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扎实搞好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培训实践

扎实搞好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培训实践

日期: 2010-6-17 17:47:55 浏览: 1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本站编辑

——新课程标准教材(教科版)教师培训工作侧记

  自2001年以来,教育科学出版社编写和出版了从小学到高中共14个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教材。一线教师能否切实把握新课程理念、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并合理驾驭和使用教材,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育科学出版社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和设计出了一套系统高效、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方案,并利用自身的学术和科研优势,建成和完善了一套专业性、系统化的教材培训服务体系。五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和实验,教育科学出版社不断完善理念、改进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并推进新课程改革做出了巨大努力。
一、搞好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性研究
  早在新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和实验之初,教育科学出版社便清醒地意识到,教材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将涉及教材编写、配套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师队伍的培训等诸多方面的工作,而推动这些工作的基础是深入开展与各学科教育有关的教学研究。

学海网

  为使教材的编写工作与实验工作真正实现“以科研为基础”,教科版新课程标准教材均申报了国家重点课题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重点课题并正式立项。而且教材的编写和在实验区的实验工作也都被纳入课题研究的轨道,按子课题研究的方式运作,并且每年召开全国性研讨会,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专题研讨。
  同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了大力支持我社更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先后成立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和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道德教育工作室”等5个教育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接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领导和科研处的业务指导,主要工作是开展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相关配套材料开发和教师培训等活动。这些中心的成立不但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而且丰富了与实验区的各种学术交流。例如:2005年10月22日~24日,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办、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承办的“艺术课程与教材研讨会”在苏州成功召开。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240名实验区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不但集中研讨和交流了近年来艺术教育研究和教材实验的部分成果,而且为获得优秀教学案例的教师代表颁发了证书,从而激发了一线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参与课改工作的积极性,深受广大实验区的热烈欢迎。
  几年以来,教科社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始终坚持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一直将研究性观点贯穿于教材编写和教师培训工作全过程之中,努力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开展深层次分析研究,从而真正实现了教育研究服务于教学实践,明确了教师培训工作的方向。
二、大力开展全方位的教师培训活动
  在我们对教材实验情况进行多次回访调查后的分析结果表明,单靠每学期开学前的一次集中培训活动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培训必须贯穿教学实际的始终。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师的培训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在对实验区教学实际情况和师资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培训活动提出了如下设计理念:第一,分层次——根据不同受训群体(如不同区域、不同实验进度)设计不同类型的培训方案,针对同类受训群体则设计不同层次的培训方案;第二,重实效——以解决受训者的实际问题为重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使教育理论真正服务于教育实践。
  在以上培训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又设计了如下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体系。
  (一) 对培训者的短期一级培训
  该项培训活动的培训对象为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培训时间为每学期或学年开始之前; 培训方式为主编、编者面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家报告及探讨与学科教育相关的理论问题、讲解教材编写思路和课程设计思路、观摩课、规范培训理念和技巧方法; 培训目的在于及时组建各省和各实验区的培训者队伍,统一培训理念、规范培训行为,切实帮助培训者成长。
  (二) 对教师的二级培训
  该项培训活动的培训对象为全体学科教师;培训时间在每学期或学年开始之前;培训方式为 “资料式”培训(免费发放培训资源包);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主编通过两节研究课、课例及研讨会的实录光盘,讲解教材思路和教材设计思路以及操作方法,并解答一些实际问题;培训目的是在学期开学前使教师对教材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三) 主编、编者、责编的“回访式”培训
  该项培训活动的培训对象为部分地区全体学科教师;培训时间在每学期开学1个月以后至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培训方式为“课堂跟踪式”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主编、编者及各省级培训专家亲临课堂,与任课教师一起研讨和评课。在对教学实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课程设计的理念;培训目的在于通过专家对实际教学的“跟踪、研讨、再跟踪”这样一个过程,帮助授课教师直观地理解课程设计理念进而“物化”到今后的实际教学中。
