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

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

日期: 2010-3-13 15:47:52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本文探讨了以就业心理辅导为主线,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式就业教育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建设的理论框架、实施策略与措施及初步效果,认为高职院校就业心理辅导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大学生就业心理发展的规律、以培养职业心理素质为中心;在实施策略上要从编制科学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着手,因地制宜建设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法体系,运用科学诊断手段开展个性化就业咨询服务,强化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最后,还探讨了课程教学实施的初步效果。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建设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而引起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就业观与就业取向的错位[1]。正如北京师大郑日昌教授所言:大学生就业并不难,难的是找不到符合大学生期望值的“好工作”[2]。这种因就业观与职业期望错位所致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许多以培养应用性高级人才为主的院校中尤为突出[3]。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尚处于构建阶段[4],加上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等观念的影响,这使得许多毕业生不能自为地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和职业期望。但传统的“就业形势政策教育”或“就业指导”课程,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观和职业期望等个性心理特质方面都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5]。对此,我们构建一种新的就业教育课程模式,旨在为解决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中所遇到的上述难题和为培养大学生可持续性就业能力做出尝试。
   一、课程设置的理论构想
   为科学、有效地开展以就业心理辅导为主线的全程式就业教育教学,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理论背景的研究,需要借助一定的课题研究平台。为此,我们通过积极申报,先后获得校内外专题课题立项,组织力量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人格心理素质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个体职业人格与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大学毕业生择业行为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策略等。
   通过对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和整合,逐渐明确了就业心理素质是构成就业能力的核心的基本观点。同时,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分阶段进行的,它同职业自我认知、职业人格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一般而言,职业自我认知随着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而深入,而职业人格的发展同职业承诺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同时,职业承诺的发展与个体职业兴趣及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密不可分。因此,有效的就业教育必须遵循大学生就业心理发展的规律,从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职业自我概念着手,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心理能力为目标,重视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差异的需要。
   到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就业教育必须以培养其职业心理素质为中心的结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就业能力的目的。这意味着在开展就业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运用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方法。同时,根据人的职业生涯分阶段发展的原理和职业人格、职业承诺与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之间密切相关的规律,需要把就业教育的教学课程按培养任务的细分分成不同的模块并分步进行。总之,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大纲、考核大纲、教学进度表的制订以及教材、课件、教案的编写、作业的布置等,都应当围绕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这一中心主题而展开。
   基于上述思想,我们提出了以就业心理辅导为主线的全程式就业教育教学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大学生职业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就业心理辅导为主要工作路线,从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职业自我概念入手,着力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心理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力求视野开阔、针对性强,设置了“认识职业自我”、“了解职业世界”、“规划职业生涯”、“走向职业社会”四大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都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设计的,并分别安排在一到三年级各个不同时期进行;课程教学以自编并获得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的教材为蓝本,将培养学生认识职业自我、树立合理就业理念的能力与培养应对职业世界的谋职策略及技巧融合在一起。另外,由于采取模块化的课程设计,这使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用灵活自如。课程的结构体系见图1。我们设想,课程的实施采取课堂系统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并由校内外富有就业心理辅导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学生通过本项目课程的学习,不仅能领悟到树立符合社会需要的就业观和职业期望的必要,而且可以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自己的谋职技能与技巧、以及分析就业形势、自我调适就业心理压力的能力。
   二、课程建设方案的实施策略和措施
   1、科学编制以培养就业心理素质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
   就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就业教育教学计划、实现就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文件,是编写就业教育教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但开展以就业心理辅导为主线的全程式就业教育模块化课程教学,这在国内尚属于先例,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上,其可供参照的现成文献几乎空白。对此,我们采取“理论先行、实践修正”的方法编制课程教学大纲。所谓“理论先行、实践修正”,就是建立由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师联合组成的课题小组,先广泛吸取相关学科最新成果,并结合不同类型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选择性地对诸原理和方法加以整合,编写出课程教学大纲的试用初稿,经教学实践的反复检验和修正,最后形成正式课程教学大纲。一般而言,要做好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制工作,离不开理论研究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的长期合作。因此,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的过程中,我们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研究协作会,由科研机构和教学部门分别派出专家共同对大纲的编写提出意见,经过反复论证才得以确定;同时还规定了严密的课程教学实施条件,包括教材资料的配套、教学进度的安排、师资要求、仪器设备配备等。
