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新说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日趋合理,“好课“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那么,在现阶段,怎样看一堂课?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里谈谈我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明确是一堂好课的前提。一节课要教什么知识,要进行什么训练,要取得怎样的德育效果,教师要清清楚楚,学生也要心领神会。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攻坚。
教学目标的确定还要精当。符合大纲要求和本班学生实际,既不过高,也不偏低,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二、教学底蕴
良好的教学底蕴是教好课的基础,我认为应该有四个方面。
(一)公心。即公平民主。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教学平等,不讲正人先正己,不讲师生平等,不讲一视同仁,那么这个教学就不是面向全体,不可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共同发展。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是冷落他们还是关心他们,这是衡量教师是否有公心的一个尺度。
(二)慧心。即聪慧之心。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先要有一桶水,这样才能达到居高导练。对某一教学目标教师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但要知道错误发生的原因,还要知道怎样把他导向正确。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多看书,广泛涉猎。这样,教课才有深度,释疑才会准确,指导练习才能有实效。
(三)匠心。指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新意,乃至是事有巧妙之处。教学设计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是否顺手,是否成功。这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表现,也是备课是否到位的结果。如施教中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何激疑、引疑、解惑;如何诱发不同意见,以及如何使学生人人参与训练等等,都要有匠心的安排。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等都可以从这里看出来。
(四)爱心。这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表现,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充满责任感的教师,从备课到施教,乃至教后的指导,无一不是爱心的驱动。备课时想学生的实际,教课时注意因材施教,辅导时因人而异。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吃力,不爱学习,甚至厌学、淘气的孩子,不舍、不弃,施教中表现出慈心、耐心,使不会的学会,让不感兴趣的感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三动:即主动、真动、全动。
主动的含义是不受任何外力推动而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是其求知欲,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表现,也是教师调动的结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表现在方方面面,如主动求解,弄懂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学会自己所不把握的技能。主动求疑,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问老师,问同学;主动求异,即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甚至展开争论,从而达到正确理解;主动求法,即自觉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或创造新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达到更扎实,更有效;主动求博,即在学习中能够旁征博引,扩大学习的
真动是学生在正确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毫不虚假,扎实、有效地进行思维操作。这里没有摆花架子,没有装腔作势,没有表演成分,学生为了自己的长进而实实在在地学。这样的课堂允许学生说不会,允许学生答不上来。语惊四座的回答固然好,所答非所问也是正常的。课的真实性是实效性的基础,没有真实性,也就没有实效性。
全动是指学生的全体参与,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不是仅向少数尖子学生的教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要使学生全体参与。语文课要尽量摒弃那些少数人读,多数人听;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训练方法。当然,读与听,做与看是可以结合的,但要巧妙的结合,以防止那些非操作者谋他务乃至溜号。少数人练多数人看的作法是挫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不良运作,必须摒弃。
(二)教师五导:导向、导思、导练、导趣、导博。
导向有两个含义,一是引导学生瞄准本课的教学目标,集中精力去攻坚,使问题得解,技能有进。二是在教学中渗透语文学习规律,如咬文嚼字,强化诵读,旁征博引等等,使学生知道语文该怎样学。
导思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是语文教学能否深入的关键。生字的认识,新词的理解,难句的把握,课文内容的领悟等无一可以离开思考。而学生的思考不得法,不深入是常事,教师必须设法引导。此外,导思也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思络、规范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
导练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实践出真知。学生知识的把握,技能的形成是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的。语文课生字的识记,词语的把握,句段等的理解都离不开练习。特别是读的练习,更不可忽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破了读的规律。教师导读方向是否对头,方法是否有效,是衡量教学水准的一个重要方面。
导练是加强语文教学效果、培养语文兴趣的重要方面。一堂饶有兴趣的语文课,不但能极大地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还像磁石吸铁,把学生的爱好拉向语文方面。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意义,决不亚于知识教育。
导博是把语文教学引向深入、培养语文兴趣的重要措施,是大语文观的表现。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认识更正确、更扎实。《三字经》有云:“首孝悌,次见闻。“足见见闻的重要。见闻可对课文内容起多用,广泛涉猎也是加深语文功底的需要。
语文课局限于课文自身,学生无博引,教师无引博,教学难能深入。
四、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从四个方面看。
一是短期目标是否得到实现,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如德育目标,智育目标以及一般发展目标的到位情况;二是长期目标是否落实。如教学中是否渗透规律,是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得到培养等。三是看学情,即教师是否善于引导,学生是否真正“三动“,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信息交流是否多向等等;四是学境,即课堂上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如教师感情充沛,学生个个奋进,互相取长补短,有思就改。这良好的气氛不是那种不教而会,自然热闹的场面,而是对新授内容你这里不会,我那里不会,但很想会,在老师诱导下,解决问题的境况。
对好课的认识,是教学观念的体现。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具的使用等各方面,都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些是我观念转变中的一点积淀,其中不免有偏差与疏漏。恳请各位同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