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装甲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研究进展

装甲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研究进展

日期: 2011/5/30 浏览: 14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谭伯政,李以农,郑 玲

 X  收稿日期 :2008 - 04 - 01

作者简介 :谭伯政 (1980 —) ,男 ,硕士研究生 ,工程师 ,主要从事车辆磁流变智能悬架系统控制研究 ; 李以农

(1961 —)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汽车系统动力学控制、汽车主动安全性、振动控制等研究.

【综述与评论】

装甲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研究进展X

谭伯政 ,李以农 ,郑  玲

(重庆大学 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30)

摘要 :总结了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的发展状况 ,论述了可调减振器的研发动态 ,详细阐述了当前主要的半主动控

制策略 ,指出应当着重研究复合控制方法以解决非线性和时滞问题 ,并提出了装甲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今后的

研究和发展方向.

关建词 :装甲车 ;半主动悬架 ;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 :U463. 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0707(2008) 04 - 0066 - 03

  悬架作为装甲车辆的重要部件 ,对装甲车的平顺性、

操纵稳定性和通过性都有巨大的影响. 传统被动悬架系统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结构上不断更新和完善 ,并且性能得

到很大提高 ,但由于弹簧刚度和减振器阻尼系数等基本参

数都固定不变 ,被动悬挂只能保证在设计条件下的减振效

果 ,不能根据车辆的运行状态和路面状况进行实时调节 ,

达到最优的减振效果 , 这就大大限制了车辆在各种复杂路

况下的越野能力、战场机动性及火力精确性[1] . 主动悬架

是一种具有做功能力的悬架 ,在提高系统性能上具有较大

潜力[2] . 主动悬架系统耗能高 ,控制系统复杂 ,系统可靠性

较差 ,这些因素均成为主动悬挂系统应用的技术瓶颈 ,因

此 ,主动悬架技术在装甲车辆底盘上的应用时机尚不成

熟. 半主动悬架系统通过改变弹簧刚度或阻尼系数 ,来达

到对悬架系统性能进行调整的目的 ,结构简单 ,系统可靠

性高 ,能耗小 ,同时具有主动悬架、被动悬架的特征 ,在大

多数情况下具有与主动悬架相近的特性[3 - 4] ,是装甲车理

想的悬架系统. 悬架系统分类见表 1.

1  半主动悬架系统的发展概况与现状

1. 1  发展概况

半主动悬架的概念首先由 Crosby 和 Karnopp 于 1973 年

提出[5]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才有试验性产品问世 ,它对车

辆性能的改善十分有限. 1975 年 ,Margolis 等人提出了“开

关”控制的半主动悬架 ,它能产生较大的阻尼力. 1983 年日

本丰田汽车公司开发了具有 3 种减振工况的“开关”式半主

动悬架. 1986 年 , Kim Brough 引入了 Lyapunov 控制方法 ,改

进了控制方法的稳定性. 1988 年日本日产公司研制了“声

纳”式半主动悬架 ,它通过声纳装置预测路面信息. 悬架减

振器有“柔和”、“适中”和“稳定”3 种状态. 1994 年 prinkos 等

人使用了电流变和磁流变体作为工作介质 ,研究了新型半

主动悬架系统. 20 世纪 90 年代 ,军用轮式车辆半主动悬架

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 美国陆军坦克车辆装备司令部

在 1997 年前后将液压可调减振器构成的半主动悬挂系统

安装在布莱德利步兵战车上进行了场地试验 ,结果表明车

辆的机动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003 年前后美军又在

重型“悍马”吉普车上安装了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半主动

悬挂系统 ,取得了越野速度提高 30 %~40 %的良好试验效

果.

1. 2  刚度可调半主动悬架系统

弹性元件刚度可调是在空气弹簧 (油气弹簧) 基础上

实现的. 通过改变弹簧刚度来减振的半主动悬挂由 Hubbard

和 Margolia 于 1976 年提出[6] . 20 世纪 80 年代油气悬架已广

泛用于装甲车上 ,我国通过努力也在履带式装甲车上成功

应用油气悬架 ,为实现装甲车悬架弹簧刚度控制奠定了基

础.

