉到,这个人物的亲切感。然而,这位崇高的女性,仿佛成为了一副恣意的雕塑,奔放自然的流露在和自己内心的人性自由。自由,像是梁冰玉的灵魂一样,写在她的每一个眼神和动作中。梁冰玉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不仅看到了自由主义的价值,同时又看到了女性自由主义的价值,并且把这种流动的意识付诸于生活的实践。“女人不是生孩子的工具!“梁冰玉的忽然掷地有声的宣告着女性自由主义的宣言。她的传奇人生,总是能让人在悲伤的同时充满着感动。梁冰玉之所以没有被别人忘记,之所以在这样一本鸿篇巨著中作为一个配角能够喧宾夺主,究其原因则是她做了别人做不到又想做的事情,那就是对于人性自由的争取。
作者霍达曾经这样说过:“写这本五十万字的书,你知道我用了多长时间?四个半月!可前期准备工作时间相当漫长,可以说是从我懂事起,就酝酿着想写这本书。提笔前我踏着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足迹四处奔走,看到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历史就像在我的面前复活了。我在稿纸前常常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我为书中主人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有时甚至不得不停下来痛哭一场。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离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心绞痛发作得越来越频繁,我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吞药。我甚至担心自己的葬礼先于书中的葬礼而举行……”梁冰玉这个人物是作者在经历了文革之后对于女性自由主义自由的最勇敢的宣言,这样思想意识有着冲破樊笼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霍达的思想,深受西方存在主义④的影响。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保罗•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说:“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⑤
人性的自由不同于绝对的自由,而是把自由和选择看成了一对同胞兄弟。梁冰玉选择和韩子奇在一起“自由恋爱”,她就必然要承受和自己亲生骨肉分离的悲惨下场。梁冰玉选择了出国深造,她的一生注定是充满着智慧的。只有和选择相挂钩的自由才是有序的自由,才是值得称道的自由。存在主义对于自由讴歌的同时,没有忘记自由的代价和那种叫做责任的东西。女性自由的道路是坎坷的,也是伟大的,梁冰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谱写了属于自己人生轨迹。她的悲剧,是写在命格里的。因为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自由还是一个遥远的词汇。她爱着自己的姐姐,同时也爱着韩子奇。这两种爱有着深刻的不同,却构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悲剧就是停留在个性自由最大化的临界点的炸弹,一点触及到那个点,悲剧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梁冰玉对于自由和爱的向往,同样都是飞蛾扑火般的热烈。而最后,当她站在自己女儿的墓前的时候,悲剧变成了一个开始。她的一生,在思想上的成功和在结果上的失败,让她成为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典型。人们不能说梁冰玉是错的,她是那样的纯洁,那样的刚烈,追求自由没有错,错的是自由的对象。
存在主义具体化到现实人物身上,往往具有悲情色彩。这点无论是霍达笔下的梁冰玉还是曹禺笔下的周繁漪都不能逃脱悲剧的命运,存在主义思想下的悲剧往往口人心扉。这也许就是存在主义的自由世界里,自由和爱碰撞出来的独特魅力。从梁冰玉身上,我们看到了霍达的决绝和坚强,同时也看到了霍达对于时代枷锁的声讨。表面上看,霍达只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陈述作品人物的悲喜人生,她很公平的不偏向任何一个人物。似乎从不对于某人过分的褒扬或者鞭挞。可是梁冰玉身上,我们还是看到了霍达的偏爱,因为作者把内心深处最纯粹的思想和呼唤放到了梁冰玉身上。《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小说,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书中有一个充满自由风采的女性形象——梁冰玉。
四、梁冰玉的传奇风姿
梁冰玉所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社会人性自由觉醒的早期。在这样一个文明的国度,对人的本性的压制确实违背人性的。梁冰玉作为一个呼唤自由的代表,用她传奇的性格和经历叩问着时代的迂腐。在她的身上,所有的爱恨交织在一起,如果没有这个人物韩子奇有可能在索然无味的婚姻中浑浑噩噩一辈子。如果没有这个人物,新月就不会在对着妈妈一无所知的渴望中死去。这个人物是这本五十万字小说的中心人物,她出场不多,却足够让人记住。
首先,时代赋予了梁冰玉传奇性,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战争是暴露人性的工具,也是人性罪恶的一面镜子。在战争中,人们做的决定和行为较之和平时代大相径庭。战争挖掘着人性最初的种子,它把人的恐惧和邪恶最大化,在这个时候人们做的选择往往更自由也更本能。梁冰玉和韩子奇战火纷飞中定情,他们没有过多的考虑爱的明天,也没有想过战争的结束。在那个生命到了尽头的下午,梁冰玉内心的呼声让韩子奇扔下了愧疚和稳重的包袱。那个时代,人轻易的就会走进生命的禁区。战争把环境颠覆了,那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爱我,我也爱他,我们就结合了。”这位传奇女性对于爱和婚姻的定义简单而且纯粹。可是,战争终有一天会结束,明天即使是诅咒也会来到。今天的张扬就要以明天将要承受的羞辱和失望为代价。
其次,梁冰玉的性格和经历是她成为传奇。梁冰玉的性格有着独立的因素,这样的因素是她悲剧的导火线。经历让她注定要站在女性意识自由的最前端,也注定她成为特定时代的悲剧人物。她的学识让她充满智慧,同时对于一个回回来说,民族观念的极大淡化在她身上表现的很彻底。这点不仅具有跨时代意义,也成为导致她悲剧人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梁冰玉身上女性自由意识的深刻觉醒赋予她几乎于伟大的气质。“任何生存者都不可能满足于次要角色,因为那样手段会立刻变成目的并且手段的价值会成为绝对价值。于是实用性就超乎真、美和自由之上,统治着主妇的天堂,她正是从这种前景出发展望整个世界的。”⑥作者将女性自由主义的外衣披在了梁冰玉身上,可以说这个人物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内涵。没有思想基础的典型人物永远都不会实现真正的典型化,思想价值内涵是一个人物是否禁得起时代考研的基础。一本书,一个人物所显现的思想魅力就像是一座文字火山,源源不断的爆发着能量。也只有基于这一点,才有可能谈到震撼以及共鸣。
由此,我们站在女性主义和梁冰玉人物性格的崇高的山顶,可以显而易见的窥视到作者内心的呐喊和对于自由与爱情的执着。那流动着的热情,总是能让我们的眼睛发烫。梁冰玉的传奇,是让人心疼,让人膜拜的传奇。她的传奇不是偶然,而是人性觉醒的必然。《穆斯林的葬礼》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把人物和人物绑在一起的同时,也把人物的性格经历和悲剧结局绑在一起。除了作者呈现的可能性,我们找不出人物的其他出路,这正是一本好小说的魅力所在。
雁归有时,潮来有讯,唯有明月不再升起。这本心理结构的小说,人物和情节错综复杂,但是情感表现和明了。如今距离梁冰玉的时代已经相隔将近一个世纪了,可是我们依然能看到她站在女儿的墓前悲恸的神情。她的一颦一笑,都成为了传奇,也变成了历代读者的巨大的精神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