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日期: 2012-1-8 23:31:12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云霞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中国更要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要努力发扬和谐文化。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对此,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因为,构建和谐社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从三方面分析!
   1和谐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与科学等方精神方面的类容。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胡锦涛同志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论述不仅涵盖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和谐,更在于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就是说,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基础上实现的全面和谐,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可持续性。从总体上说,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和谐。建设和谐文化,需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着力建设和谐文化。要注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群众性,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2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论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和谐文化的生活世界基础、创造性支撑和现实载体。
   文化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样态,虽然文化表现在种种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种载体上,但文化本身则是一种对待人和世界的理解。因此,文化的本质是一种观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看到:文化总是根植于现实生活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我们可以判定,社会是文化的生活世界基础,即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因此,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必然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变革而产生变革。和谐社会为和谐文化提供了生活世界基础,而和谐文化又构成了和谐社会的重要要素。因此,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必然相辅相成。
   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文化的建设,都需要有创造性支撑。文化总是人的某种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观念再现。可以说,和谐社会是和谐文化发展的创造性支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只有和谐社会,才能提供和谐文化的产生背景;其次,只有和谐社会,才能提供和谐文化的理解和解释的前提;最后,只有和谐社会,才能提供文化认同的基本模式。只有和谐社会,才能为和谐文化的认同提供一种创造性支撑。有什么人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文化。这就说明,和谐社会是产生和谐文化的现实载体。
   人类与自然互助,文明共环境和谐。我们要正确把握建设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