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市场为依托\项目为载体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市场为依托\项目为载体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日期: 2011-3-14 12:18:10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昕

摘要: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人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的要求,也使高职教育面临着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的挑战,时代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素质全面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者从搭建“工作室”平台出发,以项目为载体拉动教学,构建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项目 工作室 人才培养模式 
   
  一、问题提出 
   
  传统教育更多的追求知识储存的量,学生很多时候处在一种被动接受学习的位置上,重复和再现所学的知识。这种经济形势,也使高职教育面临着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的挑战,时代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素质全面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方式和方法上,还在沿袭传统本科教育体系模式,未能突出“职业”特点。学海网(www.xuehai.net) 
  虽然一批高职院校在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上已有变革,向前迈了一大步,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非常注重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要(即市场需求的分析);确定课程设置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先有充分的调查分析。由于教师也长期固守在校园,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造成高职课程贴近本科的状况难于改变,造成实际培养效果与本科趋同,毕业生与本科生在相同就业领域竞争,其劣势则不言自明。 
  另外对于电脑艺术设计类的教师多数是过去从事计算机教学或艺术类教学的教师,长期固守在校园,脱离社会实践,学校虽然也鼓励老师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创造条件派到企业实践,不但少有企业愿意主动接受老师到企业实践,就连教师本身也没有危机意识,主观上缺乏竞争意识,安于现状,他们更擅长并习惯于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即使到了企业也不能马上适应实际工作流程,因此在教学中也难以突出“职业”的特点。 
  综上所述,在这种形势下,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二、以“市场为依托,项目为载体”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教育必须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用人才。与当前高职教改普遍的做法一致的地方是,本专业建立了院内外企业实训基地、专业实训基地,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了教师的双师素质;与企业共建设计研发中心,通过向企业“接单”的方式,接受企业的设计研发项目和设计项目,学生与老师通力合作完成项目订单要求的设计任务,使得老师能够有效地根据市场的要求,全面控制教学、教改的过程,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用理论教学来引导实践教学,用实践效果来检验理论教学。 
  这种模式区别于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把理论和实践分为两个环节,在实践环节学生到企业去学习,由于德国的企业成熟和规范,水准较高,这样的模式在德国是可行的。但是在国内,企业水准不一,大多数中小企业尚缺乏自主产品设计能力,学生到企业实践有很多实际问题。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学校办学的“产、学、研”一体,教学过程的“教、学、做”一体,使得教师在“双师”的基础上角色多样化,以适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学海网(www.xuehai.net)  “工作室”是面对市场开放式的,由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课堂得以延伸。不再只是教室、黑板加粉笔,而是延伸到了资料室、图书馆、电子网络乃至市场,从而扩大了教学活动的场景,缩小了学校与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在实施工作室项目教学时学生通过市场调研、组织素材与企业交流等直接参与的生产实践活动,使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面对企业和市场,从而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学生的社会能力得到磨炼,就业后能够很快地融入企业。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期,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形成以“工作室”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专业高职特色 
   
  高职教育要把能力培养的目标与过程、结果统一起来,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或行业技术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这就需要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尽可能与职业岗位、工作情境相联系。因此我们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形成以“工作室”为核心,院内外企业实训基地相互配合的结构优化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目前建立了“艺术设计工作室”,有“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等四个项目方向,工作室从企业承接设计研发项目。选择比较优秀的学生进入工作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设计项目。以进入工作室的学生为带头人,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其他学生,由此产生联动反映,把工作室模式延伸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其层级放大,形成分形结构。在工作室里,对一年级学生采取“真实的项目,虚拟的操作”;对二年级学生采取“真实的项目,真实的操作(有老师指导)”,对大三的学生采取“真实的项目,单独和组团操作”,实现了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例如“工作室”承接的设计项目“运通汽车俱乐部会员车标、代驾车标、迎奥运车标设计”,由专业老师带领二年级学生完成设计制作。设计过程中遵循公司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原创为主导设计思想,进行个性化独特设计,学生查阅大量汽车俱乐部的文字资料和现有的车标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初步形成设计方案及设计思路,教师进行指导,确定方案并进行设计的实施。提高学生设计水平;加强学生调研能力、设计能力、沟通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实现了在老师指导下真实的项目、真实的操作。 
  又如在标志与vI设计课程中,由教师带领二年级学生承接网站LOGO设计等6项任务,引导学生在“任务中国”网站上承接实际的招标任务,让学生从亲身的感受中说、做、学,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同学交流合作,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讲述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得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将学生分组,每小组模拟一家设计公司,学生作为设计公司的员工进行角色扮演,如项目经理、设计、制作等,老师扮演客户,首先从“任务中国”网站接稿,仔细阅读任务描述,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之后各小组分组设计,通过讲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制作完成电脑稿、成稿、提交作品,接受网上评论,并不断修改。通过优秀作品展示,让学生看到在小组内评选出的“室内设计师”的同学的作品,给学生以美的欣赏和智慧的碰撞,这样的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这种以工作室的“项目”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动态的有机结构,使社会信息所具有的特殊性、动态性、随机性与高校信息的理论普遍性、稳定性、规律性优势互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实现了零距离上岗,突出了“高职”特色。 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