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谈分层次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谈分层次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日期: 2009-6-17 3:22:19 浏览: 17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朱远娇

谈分层次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朱 远 娇
【摘要】“分层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实行不同步的教学进度,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 计算机教学 实现过程及效果
  分层教学的实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学方式,确立评估体系,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里求得最佳发展。在技工学校里,学生的差异性及学困生比例较大,如果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提高,那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所以分层教学就势在必行。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作者在实际教学中,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与体会:
一、“分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的分组
怎样才能学好计算机课程呢?作者认为,自学动手能力和浓厚的兴趣是学好计算机课程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每一个学生对计算机应用都有浓厚的兴趣,只是这个兴趣的方向不同罢了,有的学生是对游戏,有的是对上网,有的是对软件,有的是对聊天,有的甚至是对计算机中只要他没有见过的东西都感兴趣,但是,对于教师上课讲的内容不一定感兴趣。这一点可以在学生一有空就瞎捣鼓计算机这点看出来,他可能对你没有讲的内容兴趣更大一些,所以,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上课内容的兴趣,可以按自学动手能力强弱大致分为以下几组(机房分为纵向五排):
自学动手能力强(优等生)──A组(位置一般在1排)
自学动手能力一般(中等生)──B组(位置一般在2,3,4排)
自学动手能力差(学困生)──C组(位置一般在5排)
这样的位置安排主要是为了能方便的控制学生机器和广播演示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至少在作者所教的几个班级中,各组比例基本上是A组25%,B组50%,C组25%。A组的一般都是特别聪明的和家里已经有电脑的,这些学生能很容易很快的接受课堂内容,之后他们就会做他们喜欢的事情了。B组的一般都是初中里稍微学过一点电脑,自学动手能力、接受能力都是比较一般的学生,这里面就可能会包括班上的几个比较不听话的学生。C组就是一些几乎没有碰过电脑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起来就比较吃力了。
2、 理解、尊重、宽容并善待每一个学生。
师生是平等的,学生没有不可以原谅的错误,老师要尽可能微笑着与学生交谈,而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你永远要把他们当孩子看,原谅他们,帮助他们。学生之所以为学生,是因为他们知识结构不完善,人生观、价值观都不成熟,其可塑性强,发展空间大。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采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哪怕是一时所谓的“差生”。当然,有些学生的一些行为的确令老师非常生气,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宽容,采取适当的形式去引导他们。
3 、督促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无论属于哪一层次的学生都需要制定一个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一定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制定短期学习目标(如一周)和长期学习目标(如一学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经常检查这一计划的实施或目标的实现,帮助他们及时修改目标。一旦发现他们定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们修正,使他们的计划和目标得以实现,让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
1、教学方法的区别
针对这样的事实,在教学中授课内容就切忌一刀切了,否则就会造成A组的学生对上课内容失去兴趣,而C组学生跟不上。所以,在上面的分组基础上可以实行以下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A组──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
B组──任务驱动的方法
C组──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方法
1)、对于A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能在很快的时间内完成课堂内容,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每一堂课开始的时候就告诉他们这一堂课的任务,让他们自己通过看书完成任务,相互之间还可以互相帮助。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在这组学生当中肯定有一两个很拔尖的学生,他们可以在一堂课上通过自学完成其他学生几节课的课程内容,所以他们上课的时候不用过多地管他们,只要问他们对什么感兴趣,然后给他准备一些素材让他自己去做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就可以了。比如有的可能对网页制作(Flash)感兴趣,有的可能对Potoshop感兴趣,或者是CAD等,其实这样的学生就是以后竞赛的人才,不要扼杀他们的兴趣,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B组学生,这些学生其实就代表了整个班的大部分,这样的学生可以通过先自学加上学生间的相互讨论或老师提示完成课堂内容。对于有些比较难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演示指导他们。教师可以通过分步的任务驱动给他们的学习动力,因为这些学生中老是有人一进机房就问:老师,这堂课干什么?所以可以将一堂课大致分为几部分的时间段,然后逐步给他们任务,如《信息技术》第三章第四节,第一步任务就是复习上一节课工作表的编辑,单元格的操作的内容,尽力让他们都能回忆起上一节课的内容,通过巡回观察决定是否需要强调什么东西,第二步的任务就可以告诉他们这一堂课的内容在第几页,自己看书完成什么任务(书本53页,改变数据格式),再通过巡回观察决定是否需要强调什么东西,或者是否需要演示操作……最后让他们完成一个总的课题。
3)、C组这些学生,是最费时间的学生了,可能对于这些学生的个别指导占了教师大部分的上课时间。这些学生好多没有接触过电脑。有的时候会提出教师想都想不到问题,简单到你认为不用讲学生就能懂,但是这些学生可能就是不懂,比如:我有一个学生,他好不容易分清楚了文件夹和文件,有一次我让他将一个文件拷贝到一个文件夹的下面,他就在那个文件夹下面点击右键粘贴了,他将这个下面理解成了在屏幕上看到的这个下面(上下左右的下面),说穿了就是他还没有理解文件系统的树形结构。对于这样的学生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提供的功能,给他们演示,让他们先看到了结果,再让他们操作。
当然,这样的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有些C组学生可能会进步很快,他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可以将这样的学生换一组,这一点体现在好多农村来的男生身上;而有的A、B组的学生可能你一讲新的内容他就是接受不了,典型的吃老本,这一点体现在好多家里有电脑的女学生身上,她们靠的就是在家里使用电脑时掌握的内容,新的内容她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教师能掌握班里每个学生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以便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2、层次指导学习新知识——发挥尖子生在分层次教学中的骨干作用
