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日期: 2011-6-22 13:41:25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提要]:通过多年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和研究,结合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中的心理现状,综合论述了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方法及措施,以及提出了预防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心理疾病的发生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之一,心理健康的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积极思索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能和老师、同学友好合作,易于配合,能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建议。然而,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具有这种健康心态。这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沉迷于游戏厅、网吧,不参加集体活动和文体活动,不愿同别人进行思想交流、对教师和同学持一种排斥、敌对情绪。这些学生大多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如自私自利、狂妄自大、任性、不诚实、投机取巧、无责任感、懒惰等。 因此,如何引导这些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行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个性,勤奋好学、面对困难勇于面对并解决等健康心理倾向,是摆在每个职业学校老师面前的难题。
   信息技术是一门科技含量高、知识容量大、操作技能强的学科。它的学习过程既浅显又深奥、既有趣又枯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发展,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计算机中级技能和心理健康的有用人才。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在为学生学习提供条件,在帮助促进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注入知识,更不是代替。要使教学卓有成效,就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位置上,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通过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个性和指导学习方法等为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条件。
   1、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乐学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它直接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使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并把提出的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真正变为学生的明确的学习目的。要做到这一点,要求上课老师必须要了解学生心理需求,课前精心设计。例如:我在教《网页设计》这门课程时,发现很多学生动手能力差,不会学以致用,怎么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力操作能力呢?我发现现在好多学生都有自己的偶像,于是我就让学生制作一个介绍自己偶像的网站,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调动起来了,在制作的网站的过程中,学生要上网搜索相关资料,要布置好自己的网站布局,这些都要用到学过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了,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也学会学以致用了,从而使学生由怕学变成了乐学。
   2、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
   方法得当则事半而功倍,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学习亦如此。学习指导是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学法,指导学法,正如古人所言:要“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运用注意理论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运用感知的规律,教学生学会观察;运用记忆理论帮助学生正确复习;教以思维的知识使学生学会思考等,总之,要让学生会在运用心理学中学会学习。例如:我在教《平面设计》这门课程时,当我让学生独立做作品时,学生总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就教他们平时要多欣赏各种平面广告,吸取好的精华,然后就从模仿别人的作品开始,慢慢再加入自己的东西,学生按照这样的步骤一步一步来学习,慢慢的也会做出一些比较满意的作品了。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区别对待,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不甘落后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通过教师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学生可以逐步得到提高,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强,针对这样的学生,我采取鼓励、激发的办法,有些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学,独立解决,对这样的学生我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帮他们组建兴趣小组,让他们自主开展研究,探讨一些课外知识,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我则及时在学习方法上予以帮助,多鼓励,使学生在心理上消除自卑感和消极情绪。
   二、重视课后的心理辅导。
   课后心理辅导是针对个别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一时无法在课堂中消除时,教师应及时地在课后予以化解。我经常在作业本上或试卷上给学生写上鼓励的话语,及时与学生交流。如对于有创意的解答,教师应予以肯定和鼓舞。我在其答业本上注上一个“好”字,大大激发了学生在以后的解答中有更多的创新。对于有错误的,教师不要一味地打“×”。因为学生一般不愿看到“×”,教师应给他找出出错的关键,并打上“?”或旁边注上启示以利其心理的接受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都喜欢在QQ上聊天,因为在QQ上聊天,不用面对面,学生就会觉得很轻松,就会乐于把自己的心理话告诉你,于是我每教一个新的班级,就让学生把我加入他们班的QQ群里,在QQ里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
   三、要注意预防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心理疾病的发生
   网上漫游也好,软件开发也好,都是人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这是个虚拟的世界,使人的个性、性格、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乃至于整个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倘若青少年失去了自控,那么,很容易失去自我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出现人格障碍。
   例如,我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原本活泼好动,乐与同学交往。但一旦迷上玩游戏后,便整天沉缅于虚拟世界之中,有时间就到“网吧”去,或者在家中,关门对机而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他对朋友、对外面的大自然和整个精彩世界都失去了兴趣,变得沉默寡言,面无表情,思想呆滞,甚至不会与人交往。有人称这种心理障碍为电脑综合症。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现代技术给人的个性发展带来的新的影响因素。以便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预防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心理疾病的发生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要进行人机关系的教育,使学生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做机器的主人而不被动为机器所制约。
   二是调节课堂气氛,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机会,补充人机关系给人际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人际关系障碍的发生。
   三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开朗活泼的性格,以避免人机对话过程中的情感淡漠所造成的情感障碍的发生。
   心理学知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贯穿于计算机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有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作为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知识丰富、心理健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芹,《心理学》,河南出版社,1998.
   [2]施小蓉,《大中专学生心理挫折与调适方法》2002.
   [3]姚晓红,《技校学生厌学心理探究及其矫正》2003.
   [4]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健全心理素质》,20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