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观

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观

日期: 2009-4-9 3:09:37 浏览: 19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但在这样一种国际背景下,也可以说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中国是一个环保大国,深知自己在保护全球环境中的责任和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且意识到,把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好,不仅是对本国人民和子孙后代负责,而且也是对全人类共同事业做出贡献。在未来的岁月中,中国的命运将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政府已经签署了联合国有关合约,就要坚定地履行自己的庄严承诺。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把地球建设成为人类美好的家园。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它的提出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传统的发展观只是强调经济增长,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经济活动为前提,以经济增长来保障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增长经济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事情。这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表现的更加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相继独立,整个世界都忙于战后的重建、恢复和发展。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振兴本国经济,消除贫困,确立自己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走上真正的自立发展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发展观只是片面的过分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忽视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受能力,把大自然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库和垃圾场,从来不考虑自然成本,不考虑经济增长对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人口、环境等问题,比如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气象条件下,不易扩散,在近地层不断积累,形成以硫酸为主的酸雾。酸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5日至8日,4天之内死亡人数比往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还有“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等都是人类在盲目的发展经济过程中导致的危害人类自身的事件,这些事件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不得不引起人类的密切关注。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人类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公害事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冲击后,痛定思痛,开始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人们清醒的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是一切社会的基础,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和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发展本身除了“量”的增长要求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总体的“质”的方面有所提高和改善,即社会应该获得整体意义上的进步。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学}泽{海}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那种主张必须停止发展以保护环境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但是这种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能只顾人类的发展不顾环境,只顾人类的今天而不顾未来,只顾个人的发展不顾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但在这样一种国际背景下,也可以说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中国是一个环保大国,深知自己在保护全球环境中的责任和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且意识到,把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好,不仅是对本国人民和子孙后代负责,而且也是对全人类共同事业做出贡献。在未来的岁月中,中国的命运将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政府已经签署了联合国有关合约,就要坚定地履行自己的庄严承诺。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把地球建设成为人类美好的家园。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实主要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是物质生产的基础,没有资源,就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那我们的生活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应该保持自然资源的潜在生长的能力使自然资源生生不息,以满足未来人类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一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其中有一部分资源的储备较多,具有一定的优势,还可满足国内较长时期的需要。但总地看来,我国的大部分资源储备不足,后备资源有限,其中有不少资源本身就是属于贫乏或短缺之列,不能满足需要。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人均资源储备和后备资源储备则更少,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土地、水和主要矿产的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资源对今后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较大的牵制作用。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以单纯的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确保有限自然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要求,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必须坚持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但是不能以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为代价来取的经济的增长,由于人类在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开始由自然的奴隶变为自然的主人。正当人们陶醉于改造自然取得胜利的同时,人类的某些过火行为、不文明行为,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就悄悄开始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恩格斯所说的这些出乎意料的影响不仅对我们当代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有的还危及到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因此我们在努力发展经济的的同时,不仅要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以至于危及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其举措主要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有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要尽力使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防止、减少并治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使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自然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 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经济增长要同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尽可能循环利用资源使经济增长。历史的教训是一面镜子,我们人类每走一步都应该照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走出了一条新路子而没有继续走老路。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是指满足社会的持续的基本需要,社会需要不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文化、环境、科技等其他更广泛的方面。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最终目的。 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的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给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尽管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仍很大,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及教育、就业等不适应人口增长的需求。这就给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同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又迫切需要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获得切身利益。不仅要提高自己现有的物质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提高精神文化水平。因此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当代社会的发展状态产生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迫在眉睫。为此将努力实现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消除贫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防灾减灾。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等。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最终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为了使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实处,不仅需要全民参与。而且可能需要几代乃至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虽然有很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未能给我们当代人带来切身利益,然而我们的子孙后代确从中受益匪浅。为全人类的薪火相传做出了巨大贡献。自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乡村和社区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等,无不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切实利益。我们应该看到,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和观念、新的思维与方法,已渗透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中国正满怀信心与憧憬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前进。我们应该有信心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华民族将屹立在世界之巅!

参考文献
【1】 那日苏.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
【2】 袁光耀等. 可持续发展概论.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年3月
【3】 叶文虎. 可持续发展引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
【4】 蔡拓. 可持续发展—新的文明观.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2月
【5】 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年5月第一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