   教材作为就业教育模式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进一步导向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媒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模式项目在教材建设方面,坚持高起点、成体系、配套化的原则,组织力量编写了成套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并先后公开出版了《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2004年版)、《大学生就业辅导》(2005年版)、《职场心理》(2005年版)、《大学生心理测量与导向》(2005年版)、《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2007年新版)。其中新版《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获得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这为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保障。
   2、因地制宜、专兼职相结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作为一门在全国范围内来说首开的课程,谈不上有足够的专业教师,甚至非常专业的教师也几乎难觅踪迹。况且,在高职学院很少有心理学系或相关的系别,所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也为数不多,几乎不可能有现成足够的专业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考虑到教学是互长的一个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采取“因地制宜”、专兼职相结合的方法,在院内遴选或对外招聘兼职教师,经过灵活多样的组织培训和个人自由参加社会职业资格培训,组成一个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要求从整体年龄机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甚至性别结构上都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与此同时,采取首席教师负责制和适当的奖罚措施,鼓励教师定期参与集体备课和专题讨论,保证教师能够情绪饱满、富有热情地进行教学。
   3、构建培养学生“会学习、善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系
   “会学习,善思考”是构成大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就业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的前部分,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业规划和自学能力,养成做学业规划和严格执行学业规划的习惯。对此,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个灵魂、两个指导思想、三种学习形式、四个实施环节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工作。一个灵魂就是始终围绕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主题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两个指导思想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充分让学生在“感受式”学习中求“知识”;三种学习形式是指自主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师生互动学习,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活跃课堂气氛;四个实施环节是指强调学生参与课堂,强调学生开展课外社会调查与感受、强调学生制定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强调学生自主选课。这种教学方法体系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对其他课程的教学也起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4、运用科学诊断手段,开展个性化就业教育与就业心理咨询服务
   由于个体职业心理的发展存在差异,为保证就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对大学生个体进行心理诊断。为此,我们编制了“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广东省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2年结题)。该测评系统引用了国际上许多权威职业心理素质评价量表,如《霍兰德职业兴趣倾向测验》、卡特尔16因素人格测验等。利用这些诊断工具,既可以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普查、建立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发展档案,又能比较客观地评估特定学生的职业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为个性化的就业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提供客观依据。
   5、以“学生为本”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教育活动
   从2003年起,我们先后在大学内部分二级学院按课程教改设计的要求开设就业教育课程。在新的课程开设要求中,将原来的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调整,改成“认识职业自我”、“了解职业世界”、“规划职业生涯”、“走向职业社会”四大子课程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都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设计,并按次序分别安排在一至三年级各个不同时期进行。同时,还结合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实际需要,组织力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评与导向”、“大学学习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与导向”、“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选修课。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角色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就业心理及相关学科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职业自我认知能力、学业规划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
   此外,针对历年来在职业心理素质普查中所了解的具有倾向性的职业心理问题,各学院都分别举办系列就业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组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和胜任特征调查等,增强学生对社会职业岗位的认识。此外,还呼吁各级相关组织和个人充分发挥各自社会资源的优势,如校企合作单位、校友、家长等,力争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岗位实习机会。
