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评析高校中药学科开展“科研与应用”教育之重要性

评析高校中药学科开展“科研与应用”教育之重要性

日期: 2011-5-14 21:58:25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明军

【关键词】  中药学;科研与应用;高等中医药院校

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明确了高等院校具有科学研究的职能,提出了要把高校建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目标。科学研究体现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简称“高校”)的教学中,就形成了以中药开发、实验与实训为主的教学内容。笔者以目前高校的教学背景为依据,对开展“科研与应用”教育的内容、目标与要求及其意义进行评析,旨在开发学生的潜在科研意识,提升高校教育水准,改革和创新课程建设,更好地适应当今形势的需要。

  1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背景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历经几十年的革新,取得了长足进步与丰硕成果。但中医药教育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的被动记忆导致其形成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更抑制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海网(www.xuehai.net)其原因是:对培养科研型与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不足;教学质量和人才标准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教学形式相对落后;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不紧密;还未形成鼓励学生从事科技开发的氛围等。

  目前,开发中药新药是中药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回归自然”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潮流,而中医药学恰恰符合这一时代潮流,标本兼治、缓急有律、毒副作用低已成为中医药的代名词。因此,不论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和中医研究机构,还是高等西医药院校和西医研究机构,甚至是综合性大学的科研课题,已越来越多地向中医药类倾斜。这种倾向迫切要求高校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药学科在课程建设方面有待完善与提高,即强化在中药开发与应用方面的教学与实践。因此,为确保中药学科的科学发展与高校教学科研水准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提出开展“科研与应用”教育的主题符合社会与教育的发展趋向。

  2  “科研与应用”教育涉及的内容

  2.1  课程建设

  虽然高校中药学科教育涵盖面较广,但其科研应是一个高度综合而完整的“有机体”。中药类专业的课程涉及多个专业学科,但中药新药开发却是各门专业的综合应用。“如何结合”的内容包括不同学科章节的交叉、互补——科研项目的选题、医药理论的分析、政策法规的学习、文献复习(项目来源)、知识产权(专利)检索与医政、药政咨询、立项论证(包括文献研究、应用前景分析与调研)、研究的可行性论证、方案设计、临床资料或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等。

  2.2  课题实践

  科研重在实践,而中药的开发应用多以新产品(新药)和新技术研发课题为主。其内容涵盖新技术与新药要求的各项法定标准,如新药研究包括综述性资料的整理、药学研究(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质量稳定性、稳定性试验等)、药理学毒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等。其研究内容环环相扣,互补性、实践性很强。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校内课题、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营造学生进行科研实践的浓厚氛围。

  3  “科研与应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3.1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中药类科研课题的思路与方法

  目前,中药类各专业的教学只注重基础与专业课程的讲授与实验,学生的科研无从谈起。而“科研与应用”要求学生认识医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涵义、掌握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在高校设立药品研发相关课程是传授药品研发知识的一种捷径。这不仅为学生开设了一门实用的技术型课程,而且使更多的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新药研发教育,初步掌握了新药研发的指导原则和产品开发规范,初步具备了开发新药的思路。

  3.2  要求学生初步具备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中药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和毕业前1年左右的实习。据有关专家研究,课堂教学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贡献率仅30%。而“科研与应用”教育将丰富中药类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它要求为学生提供模拟的产、学、研环境,利用已学过的专业知识,按照研究方案完成工作。其性质不同于以往简单的实验原理和操作,不仅要求学生熟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而且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是衡量科研水准的重要一环。

  3.3  要求授课教师及时完善、更新知识结构

  从未来社会发展对中药学水平提高的要求来说,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对高校专业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科研与应用”,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端正和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较丰富的科研阅历、掌握较前沿的研究动态、熟悉中医药科研的整套研究思路与方法,才能使此项教育具有“严谨性、先进性、科学性、真实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科研前瞻性,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达到“广”而“博”的目标,从而使“科研与应用”的传授“游刃有余”。

  3.4  初步达到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以往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作用,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欠佳。因为科研课题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而“科研与应用”教育可以使学生综合所学专业知识,充分发挥科研潜意识,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正是西方国家正在兴起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初步使我国高校中药教育在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达到提高中药学科教育质量的目的[1]。

学海网(www.xuehai.net)

  4  “科研与应用”教育的意义

  4.1  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由书本向应用过渡
  
  接受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学生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应更多地改变较呆板的思维方式,逐步建立起“开发与应用”的思维模式。“科研与应用”教育的开展,将启发式地引导学生在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渐具备初步的科研思维模式,朝着新产品的研制与新技术的开发等应用型方向发展,其知识结构亦由“简单枯燥式”转变为“丰富复杂式”,有利于激发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使其创新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4.2  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科研与应用”教育尤其是实践方面的内容建设,将使学生意识到:只有牢牢把握“效”为中医药之魂、“新”乃中医药之魄的研发原则,才能使中医药新产品、新技术朝着“发挥最佳功效,毒副作用降至最低,更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解除更多患者的疾苦”的目标研发。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须逐渐培养扎实、严谨的科研作风,在科研思路和动手能力方面都要不断地勤奋钻研、刻苦实践。

  4.3  扩充学生就业资本

  高校中药学科通过开展“科研与应用”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从事科研工作基本技能,而且还能促进“应用型”人才的产生,将会有更多的专利、成果产生,体现其社会价值,以此具备充足的就业资本,从而为他们择业、就业争取更大的社会空间。

  4.4  为企业、研究机构提供医药研发人才

  经过“科研与应用”培训后的中药专业毕业生步入新的工作岗位后,在项目开发和应用方面发挥其专长,提出有创意的思维和方法,使中药研发机构的工作更规范化,试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更完整周密化,产品或技术申报资料更详尽和标准化,最终使个人与团体达到“共赢”。

  5  结语

  社会的发展,科技是主导。我国中医药科学的振兴,研究与探索是其源动力,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须有一代接一代的科研中坚力量去肩负此项使命。本着“科教兴国”这一宗旨,科学的教育模式是主题之一,而“科研与应用”教育将会提升高校中药学科的教学水准,全面提高中药开发应用机构的科研水平,势必对中药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宗海,向众彬,陈俊国.从教育质量观看医学教育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4):109-110.

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