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农村教育探析

农村教育探析

日期: 2012/2/23 浏览: 10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AGRI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

2009 年第1 期

(总第 58 期)

*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NDKR028)

第一作者简介: 李树国 (1977—),男,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07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农村

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培育有文化、懂技

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

展目标。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

重点问题。

一、从三个角度看农村教育问题的提出

从我国实际情况和当前国际发展的趋势看,农

村教育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村教育“包

括扫盲、基础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

育以及有关高等教育在内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综合

化教育体系”[1]。

(一) 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及人力资本的角度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

济增长,而且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其中一项就是

产业结构的变化, 《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 指出: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最主要的经济工作重点之一就是

对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这对经济发

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不仅

是一种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投资活动,它可以提高人的

未来的收益。入世后我国的农业面临着现代化的冲

击,要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必须有高素质农民。高

素质的农民的培养就要进行人力资本的投入。这是

循环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投入→高素质的农民→现

代化的农业→适应入世的要求→带来农业的高增

值→农民本身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高素质的农

民,从而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

又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进步。

(二) 农民工,城市流动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

的角度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口流动出现

前所未有的局面,尤其是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人

口流动可以形成经济活力的促进因素,“合理的社会

流动还可以形成一种促优劣汰的社会机制,从而促

进和推动社会的运行和发展。”[2]“我国流动人口素

以青壮年为主,本次调查显示 (2006年),北京市的

流动人口仍以青壮年居多,15~39岁的流动人口占

67.1%。其中,25~29岁和30~34岁的流动人口最

多,分别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6.8%和16.7%。”[3]但是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需要的劳动力

的素质逐渐提高,原来凭力气吃饭的的理念已经失

去实际意义,也就是说,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要

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追赶知识经济的步伐。

(三) 人口经济学的角度

人口质量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

指人口本质的综合性素养和能力,可分为身体素质、

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因素。西奥多·W·舒尔茨

认为,人口质量是耐用的稀缺资源,对人口的投资

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从而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

他认为,“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贫富的关键,旨在

提高人口质量的投资能极大地有助于经济繁荣。”[4]

日本在20世纪后半叶以后之所以在经济上迅速发展,

农 村 教 育 探 析*

李树国 李举刚 刘淑梅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昆明 650201)

摘 要:农村教育内涵丰富,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应当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

营”为目标开展农村教育,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此,笔者对农村教

育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教育 以教促农 探析

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

2009.3

42

AGRI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

2009 年第1 期

(总第 58 期)

*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NDKR028)

第一作者简介: 李树国 (1977—),男,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07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农村

发展。

正是日本长期以来重视教育投资,提高人口质量,

特别是劳动力素质的结果。

二、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加速,社

会转型的加剧,农村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日

益暴露出来。

第一,农村学生辍学率高。因家庭经济贫困而

辍学的学生占很大比例,儿童不能在学校接受应有

的基础教育,一是不懂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就

业造成阻碍;一是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容易走上歧途,给社会造成危害。而现在学校的老

师有一个共识: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很多学生缺乏对

学习的兴趣,厌学、逃学现象普遍,没到毕业时间

就停学。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父母的教育观念,因

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其子女在校就读需要很多的

费用,无论是学习的费用还是日常生活费用,对于

很多农村家庭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另外由于“赚钱”

的意识占据主流,再加上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的原

因,“读书无用论”有回流的趋势,这更导致了农

村学生辍学率的升高。

第二,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农民科技素质低

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农民的教育方面却容易被忽

视。而乡科技推广站,农广校处于闲置状态,能发

挥技术指导的寥寥无几。因农村农业实用人才缺乏,

农民谈不上可以向谁请教,只是自己在摸索中进行

农业生产。

第三,部分农民缺乏开拓精神。一是人们仍抱

有“农民思想落后”的观念;二是农民存在着矛盾

的心理。农民本身存在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这项职业

的偏见,“农民因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较差的生活条

件而感到自卑。”[5]“法国公众舆论研究所的调查:

40%的农业劳动者希望他们的儿子成为农业劳动者,

只有13%的母亲希望她们的女儿嫁给耕作者。经营

主期望看到他们的事业后继有人,而父母期望他们

的女儿离开土地。这矛盾显示出农业劳动者对自身

条件的双重观念。一方面哀叹农村人口外流,使青

年人都走了或使劳动力变得稀少,另一方面又希望

他的儿子从事其他的职业。”[6] 农民的这种矛盾心理

导致了他们开拓精神的匮乏。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借助建设新农村的大好时机,认真解决存在的

