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富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富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日期: 2009-1-7 5:28:03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学锋 黄清源


     摘 要:课程模式改革已成为不同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通过课程模式的改革来摆脱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主动服务社会,整合教学改革成果, 才能构建满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只有创新课程模式,开展富有高职特色的课程建设,才能真正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特色    课程建设     研究    实践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担负着神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进入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大作用,已经开始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但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迅速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尚有大量的课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学海网
其中,教学改革的核心——开展富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及相关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一项既要进行理论研究,又要进行改革探索的紧迫课题。解决这一课题,既抓住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落实为社会服务的宗旨,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又整合了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力度,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准确定位和办出特色。
    一、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就是教学工作。因此,作为教学核心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就成为了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成为了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命线。
    课程是学校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进而实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课业及其进程,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媒体。从广义上说,课程是学校全部教学活动的总合;从狭义上说,课程又指一门学科的全部教学活动。开展课程建设活动的效果和水平,不仅决定了一门学科的教学质量,而且决定着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对于新世纪新阶段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讲,必须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社会定位,坚持培养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急需的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功能定位,坚持把学生培养成为在技术应用、智能操作等高技能型工作岗位上“银领”的人才规格定位,认真研究和选择高职课程模式,有效开展课程建设,才能培养出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现代国际化行业标准的高素质应用性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才能真正办成让人民和社会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选择
    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培养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培养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应采用不同的课程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只有通过与之相应的课程模式才能最终实现。
    1、传统课程模式及其弊端
    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模式是传统的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其教学观本质上是属于知识本位的。毫无疑问,这种课程模式必然造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重理论、轻实践”,“重原理、轻案例”,“重设计、轻工艺”;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重传授、轻参与”,“重课堂、轻现场”,“重验证、轻发现”,“重分析、轻综合”;在思维方法的培养上“重收敛型思维训练、轻发散型思维培养”,“重知识的纵向领属关系,轻知识的横向通联关系”;在教学评价上“重知识的记忆、轻能力的掌握”,“重终结性考试、轻形成性考核”,“重统一的规格要求、轻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社会各界给予了强烈的否定:“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教学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注入式的现象基本上没有改变;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引导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定优劣等等,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开发基于能力培养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引导下,大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能力本位”、“双元制”、“TAFE”、“问题本位”、“职业群集”等课程模式,对我国高职高专消除学科中心课程模式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由于课程模式是在特定的国情和教育体制上发展起来的,在借鉴过程中不能照搬,而是取其精髓,结合国情进行改造。我院在实践“能力本位”模式过程中,还兼取“职业群集”和“问题本位”课程模式的精髓,结合国情和校情,采用DACUM方法来构建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选择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是建立在基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以胜任岗位(群)职责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基础上,既要保证课程对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又要兼顾课程对岗位群集的适应性,既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又要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使课程教学适应专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促进职业教育的实践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扬弃原有课程内容,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重构教学评价体系,融入职业资格培训,突出学生能力培养。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课程建设连同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五项教学基本建设。它们既是创新和实施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涵,又共同成为创新和实施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保证。
    1、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使学院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实践,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院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以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以胜任岗位职责)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促进文化基础教育功能化;
