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日期: 2011-1-5 14:56:12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完善的内容还有很多,特别是教育领域。而重中之重就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教育事业永远是振国兴邦的基石。而其中的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则是这块基石的基座。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大国,教育事业源远流长,古有孔孟之道,今有世博盛事。所以在基础教育不断开拓创新中,我们要留住原来文化的精髓。通过不断的积累来逐步完善,最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永恒主义也被称为古典主义、新经院主义、古典人文主义。 要素主义又称为精华主义、精粹主义、传统主义进步主义特征是“进步”,要素主义的特征是“保守”,永恒主义的特征是“复古”。所以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慢慢积累,慢慢进步,反对急功近利式的获取方式。这样的思路在教育领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以人为本需要创新,但是创新是需要基础的,是需要底蕴的。所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要十分小心的斟酌,尤其是基础教育。永恒主义强调用永恒性的知识,特别是用古典文化的力量来促成人的乃至整个民族的理性的发展,要素主义强调种族经验或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基础教育亦然!
   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到2009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面临着如何解决好继承传统文化和创建新的精神文明的时代课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转型带来的动荡和困惑,给人们往日养成的社会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以剧烈的冲击和震颤。力求与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的体制的适应和一致,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与思维习惯及价值选择,期待树立一种新的人文精神来支撑构建新的伦理道德框架,以防止人们在难察大局的迷惑与利害关系变换的不适应中,受不良思想的误导而致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的嬗变,引起社会的不安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了我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但也面临着比较多的困难,理念有了,课程也有了,那么我们如何实施课程呢?又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教学。可能我们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许多有才分的孩子给扼杀了。所以,教育必须适应并反映时代的发展。在人类知识快速增长的信息时代,教育必须岁人们对自身认知发展规律的认识加深,总结并灵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身的知、情、意、行等各种成长因素,使之成为具备现代人素质的社会个体。以手工业操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古代社会里,那种旨意培养温文尔雅、绅士风度的上层社会的代表者的教育,早已为历史所淘汰,这既是培养现代人文精神也是传递现代科学知识、创造人类新文明的时代要求。
   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有传统文化都是该民族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抉择、奋斗意识、生活理想在本民族历史发展长期的积淀的结合物。发展不能割断历史,教育不能抛弃传统。然而,我国长期以来过分强调阶级因素和政治性,口喊既要批判又要继承,而实际中多以批判代替继承,甚至于对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不予首肯,其影响至今犹存。当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又过分强调革新,潜意识里惯性地视传统文化为走向现代化的阻碍因素。今天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和学校里学生的人格缺陷令教育者在反思中,不能不意识到传统文明和人文精神长期遭受冷落而给教育带来的悬空感。对待传统文化,已不是要不要继承的问题,而是如何继承以便构建新文明的问题。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给我们留下博大浩瀚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以伦理道德、处世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明中,诸如礼、义、廉、俭、信、孝等伦理观念,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整体意识,为政以德、与人为善的辨证思想,先义后利的人生哲学等传统思想和文化蕴含着超时代的合理内核,赋予其必要的时代内涵,必是构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的积极因素。教育必须挖掘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思想,赋以新意,加以改造和利用,来推动当代文明的建设和创造。
   既不能放弃开拓创新的发展方式,也不能忽视永恒主义、要素主义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事业,应该继续保持改革创新、继承传统的优良作风,克服暂时的困难,为创造和谐社会作出特大贡献,取得更加重大的成绩,最终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