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日期: 2010/5/29 浏览: 10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苑鹏鸣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重大的现实课题,而社会的和谐其本质体现为一种文化的和谐。文化是民族得以传承、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是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得以建立和维护的重要基础,没有和谐的文化,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全面实现。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反映和升华,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撑和精神武装。
一、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问题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在“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现阶段,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更为复杂。

学海网
主流文化是国家稳定的保证,在开放的条件下,我们应当善于在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不管其经济和社会结构多么复杂多样,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必然都是一元的。在中国和谐文化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原则绝不能动摇,否则就会丧失根本,从而搞乱自身,导致苏东那样的下场。
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和谐文化应包涵三个“一”:一是和谐文化应该确立“目标一致”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只能是奔向一个大目标,而绝不能南辕北辙。二是和谐文化应当有“步调一致”的理念,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三是和谐文化应当有“统一指挥”的规范。和谐社会是社会的交响乐,一场交响乐的指挥只能有一位。社会的交响乐只能由执政党手执指挥棒。“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在中国,就是中国共产党。没有这三个“一”的理念就谈不到和谐文化的主流问题。
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要求是一元的,但多种所有制并存这种经济基础必然决定在上层建筑中多元文化的存在。和谐文化之所以会在今天应运而生,完全是为了“应”已经出现的多元文化之“运”而生的,是为了开发多元文化的功能,发挥多元文化的个性而提出的。和谐文化不是埋没个性,而是要充分发挥多种元素的个性。和谐文化使和谐社会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和谐社会正在为和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那种处处强调一个样、一言堂、一刀切、一个腔调的做法,决不是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不可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导向。和谐不仅表现为矛盾的同一性,同时也体现为矛盾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具有普遍性,民族文化有差异,地区文化有差异,职业文化也有差异。对差异要做分析,有些差异是对抗性,有些差异是非对抗性的,有些差异是大同之中的小异,有些差异是大异之中的小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谐文化贵在“和而不同”。正如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二、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关系问题
文化是动态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变化中,各种不同的文化都会争先恐后地顽强表现自己。多种文化的自我张扬与凸显,必然带来多元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碰撞、摩擦、博弈。在中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有过冲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有过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之间也有过冲突。看不到这一点,不是唯物主义者。研究文化冲突恰是和谐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文化冲突,如果不及时处理,不妥善解决,势必加剧文化冲突的强度、烈度,带来破坏性,甚至会引发经济动荡、社会危机。和谐状态不是事物内部矛盾的消失,而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结果,是矛盾差异的相对均衡,相对中和。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相反才需要和。还有位哲人说:“相异才需要谐”。有文化冲突就需要进行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高超的文化整合有助于化干戈为玉帛。对文化冲突经过整合之后,往往会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有过“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的争论,不论二者之间有多大冲突,只要它们都保留了一个“用”字,那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就是“文化融合”。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普及在中国。谁能想到在争论八九十年以后,孔子学院又遍布五大洲?这正如孔子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全球文化的融和。
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而和谐则是这一传统中最重要的命题与核心价值。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时,我们要努力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和谐文化建设接上传统的血脉。
和谐一词在中国古代,本用于音乐,在礼乐教化中讲究韵律和谐,它内化为人心,如《中庸》所说,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泛化为人伦关系,比如喻夫妻和悦为“琴瑟和谐”,或如司马相如弹给卓文君听的《琴歌》:“交情通体心和谐”。最终引伸到政治领域,如《左传》襄公十一年晋侯所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东汉末年曹操的智囊、政论家仲长统说:“和谐则太平之所兴也,违戾则荒乱之所起也。”这些语源学的分析可以给出这样的启示:其一,和谐是多音和鸣,是多样性的协调,而不是孤音自鸣。其二,和谐是一个由人心至人伦,再至社会和政治的多层次互动的系统。
我国历朝历代,有很多人都对和谐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和标准。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状态;《札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方案;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等等。可见和谐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要充分发掘其蕴含的当代价值,使之成为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善于扬弃,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既要立足国情,又要与世界不同文化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文化是过程,是积累的过程,在积累中,不同的文化有消有长。和谐文化既然是和谐社会的先导,就应当走在文化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前列。创新有一部分是“延长”,也就是“100+1”。前人是“100”,今人再加个“1”,就是了不起的创新了。还有另一种创新,那就是否定:否定旧观点、否定旧学说、否定旧定理。前一种创新是加法是算术;后一种创新是代数,“100-(-1)”也等于101。创新思维的方式很多,延长是一种,逆向否定也是一种,要不拘一格,不能千篇一律。
只要我们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始终不懈地走创新之路,我们所建设的和谐文化就一定会以中国特色、民族智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