    以适应专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促进专业教育的实践化;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确定课程教育目标、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与学分制教学制度相适应的、突出高职特色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术)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服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方法适合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利于因材施教;课程教学手段服务课程教学方法;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凸显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我院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把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源泉,通过各种厂校合作的方式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时时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及时将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溶入课程之中;按照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形成综合性的课程;按照实际工程训练的规律,引导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组合的课程模块中嵌入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技术要求,在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教学中覆盖或超过技能鉴定的应知和应会要求;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新构新型教学和训练项目;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真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
    2、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于人才市场需求,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强调课程在专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功能和作用,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据此选择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框架和体系。
    2)坚持以构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
    针对胜任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再将知识目标分解为 “了解”“——“理解”——“应用”三步;将技能目标分解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步;将体验性目标分解为“经历”(参与)——“反映”(认同)——“领悟”(内化)三步;将过程与方法(关键在于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目标。这样,就把构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始终。
    3)坚持基础课程突出基础性、强调工具性、体现先进性的原则;
    基础课程在课程功能上强调“一般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适当结合”,突出基础课的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在满足本专业必备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教学内容求宽、求新,为学生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坚持专门课程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兼顾适应性、体现先进性的原则
    专门课程在功能上强调“以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为目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实行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内容实施化”,突出实用、实际、实践、实效,使高职人才的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之间实现“提前培养,同步使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技能训练的现代科学技术含量,对毕业生实行 “双证制”。在强调针对性的基础之上,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兼顾毕业生对职业变换和职业内涵变化的适应性,凸显合格职业人的培养。
    5)坚持课程形式的灵活性原则
    课程形式的灵活性指课程的层次化和模块化。课程的层次化主要是针对同一大类专业中不同专业对技术基础课程不同需求来选取教学内容,综合课程的不同层次的组合则能够满足各大类专业、小专业和专门化方向的不同要求,使学习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学海网
    课程的模块化是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按照专业方向,选择相关教学内容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课程模块,使毕业生形成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二是要求一门课程设计成多个模块构成,满足不同专业的特殊要求,及时根据生产技术的发展更新部分陈旧内容,将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融入课程之中,克服专业知识滞后于生产实际的现象。
    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步骤
    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领导重视是前提,立项管理、周密计划是基础,教师支持是关键,教育研究是先导,分步实施、中期检查是保障。课程改革与建设分三步进行。
    1、 酝酿期的思考与决策
    在课程建设的酝酿期,关键是要解决好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重新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重新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时,正确处理了几个关系:一是处理了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处理了传统知识和新知识、传统方法和新方法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三是处理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强调理论的应用,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
    2)构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系的思路
    构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系时采用“大平台、分层次、活模块、多接口” 的思路。这里,“大平台”是指跨专业的共用基础知识平台,知识面宽,应用面广;“分层次”是指区分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需求,设有不同层次要求的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活模块”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对本学科纵向知识的特殊需求所设的知识和能力单元;“多接口”说的是要与并行课、后续课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衔接和配合,设置相应的接口,使学生具有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相对系统而完整的专门知识结构。合理设置了能力链节,使基础课教学更贴近生活、面向职业。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是课程建设的方向
    课程建设上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体现为“学、用、新、实”。“学”指的是教学内容适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用”指的是学生学了以后“会用、能用、够用、管用、 好用”;“新”指的是,教学内容跟踪技术发展变化,选用了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方法;“实”指的是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实例精辟而丰富,理论联系实际”。
    4)教学委员会或专业顾问委员会的可行性论证
    教学内容及其体系的改革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仅关系到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原有学科教学内容的增删取舍,必须进行周密而慎重的分析。为此,在课程建设准备期的思考与决策过程中,多次召开教学委员会或专业顾问委员会,认真听取工程技术专家的意见,对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及其体系,进行可行性论证,把“以用人单位的要求作为质量标准”真正落实在课程建设的源头。
    2、 准备期的策划与落实
    课程建设准备期的核心工作是课程教学手段的配备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配备教学手段是进行课程建设的保证
学院在近五年内,挖掘潜力,优先教学,新设置15个多媒体教室,配置了优质教育资源,为教师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保证了物质条件,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含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相关教学大纲、课件、教案、授课录象、习题、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开放。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办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有目的地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的过程。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的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就是要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和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切实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3、 实施期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建设实施期的核心工作是对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及时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
