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日期: 2011-1-5 14:46:22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匿名

【摘  要】根据职业 发展 形势对人才的需要及 现代 教学理念的指导,本文针对《电工技术》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从宏观角度论述了教学内容界定、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环境建设、教材选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精心教学设计,探讨了教学模式改革,本文的研究为进一步加强《电工技术》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电工技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材选用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因此我院《电工技术》课程本着 “以教学问题为中心”对如何定位教学内容,如何制定教学策略,如何改革教学模式,如何编制教学评价标准等进行了改革。
        1.电工技术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综合、过分追求系统性与完整性,无专业针对性
        《电工技术》是工科电工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且与实际联系紧密,其陈旧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不适应高职 教育 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院机械、机电、汽车 电子 等专业均开设有电工技术课程,但是这些科类繁多的专业,针对电类知识的要求却有不同的侧重点。学海网(www.xuehai.net)由于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的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系和完整性,导致学生掌握层次浮浅,前期后期课程衔接断层。没有针对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就业方向来制定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不理解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也忽略了《电工技术》课程的实用价值。
        1.2教学模式老化、刻板,教学效果不突出
        传统的教材“平铺式”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讲授、理论与实践也是分开进行的,教师的任务也仅仅局限于“授人以鱼”。不仅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无法体现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更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重新探索电工技术学的教学模式,改观教学效果。
        1.3教学课时与内容矛盾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课程设置情况,《电工技术》课程与其后续课程的内容有较大的重复。例如:《电工技术》中的“电机控制”部分与其后续课程《机床电气控制》内容有所重叠。这种重复教学,不仅使大量教学课时资源浪费,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宏观了解和深入理解。
        2.教学内容设计遵循“两点一线”
        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造就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要求是:基本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教学内容要围绕技术应用能力与素质培养这条主线来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2.1重点加强与专业方向的衔接
        《电工技术》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开课时间较早,学生一般还无专业意识。因此教师应主动将电工技术学紧密融合于各专业课程中。例如:汽车专业中测速装置原理,可深入讲解计数器的功能及使用。注重专业衔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其加深对专业方向的了解。
        2.2削枝强干,合理压缩、拓展教学内容
        坚持“专业基础的教学设计服务于后续课程需求”的原则,我们按专业将构建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合理压缩和拓展。大胆舍弃科目交叉重复内容,淡化繁琐理论及推导,加重实践项目,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坚持实际应用范例与理论相配合的授课方式。如此对教学内容削枝强干,各专业学生就能更清晰地把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开阔视野,发掘出自身的创新能力。
        2.3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模块化
        结合各专业特点及就业趋势,对教学内容精心选择,进行了合理地重组、优化,形成新的课程体系。重组后的课程体系将我院所开设的机械、机电、汽车、数控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七个模块:电路基础、变压器、电机与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变流技术、EDA。以“重基础、强应用”为原则,每个模块将人才培养方案细化成技能目标,再将技能目标确定为教学内容。例如机电专业,强调“机电结合,以机为本,以电为用”。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学生常见的简单集成芯片的选用而不是集成电路的设计,因此可淡化“模拟电子”模块中的复杂电路结构分析,结合“电机与控制”模块,强化各种芯片的功能、选型及在简单控制电路中的应用。这样我们就很明确哪些专业应理解哪个领域的应用及特点,哪些技术应掌握哪个学科模块的基本原理,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教学模式多元化
        3.1引入“构建主义”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角色,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的构建主义教学模式。教师从“传道、授业”的讲解员、指导者转变成创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加工信息知识,探索验证理论的“解惑”者。采取“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的课堂设计,无形中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主体,知识意义主体。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及独立思考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素质。         3.2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采用多媒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黑板粉笔、 电子 教案、实物投影、动画课件、录像、虚拟电路。使教学 艺术 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的交流,而且辐射到知识与人交流、形体与视觉交流,语言与思考交流,使传统死板的课堂气氛变得生机勃勃,使学生在快乐与新奇中享受知识的洗礼。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关于电工技术技术应用的 网络 教学交流平台。除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精品试卷、习题库外,还提供了相关元器件应用资料、趣味制作项目和电路仿真软件资料等课程资源。正是由于网络教学系统的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预习、答疑、自测),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晦涩难懂知识的理解能力。
        3.3强调知识结构完整性
        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不善于发现问题,因此教师应加深学生知识逻辑架构意识。教学授课中采用“树形网络式”结构:总目标—分目标—具体内容。使学生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可将“知识树”纵横联系比较,以“树干”内容为主心,先分析后归纳概括;并在“树枝”内容方向拓展实例,将现实应用及其他学科知识与本课程相联。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应用的广阔性,活跃思维,还可加深其对课程体系的认识。
        4.加强教学环境内涵建设
        4.1模糊教室授课与实验室授课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独立分开进行,并且大多是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不可否认,这些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在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定理的理解方面功不可没,但却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打破教室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的隔离状态,并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且能得到综合应用。有些实验性很强的理论课我们应搬移到实验室进行,边讲边实验。例如:“电机与控制”模块中的发电机、电动机内容,可让学生在实验室拆卸、安装并观察工作过程,由学生自己 总结 结构,分析工作原理,体会生产实践环境。这样就使学生在探索、验证中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工作过程。
        4.2创新型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及重组后的教学内容,经过一年多筹划,研发制作了20套组合式多功能电工试验箱,建立了我院适合各非电类专业的创新型电工技术实验实训室。在建设实验室的过程中,大胆将学生吸纳进来,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检测元件、调试电路、认识电路。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避免学生走向岗位再培训过程,缩短了他们进入社会的适应时间。
        5.教材建设实现三同步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在教学环节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教材选用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坚持“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配套20套组合式多功能电工实验箱,自主编写了实验实训指导书《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电工基础实验指导书》,使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结构调整、教材内容更新实现同步。
        6.教学效果试行效果
        改革后的《电工技术》课程先在我院机电系、汽车系学生中试行。通过一年多的试点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我们实现了四大转变:学生由“不懂电、怕电”转变到灵活应用电,并能迅速上岗;使教师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角色转变;使教学模式 “以课堂为中心”到“以实验实训室为中心”的地点转变;使教学设计从“以教材为本”到“以培养目标为本”的中心转变。
        总之,从 现代 教学设计理念出发,我们对高职《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环境、模式等设计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些实战经验,但与高职 教育 培养目标仍有差距。《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研究将随着 科学 技术的 发展 不断进行调整、变化。对于我们高职教师来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永远向前的研究课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