   6、借助信息化平台对教学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课程教学质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学的实体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等,这是大家都比较重视的内容;另一个是教学的过程即教学的程序化,这为多数人忽视。事实上,就像要实现法治的正义性一样,除了法律本身要有实体上的正义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程序的正义性。要提高教学质量,如果光有教学实体上的提高,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管理,那么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会大打折扣的。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教学除了在教学实体上进行改革与提高外,还对教学的程序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考虑到课程教学管理信息量大,而现阶段又基本普及计算网络,所以就借助了信息化管理系统。譬如上课前,必须把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文件上交管理系统,把成绩组成部分、组成比例提交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考勤情况、平时分数、平时表现及时录入系统,由系统来生成数据,不能随意改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教育的公正性。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教学改革创新实验的初步效果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以就业心理辅导为主线的全程式就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实施,对培养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就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构筑了内在保障和发展机制
   从就业教育工作的基本层面上看,本课程教改项目的实施为就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构筑了内在保障和发展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以就业心理辅导为主线的全程式就业教育教学模式实施之后,学生就业教育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和有序化,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也能沿着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的客观轨道循序渐进地进行,从职业自我的认知、对职业世界的初步了解,到合理就业理念的初步形成;从学业规划的制订、专业知识与能力的系统掌握,到专业承诺乃至职业承诺的发展;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步形成,到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无不表现出严密的逻辑顺序。由此而培养起来的就业能力必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其次,职业心理素质普查和学生职业心理档案的建立,使就业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并为就业教育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第三,个别就业心理辅导有效地解决或减轻了学生的深层就业心理问题或就业心理压力,为预防因就业心理问题而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效手段。
   2.促进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尤其是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心理辅导为主线的全程式就业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尤其是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可从教改实验结果的对照分析上得到说明。为收集教改实验的客观资料,我们对接受以就业心理辅导为主线的全程式就业教育的学生和部分对比组学生进行了几项前后测工作。测验中采用的量表均为国际权威职业心理测验或人格测验,这包括塞斯顿的基本工作能力测验(GWCT)、霍兰德的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卡特尔的16人格因素测验等。下面以塞斯顿基本工作能力测验为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塞斯顿基本工作能力测验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斯顿最早开发并经过修订的基本工作能力测验。 该测验是一种用于评价与个体工作有关的各项智力因素的测评工具,能测量个体的基本工作能力发展状况,以作为评价职业能力的一种参考。测验的基本内容包括言语理解能力、数字能力、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四个方面。
   表1. 实验组/对比前后测差异分析
   维 度 实验组前后测差异 对照组前后测差异 实验-对照组前测差异显著水平 实验-对照组后测差异显著水平实验组入学初得分 实验组临毕业得分 差异显
   著水平 对照组入学初得分 对照组临毕业得分 差异显
   著水平
   言语理解 11.2 16.5 * 11.4 12.3 N N *
   数字能力 10.6 11.9 N 11.1 11.6 N N N
   推理能力 9.1 18.6 ** 9.4 15.7 * N *
   综合分析 8.5 16.5 ** 8.9 11.4 * N **
   *表示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表示差异显著性水平P﹤0.01;N表示差异不显著
   表1列出了实验组(450名)/对照组(420名,由上届生和他校生组成,但抽样的专业和男女性别比例大体相同)在瑟斯顿基本工作能力测验上的前后测成绩及其差异分析情况。从分析结果来看,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升入大学初期,对词语的掌握程度和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力并不很强,表述时经常不能清晰、简练地说明情况或感受,容易造成他人的误解。但到临毕业时,实验组的言语理解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而对照组进步不显著。在推理能力方面,两者入学初期的成绩均一般,但到临毕业时实验组的进步明显比对照组要大,表现出对数字变化的领悟力、寻找数字变化的内在规律能力、对图形进行表象加工和翻转推理的能力、对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事物间抽象关系的能力均变得非常强。在综合分析方面,两者对以图形形式呈现的资料的分析能力等均很一般,但到毕业时,实验组的成绩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表现在能够根据图形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从图形中搜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文字资料的分析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力也特别透彻和准确。不过,在数学运算能力方面,两者入学初和临毕业时的成绩均一般,差异不明显。
   实验组学生为什么能通过接受以就业心理辅导为主线的全程式就业教育,而在基本工作能力培养方面取得明显好于对照组的成绩,这可以解释为实验组学生具有更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能力、职业自我认知能力,从而更能有计划、有系统地努力学习的结果。
   3.促进了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质量的提高
   以就业心理辅导为主线的全程式就业教育教学模式不仅能显著促进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他们实际就业质量的提高。表2列举了近两年来我校二级学院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无论在就业率还是在对口就业率上都明显好于对照组。可以认为,尽管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错综复杂,但以就业心理辅导为主线的全程式就业教育,由于对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作用,因而使得毕业生的实际就业质量也得以提升。
   表2. 实验组/对照组实际就业情况分析
   项 目 毕业生人数 就业率 对口就业率
   实验组(社会工作、计算机应用) 217 97.31% 41.86%
   对照组(计算机应用、文秘) 219 90.26 38.35%
   实验组-对照组差异分析 N ** *
   **表示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表示差异显著性水平P﹤0.10;N表示差异不显著
   参考文献
   [1]宾斌.试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6期.
   [2]孙汝祥.跨越就业障碍--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日昌.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第4期.
   [3]刘艳杰.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第8期
   [4](美)勒纳,奥伯茨.发展心理学新进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樊富岷,陈启芳,何镜炜.香港高校学生辅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