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新改条件下关于中学政治备课的思考

新改条件下关于中学政治备课的思考

日期: 2009-2-13 0:18:20 浏览: 23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梁巧玲

【摘要】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面对新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过去那种纯粹埋头于“书堆”的封闭式备课观念,树立“为学而备,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备课理念,优化教学设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备课 课程标准 教学资源 学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学”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信息传递转变。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新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则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备课呢?笔者试结合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本学科备课的思考。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备课观念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备课仅仅是教材的诠释、教学过程的安排,其理念是“为教而备”,在备课过程中只重视“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教师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设计教学方案,仅仅埋头于分析教材、教参,查阅参考资料,并依据自己个人对教材的理解,选择配套练习,从而编写教案。这样的备课容易脱离实际,其结果是把学生引入到“上课----作业----复习----预习----再上课……”这一机械的运作方式中,封闭了学生信息和知识的来源渠道,限制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广阔空间。现代教育模式下的备课基本理念是:“为学而备”,坚持“以学生为本”,倡导“一切为了学生”。教师备课既做要到“胸中有书”,更要重视“目中有人”。备课的重点应从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还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总之,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解读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怎么教”是以明确“教什么”为前提的,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教师备课的第一个步骤应该是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理解课程理念、体会课程设计思路、明晰课程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根据课标确定每一课教学的教学目标。在此要说明的是,在备课时确立教学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课标准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从这个角度说,传统的知识点、能力点要求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重视的。有的教师在备课时,过分注重课堂活动形式的设计,课堂教学中流于热闹的形式,忽略了“保底”的重要性。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以理解为,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学科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
三、挖掘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教学资源就是与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是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教师在备课时应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材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材”的过程。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对于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应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新教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与内容的编排中,在备课时不仅要明确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研究和解决教材中的难点,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与形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考虑,反映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从而全面贯彻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
第二,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
教材结构体系的构建是影响教材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但在教材编写中,教材体系的构建往往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群体共同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规律而形成的,难以顾及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在生活中有效地采集与开发课外资源
从课程资源的角度看,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教材并不是惟一知识载体。政治教师不能只埋头于“书堆”备课,要变“在备课中生活”为“在生活中备课”,使学生学得“活”。
第一, 在学生的生活中备课。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教师若能走进学生生活,并立足于对学生实际情况去准备教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在备课中有的放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兴趣不高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主要障碍。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弄清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注意学生的关注点,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人们最关注的房价虚高问题、公共医疗问题、教育问题、收入差距问题、腐败问题;入世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问题;伊拉克战争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问题等等。这些国内外发生的大事、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都是中学生非常关心又非常想弄清的问题,在备课时可设计为探究的课题,结合知识点的学习在课堂上适当探讨,力求寓教于需,寓教于趣,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第二,在教师的生活中备课。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最大特点之一,思想政治课中的理论、原理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直接得到印证。思想政治教师如果能以其特有的洞察力和敏锐性观察生活,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就能捕捉到丰富而新鲜的教学素材。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养成特有的职业习惯,试着在自己的生活中备课。通过读书、看报、欣赏音乐和影视节目文化娱乐活动,教师可以搜集到许多有益的教学素材。政治教师如果在教学设计中引入学生喜闻乐道的歌词和新闻报道、小说情节,不但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的习惯。其次,可以从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挖掘教学资源,如朋友、学生的成长轨迹以及当前教学对象的学习表现等,只要教师稍加处理,就能够成为紧密结合实际,开展活动课教学的重要素材。
四、构建学习方案 优化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材、教案搬进课堂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对话、同共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 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的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有利于教师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的备课应由“备教案”向“备学案”转变。构建学案要注意:
1.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的理念。教师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关注整个教学过程,怎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学就怎么编制学案,怎样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感悟方法、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成绩、健康成长就怎么编制学案和使用学案。
2. 结构合理,操作容易。学案的基本模式为:“问题引入——自学探究——启发解疑——尝试练习——评价反思——学习小结”。 学案的设计与使用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分课时处理学习内容,一个小专题设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知识整理,建立知识结构框架是建构学案的重要环节。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通过知识结构分析,将课本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
(2)突出知识的重、难点
在“学案”中,强调把重点、难点,把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强化学法指导,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在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精讲释疑。
(3)设置问题促学生探究
问题探究是学案设计的关键,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教师可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 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比如在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教学内容时,可准备了一组环境污染的图片,并针对校园内资源浪费的现象,设置了一个问题组“这些消费行为违背什么消费原则?我们平时的家庭消费是否符合我们所提倡的消费原则?请同学们为解决白色水污染、资源浪费问题出谋划策”。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4)布置练习,及时自查和巩固学习效果
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学案的最后一环节应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适当的巩固练习。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按容易题∶中档题∶高档题为5∶4∶1的比例来编写,为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4.
[2] 让“学案”带出好教师、好学生.中国教育报,2006.3
[3]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