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析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试析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日期: 2011-11-30 17:47:17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吴家礼 许芳奎

[论文摘要]职业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内涵,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主要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行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构建“双师”素质高、“双师”结构合理的工程型专业教学团队。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人才培养理念、强化校企合作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保障。 
  [论文关键词]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海网(www.xuehai.net)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看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期任务。 
  一、正确把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内涵 
  创新作为对事物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必须遵循两条基本规律,一是创新活动不能背离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创新活动必须是将新的观念和方法诉诸实践,以促使事物活动的结果发生人们期望的、有重大变化的改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这一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在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六个基本特征的概括中,前四条均强调了“应用”一词,第五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第六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也具有明显的“应用”含义,可见应用性是人才培养模式特征的核心含义,职业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内涵。 
  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分析涵盖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与属性,同时也确立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围绕以下几方面加以研究。 
  (一)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本质特征的两个重要内容,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与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质量的具体化。因此,只有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才能正确定位与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教育正确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紧密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形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发展定位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实现高就业率。这就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与专业服务的经济领域及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相适应。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邀请社会、行业经济、技术专家一起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调研,分析和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产业结构的布局及发展情况;分析和研究专业所服务的经济领域或行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该经济领域在技术工艺上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分析和论证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及期望等。二是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社会用人单位代表一起研究确定专业服务的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并参与下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分解,设定指标内涵,以此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二)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基础上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过程,是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知识、具备职业岗位(群)驾驭能力的过程,因此,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与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的实现是一致的。这就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工作情景基础上。一是根据实际工作任务或项目的实施过程归纳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的掌握过程,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确定教学过程的内容及顺序,以此确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块。二是要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计基础,以对工作任务或产品实现技术、方法、手段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决定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三是实行“课证融合”制度,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明确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取得要求,设计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取得“职业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所应掌握的内容。 
  (三)推行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工学结合”,因此要把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教学模式选择首先是由专业的性质及专业对应的岗位的要求决定的,同时也受到学校的办学条件及专业具备的资源影响,学校既要强化校企合作,争取社会和企业的支持,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合理配置资源,增强办学实力。实践中推行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问题: 
  1.合理选择与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或产品。教学需要在实践生产工作中完成,但教学不是实际生产工作,根据教学目的及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合理选择与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或产品对于实现教学目的意义重大。应当认真分析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实现所应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并按照知识点、技能点的要求选择典型工作任务或产品。 
  2.运用有利于岗位能力实现的教学方法。分析构成典型工作任务实现过程的劳动者、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产品等要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明确各要素的工作要求和标准;以要素的工作要求和标准的实现方法确定教学方法。 
  3.按照教学内容及方法要求设计与设置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点是教学工程即为工作任务的实现工程。教学环境的设计与设置从有利于学生对工作环境、条件、产品的认识、对产品实现技术、实现方法、实现手段等基本技能掌握的角度去考虑。 
  (四)构建“双师”素质高、“双师”结构合理的工程型专业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型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附录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有过说明,但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双师”素质,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本身就应是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双师”素质高、“双师”结构合理的工程型专业教学团队。一是制定制度、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知名企业培训实习、主持参与科研项目、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和取证、与相关行业企业和院校进行技术研讨技术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实践技术研发能力及实践教学的水平。二是注意引进和聘请既有深厚理论造诣,又了解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教学并参加各项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实践教学的比例。  学海网(www.xuehai.net)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 
  (一)树立新型人才培养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及要求,其目标是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紧贴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树立新的人才理念。要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加大实践教学实施的投入,强调技术应用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教学评价应从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转向以实际技能考核为主,从学校考核为主转向多元主体的全面评价。 
  (二)强化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紧密合作可以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产业行业技术生产特点,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实施、制度建设、机构设置等方面形成特色,为教师和学员提供实际的学习训练环境,保证教学质量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有强化校企合作机制,才能使企业更深度地参与教学、才能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利益共赢是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前提,校企双方应当在发展战略、资源共享、技术研发等多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密切双方关系。学校要不断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更新,为行业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借助生产实习安排学生进行实际工作,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企业要支持并组织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并参与学院教学工作,帮助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设计课程体系;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场所,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与训练,提高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支持学校教师到企业参与科研及技术开发活动,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三)制定有利于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办法 
  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特征决定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办法的应用性特征,职业应用能力的评价成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办法的核心内容,突出教学过程性、实践性、针对性、开放性评价成为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办法的基本内涵。一是强调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注意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各环节设计与衔接的合理性,从整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注重实践能力的质量评价,科学制定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设计实践能力考核与评价方法和指标。三是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评价一体化、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活动评价一致性,重视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将学生顶岗实习、以工代学等教学活动作为质量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内容,重视企业人员对教学质量评价评价意见,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四)构建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的管理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运行的重要保障。机制是以制度和组织为载体的,并需运用科学合理的运行手段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必须是在完善制度、科学组织、高效运行的保障下来完成。 
  首先是制定制度,推动与保障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制度的核心在于有利于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鼓励教师教学思维、理念、方法创新,鼓励科学的大胆实验;制度要发挥约束作用,在指导教学活动按规律办事、规范教学行为上发挥作用。 
  其次是健全组织,使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决定了组织建设的核心是构建校企合作组织机构,要建立由社会、行业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发展与教学工作,要建立有行业企业专家、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参与教学改革。 
  此外,还要建立服务实践教学的生产教学一体化平台。要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需要,强化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化建设,通过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实践环节建设,创造仿真实训环境和手段,为学生营建一个类似“工厂”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针对性;重视教学设施现代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开发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校园网和教务局域网)开发及应用,为教学及教学管理提供多方面便捷服务,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 
  实践证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走工学研结合之路”是方向,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