  (四)“研讨会式”培训
  该项培训活动的培训对象为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培训时间为实验区春季开始之前;培训方式为“集中式”培训;培训内容为介绍学科教育相关教育理论;讲解教材整体设计思路介绍和分单元介绍编写意图、课例观摩和研讨、实验区经验交流等;培训目的是使广大实验区更好地把握教材、及时解决教师们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加强实验区之间的交流。自2001年以来,教育科学出版社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研讨和培训会议,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实验区之间的交流。
  (五)“网上在线”培训
  培训对象为全体学科教师;培训方式为教育科学出版社课标教材网;培训内容是与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有关的各种宏观和微观问题,如:即时答疑、专题讨论、课例分析;培训目的在于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验区,实验教材网将从如下几方面加强建设:第一,在线备课。专家设计某一单元主题,并在理论上起到引领作用,在线者围绕这一单元主题谈想法、进行交流,从而保证随时随地进行培训。第二,网上研修班。学员培训采取学分制,学分修满后,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颁发结业证。
三、建立骨干培训者网络
  截至目前,教科版新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区已经遍布于全国(除上海和西藏)的29个省(市、自治区),实验区数量达到1000余个。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教材实验,教师培训任务的艰巨程度不言而喻。而据不完全统计,五年以来,教科版新课程标准教材培训专家的足迹遍布29个省(市、自治区)的几乎所有地市,培训场次达到1000余场,培训教研员和广大一线教师达20万余人次。在如此大范围和大规模的培训面前,教育科学出版社为了充分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采取了全方位的措施和举措,而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便是组建一流的培训专家队伍。教育科学出版社充分挖掘各方面资源,组建了由国内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其中包括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和教材编写人员)、各省的资深教研员和部分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组成的培训专家队伍。这种“三结合”的专家队伍保证了教师培训工作既能体现最新的课改理念和教育科研成果,又紧密结合了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教学实际。
  此外,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仅仅依靠以编写组为主体的培训专家队伍,很难完全肩负起所有的培训任务,因此必须建立起从省级、市级到县级的骨干培训者网络。通过对各省骨干培训者的系统专业培训,为各省培养出一支教科版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本地培训者队伍,使他们同教材编写组专家一起承担本省的教科版新课程标准教材培训任务。为了更顺利地开展这项工作,我社采取了从固定培训者人员、培训者实行学时累计到最后获得培训员证书的培训组织方式。具体做法是:以省为单位,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省选用教科版新课程标准教材的使用情况,选派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研员或骨干教师参加我社组织的培训者培训,并要求各省参加培训人员在以后几年里相对固定。每期培训结束时,我社将给受训者发放培训证明。而当受训者的受训时间累计到一定学时并经考核合格者,我社向其颁发教科版新课程标准教材培训员证书,确保这些受训人员能够承担本省的培训工作。
  通过培训,不仅为骨干教研员和教师提供了扩大视野、获得信息的机会,也为他们有效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搭建了平台,而一支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队伍也正在不断成长。总体而言,我社这种培训方式得到了各实验区的广泛认可并取得了切实成效。
四、努力超越,争取取得更大成就
  2006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入了第六个年头。在我社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而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针对既有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培训模式。如在目前的培训工作中,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客观现实是每一册教材的培训时间只有1天半到2天,培训时间短,效果难以得到切实保证。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老师们获得最大的收获,是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和予以认真对待的问题。为此,我们就要努力设计出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对教师而言相对更为有效的培训模式。
  (二)尝试知识储备的培训。在几年来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发现除了课程理念和教材培训以外,一线教师对知识储备的培训需求非常强烈。而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已经在这方面尝试性地开展了工作。2006年3月2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培训中,除了安排教材培训的内容以外,教育科学出版社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的两位科学家参与到培训中来。科学家们结合教材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对现场的老师们进行了专门的知识储备的培训,受到了教师们的热烈欢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继续尝试开展这项工作。
  (三)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农村教师在全国的教师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他们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已有的培训工作模式。如何对农村教师开展更加到位的培训工作,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培训工作中予以关注和研究探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