 技工学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文化基础知识,思维能力诸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就Window2000而言,有的学生在进职校之前,就接触过;有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自己拥有计算机,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有的学生在进学校之前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如果按照传统教法,教师讲、学生听,时间长了会出现A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C组学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
 在讲授新课时,首先利用30分钟时间向全体学生讲授,十几分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例如:在讲授“我的电脑”部分的基础操作时,统一讲授在“我的电脑”中的复制、移动、建立、删除文件(夹),这部分内容在资源管理器中都讲过了,对A组学生来说,老师稍一讲,他们就明白了。在我讲的过程中,让他们充当“小老师”,帮助我指导C组学生。个别辅导时,对A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我的电脑”中的“控制面板”中能完成哪能些功能?教师稍作指导,让他们自己完成;B组学生全面复习刚讲过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C组学生对着投影仪的内容进行学习、巩固。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2、分层次指导上机操作练习
  每一节上机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训练目标。对于A组,上机操作时指导他们熟练准确地完成实习报告,并提出较高要求;对于B组,指导他们顺利完成实习报告;对于C组指导分解单项练习,循序渐进,对每一个极小的进步都给予一定的肯定。 例如对于非微机专业的学生,在汉字录入上机练习课中,指导A组学生练习五笔字型输入法,指导B组学生使用双拼输入法,指导C组学生使用全拼输入法。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全体学生的操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分层次检查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每个单元结束后都要进行检查和考核,如果只出一些基础性题目, A组学生会感到乏味简单,易产生满足的心理,失去学习的动力;而C组学生会感到吃力,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单元考核或随机练习时,实行了分层次考核。考核A组学生时,主要出一些灵活多变的题目,让他们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加以分析,经过思考得出答案;对C组多出客观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有时根据学习内容不同,采用不同考核方式,如口答题、上机操作题。例如:在考核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部分内容时,我出了5个操作题:(1)在AS文件夹下建立一新文件夹GG。(2)将A1.Txt文件移动到AS中,删除文件T2.Txt。(3)将AD文件夹下的WW.Txt复制到GG文件夹下。(4)将T4.Txt文件移动到桌面上,并建立快捷方式。(5)将D1.Txt文件设为只读文件。 前3个题目是全班学生都做的基本知识,第4题,B组学生在做完前面题的基础上做这些提高性题,而A组学生可全做。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考核,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四、“分层教学”后的反思
1、从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不管是哪一层次的学生,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因为:
第一,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以及各种情感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教育应当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不能把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学生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的个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以人为本,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因为没有独立的个性,便没有什么创造性。
第三,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目前,不少家长和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学生如不严厉管教就难以成人,主张采取强制、管束、灌输、矫正等方式教育学生。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多种心理的和伦理的缺陷,也和时代的主体教育精神相违背。教师应当确立一种乐观的人性观,善意地评估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2、充分重视和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第一,表现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望,是人对自我抱有期望与信心的显示,特别是中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价值的心理特征尤为明显。当学生的这个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无论在哪个分层班级,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意识和参与意识,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充分重视并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给他们表现的空间。
第二,要提供表现的机会。要使学生的表现欲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就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师既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更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暂时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使学生更有机会“表现”,让学生在表现的成功中尝试“成功体验”,树立自信,进而提高表现热情。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在教学中,既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又要正确进行引导,务必使学生明白,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每个学生必须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总结: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地解决了同一教材、同一教学目标、同一教学手段、同一教学评价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的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深厚了,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On the level of teach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achinYuanjiao Zhu
(The Xiangfan No.2 professional schools assist the axis branch school)
Abstract "tiered approach" means that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students to different teaching requirements, a lack of synchronization of the progress of teaching and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th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and can better fulfill its mandate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eaching.
Key words Layered Approach Computer Teaching Process and achieve result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