车辆弹性元件需承担车身的静载 ,因而实施刚度控制

比阻尼控制困难得多 ,目前主要对半主动悬架阻尼控制比

较多. 但空气悬架 (油气悬架) 具有刚度低、质量轻、噪声

低、寿命长等独特优势 ,因此 ,许多学者开展了基于空气弹

簧(油气弹簧) 的半主动悬架的研究 ,可以预见 ,空气悬架

(油气悬架) 在装甲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将起

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 29 卷  第 4 期 四 川 兵 工 学 报 2008 年 8 月

表 1  悬架系统分类

悬架系统 系统模型 操作频带 所需最大

能量

和被动悬架相比性能的提高

舒适性 安全性

被动 — — — —

半主动 fB - fw 50 W 20 %~25 % 10 %~25 %

主动 0~fw 1. 5~1. 7 kW > 30 % 25 %

  注 : fB 为簧上质量的固有振动; fw 为簧下质量的固有振动频率

1. 3  阻尼实时可调半主动悬架系统

1. 3. 1  节流孔可调悬架. 节流孔可调悬架是早期半主动悬

架研究的主要方向 ,通过步进电机或电磁阀来控制节流阀

的流通面积连续调节阻尼[7] . 可调节流阀一般设置在减振

器内部 ,也可以设置在外部的旁通道上 ,如梅赛德斯 - 奔

驰公司曾研制出一种外置可调减振器.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

发现 ,节流孔可调减振器有先天的缺陷 ,如响应速度慢、块

速调节节流孔容易引起流量的严重脉动 ,影响振动控制效

果[8] .

1. 3. 2  电流变和磁流变减振器. 20 世纪 90 年代 ,电流变和

磁流变等新型材料的相继出现. 利用电流变和磁流变液研

制的减振器可以实现无级可调 ,磁流变液 (电流变液) 在外

加磁场 (电场) 作用下 ,其黏度、剪切强度等发生显著变化.

电流变液对电场反应迅速 ,控制带宽广[9] . 磁流变液响应

略慢 ,但在屈服应力、温度范围、塑形黏度、稳定性等方面

强于电流变液[10] ,并且在同样的减振要求下 ,磁流变液减

振器的耗电量明显低于电流变液减振器. 因而 ,各国军用

车辆也加大了在这方面的研究. 美国内华达大学为“悍马”

军用吉普车设计并制造了磁流变减振器 ,该磁流变减振器

具有失效保护功能 ,试验表明 ,磁流变减振器输出阻尼力

大 ,响应速度快 ,具有优良的动态特性. 国内在磁流变减振

器的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些成绩. 国家仪表功

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磁流变体 ,其剪切屈服应力基

本达到美国 Lord 公司的水平[11] .

2  半主动悬架系统的主要控制策略

  目前 ,应用于悬架控制系统的控制理论比较多 ,主要

有天棚控制、最优控制、预测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及复合控制等.

1974 年美国学者 karnopp 等提出了天棚阻尼控制思

想. 原理是在车身上安装一个与车身振动速度成正比的阻

尼器 ,可以完全防止车身与悬架系统产生共振 ,达到衰减

振动的目的. 在天棚控制方式中 ,控制力取决于车体的绝

对速度的反馈 ,不需要很多传感器也不需要复杂的数学模

型 ,可靠性较好. 控制力可以表示为 :

f = - Csky?x

式中 : Csky为比例系数; x 为车体垂直振动速度.

