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必须确立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必须确立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

日期: 2010-4-22 14:40:57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代写论文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必然选择,加强实践教学是突出高职教育特点的关键,因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根据高职生的学习特点,针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可采取四种实践教学模式,即构建校企合一的办学模式,构建校内外“学研产训”一体化的实验实训模式,构建校企“学研产训”一体化的产品开发模式和产品研发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是由高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确定了“技术应用型”的中心地位。

学海网
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技术培养奠定基础的,而技术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实践教学必然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处于中心地位。
  
  一、高职生在实践中的学习
  
  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是指在工作现场或学院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实践情境中,通过实践方式进行的学习。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麦科姆教授(M.Mccohn)说:“教学中学生成功的关键是,学习过程中实践是主要的,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训练学生职业技能,这是学生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学习过程的重点是PBL(Problem-Based Leam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又一关键。”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实践性学习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这不仅因为高职院校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比较少,而且意味着对学生实践学习的过程缺乏足够的控制。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现代服务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信息技术对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的基础作用;表现为人文知识的广泛应用,如文化传媒业、旅游业中人文知识的重要作用;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如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旅游会展业、房地产业的职业岗位能力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地位。这些能力在课堂学习中是无法获得的,其获得途径只有在实践中学习。
  囿于我国职业教育的传统,高等职业教育至今仍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在实践中学习的弊端。
  
  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仅仅把实践教学视为培养学生技能的手段,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实践教学对师资、设备、基地建设和产学合作等硬件要求很高,所以投入不足、实训设备老化等问题,就导致实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超前性较差;缺少足够数量且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影响现场学习和训练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权重。
  2、社会、企业参与不积极
  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的运作过程中,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学徒制和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形式。如英国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德国则采用典型的学徒制,其实践教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但主要实践教学活动在企业进行(每周3-4天在企业学习技能,1-2天在学校学习)。学徒制和工学交替加大了企业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比重,增加了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时间和机会。而在我国,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高职教育追求人才培养“零适应期”的目标存在矛盾,很多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因此,我国实践教学虽也注意发挥企业作用,但尚未真正过渡到“双主体”即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的阶段。
  3、兼职教师数量少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乐观一点估计也不会高于2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兼职教师数量少,不利于实践教学做到“三个贴近”。
  
  三、构建高校实践教学的模式
  
  1、构建校企合一的联合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必须打破以往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的束缚,主动走近用人单位,与企业进行合作,根据行业技术发展需求,对企业所需人才实行“订单式”培养,这不仅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不足的矛盾,而且能使学校与企业都得到“实惠”。
  (1)院系应根据企业对所需人才知识和实际技能的需求,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和技能培训措施,大大减少了过去教学计划制订脱离实际需要的盲目性,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深入的进行。
学海网
  (2)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企业可以派有理论知识、有实际经验的人员到学校进行教学,讲授最新、最实际的知识;学校也可以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工作,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借以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工程素质。高职院校借助这种“学研产训”结合的形式,可建立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发展奠定牢固基础。
  (3)在校企联合办学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条件、生产设备,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真正接触到生产实际,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培养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4)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校企合一”培养的人才,熟悉本企业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流程,他们的实际技能较强,到企业后便可立即上岗工作,节省了企业培训的时间,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而且这部分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成长较快,很快便可成为企业的骨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新鲜血液。
  在德国,职业教育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更是经济界的事情。因此,企业为了自身能够得到更好的劳动力,非常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有了企业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就不只是教育界一厢情愿的事了。在美国,地方行业(企业)的参与度极高,他们把绝大部分的劳动力培训都寄托于社区学院,无论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
  2、构建校内外“学研产训”一体化的实验实训模式
  校内校外“学研产训”一体化的实验实训模式,即指行业、企业支持高职院校,为高职院校提供实验、实训的场所和师资,这也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结合的主要模式。因为实验实训设施和场所需要大量的投资,而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实力还不雄厚,社会集资的难度也较大,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借助有关企业的条件完成或部分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就成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最佳选择。
  如德国高等专科学院(FH)采取的“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就源于德国的“双元制”(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其最大特点是,企业除了是学生实习场所外,还是办学主体之一。企业提供实践教学的经费、师资、设备设施、管理、考核等。可以说,企业是德国高职实践教学的灵魂,没有企业,就没有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
  3、构建校企“学研产训”一体化的产品开发模式
  高校的科研,不仅仅是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承担国家和企业的大工程、大项目研究,解决我国广大企业在产品开发和生产中存在的大量应用性技术问题,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取得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是其应该重视的课题。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校专业发展需要,面向行业、企业,增强自信心,主动到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这既能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增进相互了解,又能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高职院校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学校、企业的科研平台,能拿出切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科研成果。教师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在合作企业孵化或实现成果的转让,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的科研成果则直接为高职院校的校办企业所用,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己拥有的GPS技术,开发出了在森林资源调查、物流管理、旅游、车载导航、国防建设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带电子地图的掌上卫星导航定位仪”,在2002年的高交会上,该成果正式与浙江民营企业集团001签约,共同投资组成普泰科技有限公司,学院以技术作价入股,占30%的股份,对方投入11300万元,占70%的股份。
  高职院校应制定政策,组织和鼓励教师为企业服务,采取有力措施,调动教师承担企业研究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构建校企“学研产训”一体化的产品研发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与价值规律,是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供求关系的矛盾运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驱动力量,也是高职教育走“学研产训”合作教育之路的最根本的动力来源。
  从需求角度看,企业的基本需求是获得能适应其发展需要的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人才和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的科研与开发能力,学校的基本需求是培养合格人才,获得进行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的基地。从供给角度看,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服务,而企业则可以为学校提供学生岗位实习的场所、指导者及学生就业所需的工作岗位,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和培养的相关信息,为教师提供科研课题和相关的科研条件。
  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是带动“学研产训”合作办学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科研的重点应放在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上,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开展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去寻找课题,承接项目,以此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在合作企业中发现、寻找科研的突破口,或者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合作,搞科研合作。这也是高职院校贴近现实、贴近实际需要搞科研的必由之路。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