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

日期: 2009-11-15 0:59:46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吴涛

【摘要】 会计本科教育是我国会计教育的重点。研究确定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是我国目前会计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合理定位及其实现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目标;有效实现
  
  1998年12月,我国教育部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扩大招生。由于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全国高校的积极努力,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2004年为19%,截止到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计划本专科年招生增至530万人,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提高到两千多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 左右。

学海网
按照国际公认的马丁?特罗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育社会学家)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标准来衡量(即根据适龄青年入学率指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时属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时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时为普及教育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以保证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以促进社会民主平等为目的,针对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各种各样的需要,以培养实用型、职业型的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普及性的高等教育活动。随着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大幅增加,高等教育的目标多层次化,本科教育的目标相应调整,教育的重心从塑造人格转向传授更为具体的技能。教育大众化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下降,而是教育质量标准变得多样化。因此,大众化教育阶段并不排斥精英教育。从一般概念来讲,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上的区别是:前者以学术价值追求为主,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创新人才为目标,而后者以职业价值追求为主,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因此,根据我国目前情况,可以简单地认为,精英教育基本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而本科教育更加符合大众化教育的内涵。本文所讨论的会计本科教育正是在以上界定基础上展开的。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会计教育也不例外。它与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科技及会计本身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相一致,并取决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由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和差异的, 因此,会计教育目标应有一定的层次性。我国高等会计教育主要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不同层次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同时,会计教育目标与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相联系,因此,它又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发展性,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多年来, 我国会计理论界和教育界, 围绕着会计教育目标的问题不断进行讨论, 在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也不断有新的发展,我国不少会计教育界人士( 张为国,1993;朱小平,1995;葛家澍等,1998;李心合,1998)先后对高等学校的会计教育目标进行过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对其时的会计教育给予了一定指引。
  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院校类型与规模、入学与选拔、课程组织、学术标准与教育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变革,以及教育文化、观念、功能、教学形式与师生关系、制度变革、教育结构、领导与决策方式、教育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必然要求高等会计教育改变以前的教育模式,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
  目前,我国大部分经济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范围过广,强调以会计实务工作、教学和科研人才为培养方向。但随着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大幅增加,高校的入学门槛大大降低了,生源的质量也发生了变化。以上海市为例,2006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142900余人(含集中阶段录取、保送生、非通用语种、春季招生和“三校生”高考),共计录取新生112495人。其中录取本科生59800余人,占53.20%;录取高职(专科)生52600余人,占46.80%。全年本科录取比例已超过50%。同时,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扩张,这使得原来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少数精英的传统理念发生转变。社会、企业对会计本科毕业生的定位及岗位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本科教育的目标必然应做出相应调整。
  结合前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目标(即以培养实用型、职业型的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应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重心转向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而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应是研究生教育的重心。
  这里所说的实际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专业技能是指要有较强的会计业务操作能力,包括对会计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会计核算能力、企业会计信息分析、管理能力、职业品行等等。专业技能是会计人员将理论知识成功地运用到具体工作实践的基础。综合技能包括创造性思维及其运作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信息处理与决策能力、人际协作与管理组织能力、职业判断能力、领导才能、应变能力、企业家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外语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
  上述定位与会计教育较发达的英美国家的定位基本一致。如,英国作为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较为发达的国家,其会计教育就非常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整个会计教学过程十分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学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从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看,能力培养也是其核心内容。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根据林志军等针对中国的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的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会计本科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十项技能分别是:职业品行、计算机技能、外语水平、人际关系、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写作水平、团队合作、领导才能和语言交流能力。技能的培养在过去被长期忽视,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应当成为会计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今后会计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会计教育目标是会计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对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明确了会计本科教育目标,才能有效地实施会计本科教学改革。
  综合上述论证,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重心已转向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而对这些技能的培养,靠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显然是无法有效实现的。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是对上述各项技能培养最为有效的途径。
  (一)加强实践教学符合当前高校教育改革要求
  2007年教育部在其颁布的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及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加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方面作了重要规定,对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如,1号文规定:“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 2号文还明确规定了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占总学分(学时)的比例,并进一步指出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教育部,或者说国家开始特别关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有其理论背景和实践意义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尤其是在会计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学海网
(二)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技能最为有效的途径
  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性经济管理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将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 仅通过课堂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要想全面透彻地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会计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强化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突出会计专业特色的需要, 是培养学生各项实际技能的需要,同时也是本科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的需要。
  在培养会计本科学生技能的系统工程中, 实践教学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实践教学包括多种形式:会计模拟实践、同步实训、社会调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公司实习等。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与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直接接触,为学习会计理论提供感性认识,并通过分析、概括、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对一些概念获得较完整、较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如,角色扮演、公司实习、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可以切实提高会计本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独立分析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提升其发展潜能。通过实践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再回到理论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十分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会缩小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实践中更好地领会会计思想,将专业知识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知识构架当中。这对完成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文雯, 李乐夫, 谢维和.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学科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与实证分析. 中国高教研究. 2007年第3期[ J ].
  [2] 张妙弟, 江小明.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中国高教研究. 2007年第1期[ J ].
  [3] 纪宝成.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 高等教育研究. 2006年第7期[ J ].
  [4] 张学文. 大众化背景下大学使命的重新审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6 期(总第198 期) [ J ].
  [5] 孙玉杰.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大叙事特征及其影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年12月第27卷第6期[ J ].
  [6] 林志军, 熊筱燕, 刘明. 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 会计研究. 2004年第9期[ J ].
  [7] 刘永泽, 孙光. 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 2004 年第2期[ J ].
  [8] 金汝洲. 论会计本科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 高教研究. 2005年第6期[ J ].
  [9] 黄丽霞. 高等会计教育改革探析. 财会通讯. 2006年第6期[ J ].
  [10] 李永臣, 王丽新. 中国高等教育会计专业毕业生实务能力不足问题的分析. 会计之友. 2006年第11期[ J ].
  [11] 李玉茹, 孙克新, 孙文先. 对本科会计教学模式的探讨. 财会月刊(理论). 2005年第12期[ J ].
  [12] 余海宗.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四川会计. 2003年第12期[ J ].
  [13] 黄启国, 罗剑, 郑建伟. 本科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财会通讯. 2006 年第12期[ J ].
  [14] 何卫红. 高等会计教育目标新探. 财会月刊(综合). 2006年第2期[ J ].
  [15] 许萍. 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有关问题探讨. 中国农业会计. 2004年第10期[ J ].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