    1)学生能力的形成是见证课程建设成果的标志
    教学质量是人(教师与学生)、知识、技术、教学设备和手段、教学环境等多种资源要素在多方位、深层次进行学习和训练的结果。课程建设的成果应体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体现在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后所具备的能力上。所以对课程建设效果的评价应建立在对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础上,我院通过各种形式的考核方法来评定学生的一般能力、专项能力或综合能力,把学生能力的形成作为见证课程建设成果的标志。当然,课程建设成果乃至人才培养质量最终由用人单位和社会来评定。
    2)建立科学的课程建设评价体系
    为保证课程建设达到预期的成效,加强形成性(过程)评价。为此,我们在开展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组织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专家评价,及时反馈各种有关信息并整合其它教改成果,迅速提升课程建设的实效。
    对于课程建设的终结性(目标)评价,其核心是社会评价。当前,在学校内部进行课程建设的终结性(目标)评价,除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相应的测评外,主要以学生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和资格认证的结果,作为进行课程建设终结性(目标)评价的重要依据。也就是,以学生技能训练引导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术)培训三位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学生在毕业时要同时拥有反映学生素质、能力、水平的各种证书,包括毕业证和其它各类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
    课程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程的不同性质,每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内涵也就不一样。但是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都是围绕抓“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 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使培养出的高职学生既具备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合格的社会人,又具备与某专业岗位任职要求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合格的职业人。
    五、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效
    1、 常抓不懈——创新高职课程模式
    我院通过十年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使富有高职特色课程模式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充实:
    (1)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实现三种分层教育模式
    第一种分层教育模式:按照学生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不同需求,将课程分层到不同学期,解决不同时期学生常出现的思想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认知与行为结合,承认现实与改变现状结合,适应学生成长过程的需求。
    第二种分层教育模式:按照学生计算机基础的不同现状,实施层次型模块化的计算机教学体系。利用自主开发的学习系统软件,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在想学习的时间学习”、 “想学多快就有多快”,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速度差异问题。自主学习系统软件,将考试变成为了一种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常规手段,即时地个别测试,即时地告之个人的测试结果,“考试”成为了学生进行自我测评的一种有用工具。
    第三种分层教育模式:根据学生入学时基础文化水平的差异,基础课教学改革,在详细剖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构建“知识层次结构”,分为加强层(基础较差)、基础层和提高层(学有余力),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层。
    (2)产学合作育人,按需设置课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我院民航服务专业的课程由四川航空公司、教育理论专家和学校共同开发,企业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定期检查。教学内容针对性强,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通过课程组合溶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双方给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学生由企业录用;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先后与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空军5701厂和上海泰永模具有限公司等签订“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签合同的同学全部录用),企业开出课程清单,并要求学校教师到企业学习三个月,将专业技术要求和企业文化渗透在课堂中,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企业节省培训时间和经费。
    2、重点支持——择优进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我院开办高等职业教育十年来,把适应市场需求作为推进课程建设的动力,把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先后对全院各专业的主干课程进行梳理,并根据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及时修改课程大纲;选择了“两课”、“数学”、“英语”、“制图”、“电工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等12门课程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并按照开展课程建设的程序与步骤,进行教育科研立项论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重点建设。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的部署,依据文件规定的标准,我院在院级精品课程中,积极开展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择优进行重点支持,力争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示范性上有所作为,并为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如今,我院现已《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5门省级精品课程。
    3、树立典型——发挥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课程建设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课程的现代化”。从1994年开办高职伊始,我院便着手启动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课程建设。其中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等几门课程,切实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入手,科学确立课程功能和教学内容框架体系;承担国家、省级和院级教育科研项目,推进自身课程建设;用教育科研成果支持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建立科学周密的教学评价体系。在精品的建设与管理上进行重点投入和重点建设,实现了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选取、教材编写与选用、教学管理等五个方面创出了一流。
    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2门课程荣获2003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另《数控加工技术与操作》和《模具设计与制造》2门课程由四川省推荐参加2004年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由此可以看到,精品课程是长期坚持开展课程建设的成果,真是“十年磨砺一剑”。
    课程建设连同专业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和人才社会使用之间的接口和桥梁。课程建设的成果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教学质量,毕业生形成了较为理想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基础理论适度、知识面较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强和素质高的特点,从而使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就业率和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经统计,自1999年培养出首届高职毕业生以来,我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富有高职特色的课程建设为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精品课程是教育的宝贵财富。它是教师多年教学改革的结晶,不仅整合了多年的教学改革成果,集中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特色,而且在教学上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示范性于一身。因此,发挥精品课程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对最终建成富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