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引领和谐校园建设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引领和谐校园建设

日期: 2010-4-24 5:57:49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传播、发展、创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和谐校园则是师生们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人才的摇篮。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和谐校园的精髓,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的坚实基础,丰富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引领和谐校园建设集中体现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和谐的大学办学理念,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领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和谐文化;高校建设;和谐校园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

学海网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和谐校园是师生们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人才的摇篮。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起重要引领和正确导向作用。这种引领和导向主要体现在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和谐的大学办学理念,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领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的校园文化。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统一 
 
和谐文化是关于人、社会和自然各自及其相互之间和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入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统一的指导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又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结合起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校园,因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点和基础。 
 
首先,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大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既输入了动力又增加了压力。高等学校必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和谐文化,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担负起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弘扬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因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能树立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二能倡导和谐精神,形成和谐思维,培育理想的道德人格;三能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是传承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弘扬优秀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学校形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道德责任、精神面貌,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向社会广泛辐射。 
 
其次,和谐文化引领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传播、发展、创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和谐文化引领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路: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的核心;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的关键;民主法制是和谐校园的准绳;公平公正是和谐校园的凝聚力;文明整洁是和谐校园的形象;创新诚信是和谐校园的品牌;充满活力是和谐校园的动力;爱护自然是和谐校园的本色;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保障。所谓和谐校园,一是科学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二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安全稳定得到长久维护;三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四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五是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迅速良性发展,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切实的改善和提高;六是充分体现公平,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层面和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 
 