问题是当务之急。

第一,重视基础教育。农村教育中基础教育是

整个系统教育的基础,是培养人的学习习惯和正确

的学习态度的阶段,良好的学习态度决定以后的学

习效果与方向,这是学习型社会必需的。无论是留

守农村的孩子还是随父母进城的孩子,都要给予特

别的关注与关怀。有的父母在看到自己的孩子经过

几年的学习成绩仍然差时,就放弃了继续让孩子上

学的念头,让他们外出打工赚钱,为其长大后娶妻

生子做准备。如山东省莒南县大白崖村每年考上大

学的学生人数就很少,只有30%的能上大学,其他

的都是中途退学。而在与其相距3公里的范家柳裕村

考上大学的学生却占参加升学学生数量的60%。其

原因在于父母重视自己孩子的学习,经常以优秀的

学生教导自己的孩子,给予鼓励,使孩子形成了要

“好好学习”的志向。可见,父母的关心在孩子的教

育上此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教育不仅是学校的

责任,家长也同样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第二,重视中等教育。中等教育起着承前启后

的作用,“知识就是力量”的重要性会在这一时期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在这时

逐渐形成。这个阶段,他们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和

社会实践中的知识,而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

也应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要有用自己所学

的知识为自己的家乡作贡献的观念。学校应调整课

程内容,根据地区特色,开设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

相关课程,以加深学生对农村的认识。

第三,重视农民教育。一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

质。开办农民业余学校,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农民参

加业余学校学习,学习内容以通识教育为主,补充

由于过早脱离学校而无法学到的文化知识;二是提

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业余学校增加有关农业科技的

内容,主要是作物种植、管理、施肥、农药使用等

方面的知识。在很多搞无公害蔬菜基地、粮食基地

以及搞特色产业等的地方,农民就急需相关科技知

识的补充学习。求知也是农民自身的主观需求,

“二零零七年全年,农村网民增长率达到百分之一百

二十七点七,占新增网民的四成。”[7] 三是提高农民

的思想道德素质。营造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道

德观念的氛围,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切实在农村

广泛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标语 (下转第 48 页)

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

2009.3

43

AGRI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

2009 年第1 期

(总第 58 期)

(上接第 43 页) 向农民宣传中国的优良传统和党的

建设新农村的政策。

第四,重视农村教育立法。政策立法能保证国

家在宏观调控的顺利施行,有利于各项决定能真正

实施到位。“美、日、英、法等国都非常重视农村教

育立法。除为基础教育立法外,也为职业技术教育立

法,通过立法来保证农村教育并拉动有效需求。”[8]

因此实行农村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重视高等农业院与农村的合作。服务农

村,为农民提供直接的指导,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

设。例如,2006年由中国农业大学、潍坊市人民政

府和寿光市人民政府三方强强联合,共同创办的中

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在培

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良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

得了阶段性成果。加强高等农业院校与农村的合作,

可以促进农村科技成果转化。而科技研究成果的转

化需要农民具有一定的的科技素质,才能让这些成

果真正起到实用的效果。

第六,重视农民工的培训。我国将还有近七成

农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工的就业方向不再是简单

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懂科学、有技术的农民。因

此,农民工的培训就显得非常必要。 《国务院关于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中明确提出,各地要

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

就应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

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各地也要

根据当地实际实行适合本地特色的就业培训。例如,

江阴市就出台了 《农民工培训内容提要》,为农民培

训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聪生.现代教育理念与农村教育[J].教书育人,

2006:l2.

[2]刘祖云.社会转型解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5:274.

[3]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首都流动人口最新状况》

[C].邓行周.人口与法则:首都人口与发展论坛文

辑(第三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

[4]李仲生.人口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95.

[5]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5:189.

[6]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5:238.

[7]《农民渐成中国新增网民“主力军”》,3658农民网.

http://www.3658.com,2008-9-25.

[8]史宏协.论农村教育的有效供给[J].经济体制改

革,2005,(1):83.

(责任编辑 施江滨)

学生对饮食服务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高标准

化,学生不但对伙食质量、价格、卫生、等方面提

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对用餐环境提出较高的要求。

所以,饮食服务部门一是要炼好内功,加强内部管

理,并尽可能依靠自身力量加大对食堂操作环境和

用餐环境的建设。二是可以引入社会力量,通过合

作、融资等多种形式,借鉴社会的成功经验及资金

优势,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用餐环境;三是要尽可能

争取后勤和学校方面的资金与政策的大力支持,加

大食堂硬件方面的建设,餐饮服务工作和餐饮环境

上升一个层次,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师生的餐饮需

求。这样, 高校饮食服务的运作、管理、经营,就

能很好地遵循市场规律,更进一步体现出高校饮食

服务部门“三服务、两育人”的服务功能,更好地

完成高校的饮食保障工作,维护学校的稳定,为学

校的改革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军洪. 深化伙食社会化改革 为学校发展做好

保障[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04,(1).

[2] 徐善东,颜淑琴.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推进饮

食服务改革[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01,(6).

(责任编辑 施江滨)

!!!!!!!!!!!!!!!!!!!!!!!!!!!!!!!!!!!!!!!!!!!!!!!!!!!!!!!!!!!!!!!!!!!!!!!!!!!!!!!!!!!!!!!!!!!!!!!!!!!!!!!!!!!!!!!!!!!!!!!!!!!!!!

后勤工作

2009.3

48


农村教育探析.pdf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