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研究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研究

日期: 2010/12/29 浏览: 26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其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具有一支实力强大的专业教师队伍已是中职学校办学实力强弱的标志。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计划实施成功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培养一支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必须从教师专业化能力方面、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着手。
   关键词: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师 专业化能力专业技能
   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宿迁信息工程中等专业学校作为省重点职业学校紧跟时代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也开展了课程改革。在接受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风暴洗礼后,机电、电子等专业开始了课程改革的探索行动。在探索中,我们发现,课程改革行动只有指导,没有现成的可供操作的范例,怎样进行课程改革行,所有参与的老师都各抒己见,经过反复实践和学习,老师们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构和内容,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有初步了解。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因为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领导,他们只给予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而真正完成课程改革的是那些教师,但在专业教师身上表现出:专业和学科带头人匮乏、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普遍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等。所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计划实施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其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具有一支实力强大的专业教师队伍已是中职学校办学实力强弱的标志。
   随着近年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专业及在校生的增加,专业老师数量紧缺,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目前我校专业教师的来源,大致有二类:一类是来自高等学院毕业生,他们在校所读专业大多以相关专业为主,理论知识丰富,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薄弱。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工厂一线的熟练操作工, 教师自身就没有掌握好相关的操作技能,更谈不上教授学生了。二类是来自企业的退休老工人,这类教师相对数量较少,他们熟练掌握技术,有丰富的实践生产经验,但相对缺少教学经验,同时这部分教师缺少相关理论知识,只能从事操作,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企业对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在变化,而专业教师长期从事繁重的教学活动,缺少了解行业要求的机会和时间,专业教师逐渐与企业脱节。随着苏北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企业不断落户宿迁,对人才的规格、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培养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这都需要专业教师随时注意学习,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在教学中补充新的知识并及时传输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努力打造一支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目前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何培养一支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这样认为:
   一、从教师专业化能力方面培养:
   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化的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自主、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化必须具备两个标准: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构和内容,加强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反映行业企业需求、科技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以及学习者发展要求,构建与高中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相衔接、与行业企业培训等各类非学历教育相融合、与普通教育课程相沟通的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为造就一大批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服务,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总体要求中,我们可以明确教师在课程改革行动中的重要性,组织开展教师专题培训,通过主题式和问题式培训形式,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显得尤为必要。建立以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研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导师”转变。
   职业学校要根据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当地社会经济以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按照有利于专业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和学习者发展的要求,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掘和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课程资源,以开发综合实践课程为重点,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诸如活页讲义、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音像制品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校本教材。
   二、从教师专业技能方面培养:
   “双师型”教师要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相应专业实践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习实训指导,而且在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组织协调和创新等方面有较高水平。而目前许多教师边学专业边教学生,专业水平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很难保证教学、实训质量,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明显匮乏。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提高:
   1、组织教师参加新教材、新技术、新知识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学校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班,掌握不同课程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适应市场变化,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级复合型技术人才。
   2、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强化教师技能培训。
   (1)组织教师培训参加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高级工技能证和技师证书。这样教师的技能操作得到强化训练,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技能操作水平,将起到辐射指导作用。
   (2)加强产教结合,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 “双师型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经营能力、获取市场信息能力和忧患意识。学校把组织教师到企业实习作为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的一条路子。学生在用人单位实习时,专业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学习新理念,接受新的事物。不仅有效的沟通了企业与学生间的矛盾,而且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定期开展的技术力量培训,形成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每位到企业锻炼的教师都要按照企业的规定,按时上下班,进行跟班学习。实习结束后,要完成实习总结,填写实习报告册。企业实习的做法,不但开阔了眼界,充实了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了解了企业生产一线的需求。教师在企业实习中掌握的第一手情况,就像一个导航仪和校正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着引领、调节的作用。这样在教学上能够与企业运作变化相结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解决教学中不足,不再是空洞的照搬理论,教出的学生也能尽早地适应行业。不到企业去,中职教师就成不了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过硬的技术。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言传身教,发挥主导作用,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实施者。要成为一名课程改革行动中合格的中等职业专业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努力做到对市场和企业了解,关心行业动态,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教师道德素质、专业理论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成为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教授技能,既能教学又能设计的全能型素质的教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