天棚阻尼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 ,为实现“天棚”控制思

想提出了“on - off”控制策略 ,根据控制信号调节阻尼器阻

尼的“软”、“硬”设置 ,进而调整阻尼力的大小 ,“on - off”阻

尼控制思想的阻尼力算法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

Fd =

c( ?x - ?y) ?x ( ?x - ?y) > 0

0   , ?x ( ?x - ?y) < 0

  由于天棚阻尼控制简单可靠 ,所以成为军用车辆重点

研究对象. 目前 ,研究的重点是改进型的天棚阻尼控制方

法[12] ,综合天棚和地棚阻尼控制的优点而产生的混合控制

算法[13] . 最优控制是比较成熟和完整的半主动悬架控制理

论 , 在车辆上运用的最优控制方法常用的有线性最优控

制、H ∞最优控制等. 线性最优控制是将 LQ(Linear Quadrat2

ic) 应用于车辆悬架系统中 ,采用线性最优控制算法设计主

动最优控制力为 :

u( t) = - GX ( t)

  在最优控制领域装 ,装甲兵工程学院关于履带车辆悬

挂系统半主动控制策略的研究比较深入.

自适应控制通过自动检测悬架系统的参数变化来调整

控制策略 ,保持其性能最优. 应用于车辆悬架系统自适应控

制方法主要有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自校正控制两类[14] ,

自适应控制能显著改善汽车的行驶特性[15] ,但是 ,自校正控

制过程需要在线辨识大量的结构参数 ,实时性不好 ;而模型

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涉及路面信息获得的精度问题.

模糊控制及神经网络控制是解决具有非线性、时变和

不确定因素系统的有效方法. 模糊控制技术可以使系统的

鲁棒性更好 ,减少控制器的存储空间 ;神经网络控制具有

自学能力和大规模并行处理的能力 ,在车辆悬架系统减振

76谭伯政 ,等 :装甲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研究进展

控制中有着广泛的前景[16] . 但是 ,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

制是建立在专家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 ,因此人为因素在

其中占据着很重要的角色 ,如果专家知识的集合不能真实

或准确地反应车辆的状态 ,那么控制就失去了准确性.

目前 ,应用于车辆悬架振动控制的各种控制策略都有

自身无法弥补的缺陷 ,难以达到人们期望的效果. 而将两

种或多种控制策略相结合 ,对悬架进行复合控制往往能得

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近期文献记载的控制策略设计有应用

于装甲车辆的自适应控制与 LQG控制的联合控制 ,最优预

见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的复合 ,以及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

控制的复合等等. 研究表明 ,复合控制方法更适用于车辆

悬架这样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可以预见复合控

制方法是今后控制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3  今后研究和开发工作的方向

3. 1  研究开发可靠、高效的减振器

变刚度油气弹簧仍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特别是在现

有装甲车辆的改进上. 磁流变减振器的发展已成为车辆行

业发展的焦点 ,虽然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已经比较多 ,

但国内还处于理论研究和试验阶段 ,主要是磁流变液减振

器的工作不稳定 ,成本偏高. 因此 ,当前的工作重点应该包

括 2 方面 : ①研制高性能磁流变材料 ; ②优化磁路及减振

器结构.

3. 2  研究开发稳定、智能的控制方法

为了满足要求 ,要充分运用智能控制技术、非线性控

制理论及动力学系统理论[20] ,综合应用各种理论技术开发

稳定、智能的复合控制方法. 由于车辆悬架系统属于强非

线性和强耦合系统 ,用线性系统模型对悬架系统求解会带

来误差 ,另外 ,任何系统总存在不可避免的时滞[21] . 这方面

的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解决办法 ,其中一种是采用模糊控

制、神经网络控制、鲁棒控制和智能学习系统等智能控制 ,

它们将是今后应用控制领域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3. 3  轻型轮式装甲车将是半主动悬架的重要应用领域

目前 ,半主动悬架技术主要应用于高级轿车 ,而对该

技术需求更为迫切的是轻型轮式装甲车领域. 随着装甲车

辆装备信息化建设的逐渐深入 ,轻型轮式装甲车也逐渐形

成了自身鲜明的发展方向 ,高机动性就是其发展特色之

一 ,主要表现在车辆的快速反应能力、行驶的地域更加广

泛 ,通过崎岖、苛刻路面的能力增强 ,这就要求车辆的行驶

平顺性与之相适应. 任何技术从出现到实际应用都有一个

漫长的过程 ,半主动悬架技术在国内已经有着广泛的研究

基础 ,今后的研究工作应以轻型轮式装甲车的悬架系统为

切人点 ,将该领域的技术逐渐推广.