再次,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和谐文化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关系到和谐文化的建设和繁荣。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大学作为文化创造、发展和传播的重要阵地,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对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很强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只有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坚持“双百”方针,促进学科的协调发展,才能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和中西文化的综合创新,不断巩固和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只有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大力发展校园和谐文化,充分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才能给我国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提供精神资源和理论指导。只有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培养“四有”新人,和谐文化建设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二、科学发展观引领和谐办学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南,也是和谐文化的指南。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理念、战略理念、价值理念,并作为最高理念。树立科学和谐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的前提,也是和谐校园的精髓。因为和谐的校园首先是发展的校园,而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和谐的办学理念。 
第一,大学和谐办学理念的主要内涵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而本科教育处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先导性、基础性地位。高质量的本科毕业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各行各业的生力军,也是研究生的优秀生源和科研的后备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功能有了新的拓展。一是要求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使高等教育进步的过程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体现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大学教育使社会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等得以全面提高。二要促进大学教育公平,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三是大学系统自身要协调有序。大学要处理  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大学教育环境。四是大学师生员工要树立和谐理念,并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实现和谐而努力。五是特色是构成大学特性和保持大学潜力的根本。它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沉淀积累形成的,明显有别于其他高校的办学风格或优良特点,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高校的特色表现为一所大学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等,核心是大学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与人文精神。例如,清华大学总结多年的办学经验,提出了“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项职能”的办学理念:“一个根本”就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两个中心”就是使学校成为“既是办教育的中心,也是办科研的中心”;“三项职能”就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第二,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是和谐校园的根本 
教师的个人发展要与学校发展和谐统一;学生的个性发展应与社会需求和谐统一。学校管理应该始终以人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只有实施人本管理,才能把全校师生凝聚在一起,共同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推向新的台阶。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快乐,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让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使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大力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以造福社会,满足人民。一个实行人本管理的学校,其基本管理思路就是将人置于管理过程的中心,将以人为本作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体系的核心,以成员的集体主义行为为基础,达到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在推动学校发展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的。清华大学长期以来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的健全人格、宽厚的业务基础、敏捷的创新思维、厚重的社会责任、广阔的国际视野、潜在的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强调要为国家培养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鼓励学生入主流、干事业、做贡献;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改革教育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强化实践能力,培育优良素质;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要求教师增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把教学工作作为第一学术责任,鼓励教师热爱教学、投入教学、坚守教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大力提倡“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氛围。 
第三,坚持教育主体性原则 
教育是育人,因此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其次要以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与提供服务,倡导师生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最后要注意把握好大学生个体内在价值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时注意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浙江林学院提出的办学理念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着力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立足浙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办学层次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学校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思路清晰,学校定位准确,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强化本科教育,强化办学特色,同时启动教学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工程、管理工程、开放工程和校园文化工程,短短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和谐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领和谐人际关系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人与人之间就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整个社会就无法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大学生个人的高品质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更是大学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的坚实基础,基础不牢,和谐校园就没有依托的实体。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领,建立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海网
第一,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是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偏差所带来的人际障碍。一些大学生不能对自己作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盲目的自我抬高或自我贬低;同样不能对他人进行较为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也会阻碍大学生正常人际交往活动的顺利进行。二是情感和人格障碍所带来的人际困难。一些大学生的消极情感体验(如自卑、闭锁、孤傲和羞怯等)和人格问题(如个体人格差异和人格缺陷等)严重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最终妨碍了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三是缺乏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四是大学生家庭背景差异所带来的人际障碍。由于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并且各自家庭的社会地位不尽相同,这就造成大学生们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带来人际交往中的摩擦、困惑和冲突。 
第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领的要求 
道德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失去了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无法有效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也就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现在,部分社会成员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必须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和建设和谐文化的中心环节,摆在重要位置。一是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就是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使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三是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四是以为人民  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第三,教师和学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主体 
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教师和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校园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特别是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首先,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包括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对于学生,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和谐校园的鲜明特点是学风浓厚,校风纯正,德智体美“四育”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谐发展。学校所有管理人员、所有教师、所有教育管理环节要形成合力,在爱心、诚心、善心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育人责任意识。和谐的校园里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有任何歧视,教师、学生、农民工、下岗工、贫困生、残疾学生,都应该受到充分尊重,享受共同的人格尊严。学生要尊重老师,关心同学,更要学会体贴和关心学校的农民工、保安、清洁工等社会下层人员。在校内学会了同情、体谅和关心,走入社会以后才能知道怎样同各方面的人民群众交心,从而练就构建和谐社会最有用的基本功。其次,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提高学生接受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和谐校园必须高度关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引导在校大学生振奋精神,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高扬远大的理想风帆,保持激扬向上的精神状况。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高校要特别注意保护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珍爱自己的民族传统,充分尊重和合理利用传统文化传统,学习和宣扬自己民族的英模人物。 
第四,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是人际关系和谐 
构建内涵丰富的和谐校园,关键是人,关键在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大学校园最基本的和谐。大学校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层之间、教职工之间、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动性因素,只有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团结和谐、理解支持的和睦关系,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大学校园人际关系和谐,一是优化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学校领导的重要职责是建立和谐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平台,努力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这就要求校领导首先要以自己的高尚人格魅力赢得教师的认同、敬佩,进而凝聚成领导的威信,这样才能使教师人人亲而近之。校领导要尊师爱师,善于倾听教师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与成长,尊重他们的人格,尽量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从而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活广大教师的奉献之情,产生良好的道德感染力和上下同心的合力。二是自尊自爱、合作沟通,优化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担任着教书育人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个人修养,并以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品格精神来激励自己,培养健康的人格。同时,大学各级领导要善于引导,自觉地调节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做到彼此适应、互相帮助、分工不分家,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尊重他人的劳动,要注意心理角色的互换,待人要宽容、谅解,正确地处理好人际矛盾的冲突,防止矛盾激化。学校要经常开展一些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在交流中融合教师之间的关系,把身边的经验利用起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只有建立了良好的教师群体关系,教育、教学的整体功能才能得到加强。三是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学校各种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渠道,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爱生是尊师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要以自己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庄重的仪表态度和对学生的尊重理解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而学生则要尊敬老师,刻苦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好教育教学活动。四是真诚相待,团结互助,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因此,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提升社会文化品位、树立社会文化形象,增强文化竞争力,造就一代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奉献精神的现代公民。这种文化必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与吸收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不断地丰富发展的开放、兼容文化的集合;必然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满足人 民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先进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科学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精神为支柱的现代精神文化体系。全面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教育和引导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具有健康的价值取向、向上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事业追求并与自然和谐的人,形成强势发展的能力。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师生员工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客体I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接受者。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变革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都必然深刻地影响大学的改革、发展与利益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注重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来增进共识,凝聚人心,协调利益,促进发展,共建和谐。没有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就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基础,就很难协调行动以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就会影响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面对客观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必须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增强思想文化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立足于建设,着眼于发展,致力于疏导,才能引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追求。 
第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流文化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淀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流文化包括爱国爱校、集体主义、主人翁意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等,通过它的熏陶必将提升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流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最有力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根基与保障。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中出现了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新的校园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并对主流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校园文化建设要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腐朽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不能假借构建和谐之名使落后和腐朽文化大行其道贻害青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近年来对青年学生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它们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误导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就会削弱和阻碍先进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和发展,使校园文化失去正确的价值导向,甚至引发思想上的混乱。 
第四,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它首先是开放的,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水乳交融,相辅相成。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内涵丰富。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所谓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进社区”的内容就是丰富文体生活,开展普法宣传,维护治安秩序,健全卫生网点,完善社区服务,加强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要精心组织好这些活动,把“四进社区”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把群众需要的文化、科技、卫生、法律服务源源不断地送到社区,送给广大群众。通过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知识讲座、读书活动、演讲、影视评论、业余党校等形式,辅之以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等各种社会实践,使他们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的认识,在自我教育中锤炼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第五,营造和谐校园浓厚的学术空气、多彩的文体风气、向上的文明风气 
当前,宿舍文化、课桌文化、服饰文化、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新新人类语言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传播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成为校园中不和谐的音符。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一要优化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师生的内聚力和荣誉感,既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二要创新管理机制。管理机制内含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中,要加强各级管理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共同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坚持制度的系统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统一,规范办事程序。三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科技学术活动的龙头作用和高雅文化的艺术熏陶作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及校园文化品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创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充分体现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