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新闻 > 增强吸引力是职教持续发展的保障

增强吸引力是职教持续发展的保障

日期: 2010/3/13 18:45:35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0-03-14 06:00:2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对于我国实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具有重要的制度性意义。《规划纲要》文本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作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一项具有重大指向意义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各项资助政策的落实,实施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等,有效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2009年全国中职学校招生超过860万人,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是,当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基础不牢固、不稳定,随时可能下滑。只有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加快完善制度,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才有保证。
   职业教育为何缺乏吸引力
   从目前有关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讨论,包括国外的一些政策、理念与实践来看,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
   职业院校毕业文凭能否具有较高的“含金量”?这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是由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发展机会和收入回报来衡量的。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我国社会转型、高校扩招和“升学热”愈演愈烈的衍生物。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转型,强化了职业地位的社会分层,加剧了“基于教育的社会分化”和“基于文凭的地位竞争”,高学历、高文凭的“含金量”日益提高,而高校扩招并以大范围提供学额成为可能时,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下降也就在所难免。目前,一方面是劳动用工制度问题,造成我国的就业准入制度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大量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人员占据了大多数城乡就业岗位,既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影响到人们选择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技能型人才的地位、待遇问题,在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下,技能型人才的贡献与待遇不匹配。职业院校毕业证书的“含金量”不足,成为目前职业教育不被家长、学生及社会认可的重要原因。
   职业院校学生能否具有比较好的继续升学发展的机会?从根本上讲,职校毕业生升学问题的实质,是职业教育如何在培养人和人力资源供需平衡这一双重功能之间寻求平衡的问题。可以想象,由于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后的地位与待遇状况,放开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额度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表面上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似乎会得到提高,但它可能对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方针以及对劳动力结构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此,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在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升学方面采取政策限制也就不难理解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升学比例过低,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后,很难再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客观上也强化了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职业院校能否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满足学生需要和适应区域发展要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后,职业教育的投入得到明显加强。“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100亿元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上地方各级财政及行业企业等方面的建设资金约300亿元,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在近几年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发展历史短、基础薄弱等原因,加上资源投入跟不上规模急剧扩大的需要,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一直没有生均经费拨款标准,职业院校办学多是低成本运作,没有充足的实训条件,“双师型”教师更是十分缺乏,教育质量不高,使学生很难掌握对应职业急需的新技能要求,很难实现高质量就业。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因此地区经济产业结构水平对职业教育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分析,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主要基于四个原因:一是市场经济发展强化了社会分层,进而强化了高学历的社会地位“含金量”,强化了人们对高文凭的追求;二是高等学校大面积扩招推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职业教育文凭的社会地位“含金量”弱化;三是传统的教育发展观尤其是升学热,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执行难以到位;四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要求,社会地位不高。
   职业教育如何增强吸引力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关键在于加快制度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的贡献力,形成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职业教育、企业愿意参与职业教育、社会认可职业教育的良好局面。结合《规划纲要》文本,提出以下几点认识和建议:
   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战略抉择。为此,中央明确要求“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我以为,加快实施就业准入制度,确保先培训后上岗,是加快提高一线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制度设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将扭转一些地区“过度发展低端产业,大量使用低素质劳动力,单纯依赖低工资成本”的“三低”模式。当市场对劳动者判别标准从“是否干得了”转向“能够干得好”的时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有希望,中国制造的总体质量才会明显提高。因此,必须加快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在全社会普遍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劳动用工执法监察,严格实行持证上岗。这样的制度环境能够为企业寻找“能够干得好”的高素质劳动者,提供明确的判别标准,企业聘用“干得好”的劳动者也必须提供相应的工资、待遇、权益和地位,使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得到落实,职业院校毕业文凭的“含金量”就能够明显提高。
   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在教育的社会分化功能明显存在的时候,增加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为职业院校毕业生继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具有企业经历以后,能够方便地接受高一层面的教育和培训。要加快建立非连续学制、工学交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鼓励职校毕业生先就业、再学习,不断发展。建议高职院校优先招收具有二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中职学校毕业生,其相关专业工作和业绩可作为实践课程学分,免试部分实践课程;对在工作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者,可免试保送进入高一级院校学习,使高职院校优先招收具有工作经验者占当年招生的比例有所提高。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接受继续教育,在职学习取得学历。同时,要加快改革招生制度,实施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制度,优先对口招收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适度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升学的比例。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相衔接,探索中、高职学制与课程的贯通模式,搭建有利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继续学习的“立交桥”。
   加大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健全和落实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扩大免费资助面,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职业教育吸引力与职业教育质量互为前提,学生及其家长对教育的选择,主要是对培养质量与今后发展的认可度。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引导优质资源投向职业教育,加快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建设,包括校舍条件标准、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条件标准和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建设,使办学条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推进集团化办学和订单式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岗位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劳动力市场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劳动光荣的良好社会风尚。一方面,要进一步营造重视职业教育、尊重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教师光荣的社会氛围,通过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引导社会转变观念,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校和家庭在传递价值观和态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将尊重劳动者作为教师的基本师德,重视对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开展生涯或职业指导和劳动光荣的相关活动,提升劳动者在全社会尤其是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时,要建立国家技能型人才奖励基金制度,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有效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职业观和择业观,形成青少年愿意选择职业教育的良好局面。
   《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13日第4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