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超声诊断与血脂、血糖和肥胖的相关性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的超声诊断及脂肪肝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血糖,肥胖的关系.方法:200508/200603门诊健康体检1122名脂肪肝360例和正常肝762例进行TG,总胆固醇(TC),血糖(FPG),身高,体质量测定,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脂肪肝患病率男性(46.3%)高于女性(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60年龄组患病率最高(53.6%),各年龄组的患病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组TG,总胆固醇,血糖,体重指数(BMI)4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脂肪肝的程度越重,血脂异常率越大(P﹤0.05),血糖异常率也越大(P﹤0.05).结论:脂肪肝与血脂,血糖和肥胖有关.此外,超声对脂肪肝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引言
脂肪肝是指脂肪在肝脏中的过度沉积,含量超过肝湿质量的5%[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脂肪肝的阳性检出率逐年上升.脂肪肝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则不仅可能阻止其进一步发展,而且有逆转的可能.为了探讨超声诊断脂肪肝的价值及脂肪肝与血脂,血糖和肥胖的关系,我院对张家口市5个企事业单位的1122名干部和职工进行健康体检,超声发现脂肪肝360名,根据体检者超声肝脏检查和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508/200603门诊健康检查的张家口市5个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和职工1122名,男667名,女455名.其中脂肪肝患者360名,男309名,女51名,年龄21~70(平均39)岁.正常对照组762名,均为非脂肪肝患者,男358名,女404名,年龄21~70(平均36)岁.
1.2方法检查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实验室检查包括HbsAg,肝功,肾功,血脂,血糖,血常规,尿常规,超声检查包括肝,胆,胰,脾,双肾等脏器,以及心电图,胸透.异常标准:三酰甘油(TG)﹥1.71mmol/L;总胆固醇(TC)﹥5.17mmol/L;空腹血糖(FPG)﹥6.11mmol/L.肥胖程度判断采用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长(m)]2,按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亚洲成年人肥胖诊断标准,BMI≥25为肥胖.超声诊断采用日本东芝8000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血脂,血糖的检测为日本olympus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受检人员均需空腹12h受检.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脂肪肝声像图表现[2]根据声像图特征,可将脂肪肝分为两大类:均匀弥漫型脂肪肝(常见)和非均匀性脂肪肝.其中均匀弥漫型脂肪肝分为3度:①轻度(196/360):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近场2/3肝实质光点细密、回声轻度增强,远场1/3肝实质回声轻度衰减,肝内管道显示尚清晰,膈肌光带显示尚清晰,肝肾实质回声反差轻度增大;②中度(132/360):肝脏形态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包膜边界尚清,近场1/2肝实质光点细密、回声增强,远场1/2肝实质光点稀疏,回声衰减,肝内管道显示减少、变细,膈肌光带显示欠清,肝肾实质回声反差明显增大;③重度(32/360):肝脏形态饱满,体积增大,左右叶下缘角圆钝,近场1/3肝实质光点明显细密、回声明显增强,远场2/3肝实质光点稀疏,回声明显衰减,肝内管道显示明显减少、变细、难以辨认,膈肌光带显示不清,肝肾实质回声反差显著增大.
2.2脂肪肝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根据脂肪肝的诊断标准,脂肪肝患者360名,患病率32.1%(360/1122),其中男性患病率46.3%(309/667),女性患病率11.2%(51/455,P﹤0.05).各年龄组(20~30,31~40,41~50,51~60,61~70岁)的患病率分别为:32.7%(74/312),31.5%(140/445),35.3%(92/261),53.6%(45/84),45.0%(9/20),可见51~60年龄组患病率最高(53.6%,P﹤0.05).