参考文献 :

[1]  王德胜 ,杨建华. 装甲车辆行驶原理[M]. 北京 :装甲

兵工程学院出版社 ,1992.

[2]  Lauwerys C ,Swevers J ,Sas P. Model Free Control Design for

a Semi - active Suspension of a Passenger Car [ C]. Pro2

ceedings of ISMA , 2004 :75 - 86.

[ 3 ]  Margolis D L. The Response of Active and Semi —active

Suspension to Realistic Feedback Signals[J ]. Vehicle Sys2

tem Dynamics , 1982(11) :267 - 282.

[4]  王世明 ,王孙安. 半主动悬架及其控制[J ]. 汽车技术 ,

1999(12) :1 - 3.

[5]  Grosby M J , Karnopp D C. The Active Damper - A New

Concept for Shock and Vibration Control[J ]. The Shock and

Vibration Bull ,1973 ,43(4) :119 - 133.

[6 ]  Hroval D. Survey of Advanced Suspension Developments

and Related Optimal Control Applications[J ]. Automatica ,

1997 ,33(10) :56 - 58.

[7]  Reimpell J ,Stoll H. The Automotive Chassis[M]. Arnold :

[ s. n] , 1996.

[8]  胡海岩 ,郭大蕾 ,温建生. 振动半主动控制技术的进展

[J ]. 振动、测试与诊断 ,2001 ,21(4) :235 - 244.

[9]  Choi S B ,Lee H K,Chang E G. Field Test Results of a Semi

- active ER Supension System Associated with Skyhook

Controller[J ]. Mechatronics ,2001(11) :345 - 353.

[10] Yokoyama M , Hedrick J K, Toyama S. A Model Following

Sliding Mode Controller for Semi - active Suspension Sys2

tems with MR Dampers [ C]/ /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Arlington. VA :[ s. n] , 2001.

[11] 刘奇 ,张平 ,王东亚 ,等 ,磁流变体 (MRF) 材料的制备

与性能研究[J ]. 功能材料 ,2001 ,32(3) :257 - 259.

[12 ] Riccardo Caponetto ,Olga Diamante , Giovanna Fargione ,et

al. A soft Computing Approach to Fuzzy Sky - Hook Control

[J ]. Vehicle Systems Technology ,2003 ,11(6) :786 - 797.

[13] Fernando D ,Goncalves ,Mehdi Ahmadian. A Hybrid Control

Policy for Semi - active Vehicle Suspensions[J ]. Shock and

Vibration ,2003(10) :59 - 69.

[14] 郑玲 ,邓兆祥 ,李以农. 汽车半主动悬架的滑模变结构

控制[J ]. 振动工程学报 ,2003 ,16(4) :457 - 462.

[15] 喻凡 ,郭孔辉. 自适应悬架对车辆性能改进的潜力

[J ]. 中国机械工程 ,1998 ,9(6) :67 - 69.

[16] 丁科 ,候朝帧 ,罗莉. 车辆主动悬架的神经网络模糊控

制[J ]. 汽车工程 ,2001 ,23(5) :240 - 343.

[17] Gao Huijun ,Lam James ,Wang Changhong. Multi - objective

Control of Vehicle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s Via Load -

dependent Controllers[J ].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

2006 ,290 :654 - 675.

[18] 李以农 ,郑玲. 基于微分几何理论的汽车半主动悬架

半主动控制 [J ]. 中国公路学报 ,2005 ,18 (1) : 109 -

111.

[19] 姜立标 ,王薇 ,谢东 ,等. 汽车半主动空气悬架自适应

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 [J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2005 ,37(5) :1746 - 1750.

[20] 胡海岩 ,孟庆国 ,张伟 ,等. 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科未

来的发展趋势[J ]. 力学进展 ,2002(2) :294 - 296.

[21] 张文丰 ,翁建生 ,胡海岩. 时滞对车辆悬架“天棚”阻尼控

制的影响[J ].振动工程学报 ,1999 ,12(4) :486 - 491.

86 四 川 兵 工 学 报


装甲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研究进展.pdf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