2.3脂肪肝患者与血脂、血糖、体重指数脂肪肝组伴TG升高213例(59.2%),伴总胆固醇升高159例(44.2%),伴血糖升高82例(22.9%),伴肥胖297例(82.5%);正常对照组伴TG升高121例(15.9%),伴总胆固醇升高173例(22.7%),伴血糖升高53例(7.0%),伴肥胖182例(23.9%).脂肪肝组TG,总胆固醇,血糖,体重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脂肪肝伴TG升高100例(51.0%),伴总胆固醇升高81例(41.3%),伴血糖升高32例(16.3%);中度脂肪肝伴TG升高86例(65.2%),伴总胆固醇升高57例(43.2%),伴血糖升高38例(28.8%);重度脂肪肝伴TG升高27例(84.4%),伴总胆固醇升高21例(65.6%),伴血糖升高12例(37.5%).轻、中、重度脂肪肝间血脂正常与异常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脂肪肝间血糖正常与异常构成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内中性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脂肪肝的发病率日渐升高.与此同时,人们体检意识的增强和检查手段的普及,被发现的脂肪肝患者也在增多.1960年以前脂肪肝的发病率仅为3%左右[3],1980年日本和美国医生通过超声和肝穿刺活检,成人脂肪肝发病率为10%.本次脂肪肝的检出率高达32%,表明脂肪肝的发病率日渐升高,这与人们过度饮酒、摄入脂质过多、高能量膳食密切相关.本组脂肪肝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男性多饮酒,吸烟,进食动物脂肪多有关.由于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少特异性,以及超声图像上也有其独特的表现,超声诊断敏感性达85%,特异性达95%,而在非纤维化肝脏中,敏感性可达100%[4-5].随着科技发展,超声诊断仪器分辨力不断提高,其敏感性及特异性亦不断提高,而且超声检查具有经济简便,准确无误,重复性强,便于随访等优点,故在临床上,应用超声检查是诊断脂肪肝的首选方法.
脂肪肝可伴有或不伴有临床表现,大多数脂肪肝的脂肪沉积主要为内源性甘油三酯[2]。在脂肪肝组中的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胆固醇升高,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从脂肪肝组也可看出,有单纯高甘油三酯者,也有甘油三酯合并胆固醇升高。
正常人脂肪代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的脂肪经消化、吸收、氧化,大部分参与糖代谢,经三羧酸循环氧化能量,部分贮存为脂肪,部分经肝脏转为酮体运至肌肉和肾脏等组织而氧化。脂肪肝时大量脂肪积聚在肝细胞内,使糖异生加强,而糖向脂肪的转化因脂肪代谢障碍而相对减弱,导致血糖增高[3],本组脂肪肝与对照组的血糖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脂肪肝组中血糖升高明显,从而可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有研究表明,脂肪肝可能是引起肝硬变的原因之一[4],值得临床医生引起高度重视,以便早期诊治,防止发生不可逆的肝硬化。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脂肪肝的发病率日渐升高.与此同时,人们体检意识的增强和检查手段的普及,被发现的脂肪肝患者也在增多.1960年以前脂肪肝的发病率仅为3%左右[3],1980年日本和美国医生通过超声和肝穿刺活检,成人脂肪肝发病率为10%.本次脂肪肝的检出率高达32%,表明脂肪肝的发病率日渐升高,这与人们过度饮酒、摄入脂质过多、高能量膳食密切相关.本组脂肪肝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男性多饮酒,吸烟,进食动物脂肪多有关.由于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少特异性,以及超声图像上也有其独特的表现,超声诊断敏感性达85%,特异性达95%,而在非纤维化肝脏中,敏感性可达100%[4-5].随着科技发展,超声诊断仪器分辨力不断提高,其敏感性及特异性亦不断提高,而且超声检查具有经济简便,准确无误,重复性强,便于随访等优点,故在临床上,应用超声检查是诊断脂肪肝的首选方法.
脂肪肝组TG,总胆固醇,血糖,体重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脂肪肝与以上四项指标有关.不同程度的脂肪肝间血脂,血糖正常与异常构成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脂肪肝的程度越重,血脂异常率越大,血糖异常率也越大.脂肪肝可能演变成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进展成为肝功能衰竭[6],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则不仅可能阻止其进一步发展,而且可能逆转,达到较好的恢复乃至完全治愈.根据调查分析,为了降低脂肪肝的患病率,在脂肪肝的预防中,以下措施是至关重要的[7]:①调整膳食结构,保持均衡营养,防止热量过剩;②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及戒酒,绝对禁忌酗酒;③不同年龄组的人都应保持适量的体育锻炼,尤其是中老年人;④如若患有高脂血症,肥胖病,急慢性肝炎,糖尿病,及因治疗某些疾病服用激素类药物时,应积极主动地根治这些病症.
【参考文献】
[1]梁立超.脂肪肝与肥胖、血症、血糖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4,7(3):188.
[2]温赐祥,廖桂英,刘锋.脂肪肝的超声诊断与血脂浓度相关性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5,14(3):122-124.
[3]蒋显勇,李宏燕.脂肪肝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和血脂含量的相关性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2004,6(3):20-21.
[4]李帆.超声在脂肪肝诊疗中的作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227.
[5]杨玺.脂肪肝防治必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55.
[6]周永昌.超声医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598~599
[7]陆健敏.脂肪肝的饮食调养[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23.
[8]张金花.超声诊断脂肪肝与高脂血症的关系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