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教师纠正反馈语的类型及作用分析

教师纠正反馈语的类型及作用分析

日期: 2009-11-8 2:26:32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高丽新 朱丹 王敬侠

  摘 要:教师纠正反馈语是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输入假说”和“互动假说”的提出,其他研究者也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一些研究者将纠正反馈语分为明确的纠正反馈语和暗含的纠正反馈语,在此基础上Lyster和Ranta将其进一步分为六个类型。研究者还从实证角度证明了纠正反馈语对第二语言习得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纠正反馈语都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该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选择反馈语的形式,并兼顾学生的情感。

学海网

  关 键 词:纠正反馈语;互动假设;意义协商
  
  教师的纠正反馈语即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包括回答问题、 演练、操作等)所作的简短评价以及用姿态和表情所给予的种种暗示, 它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过去20年中,针对纠正反馈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学者、语言教师、语言学习者所持观点各不相同。一些研究者认为,它只能暂时改变语言行为,并不能促进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而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学习者要通过纠正反馈语来认识自己的中介语是否符合目标语言规范的表达方式。绝大多数语言教师和第二语言学习者肯定纠正反馈语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但也有人认为一些学习者会因此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难堪。
  
  一、 Long的互动理论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反馈语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情感和互动的重要手段。互动假说(interaction hypothesis)是Long根据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提出的。Krashen的输入假说旨在回答人们是怎样习得语言的,他认为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是习得者理解稍高于他现在水平的语言输入。如果学习者习得了??i??条规则,那么他要习得的下一条规则便叫??i??+1[1]。Krashen给输入假说下定义时说:“人们习得??i??+1,即自然顺序中的‘下一条’规则,是通过理解含有其规则的语言输入实现的。”[2]这两个理论都肯定了可理解性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然而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自发性的;Long的互动假说在认同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的同时,特别强调了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这一假说最初来源于对母语交谈者如何在交际中修正错误的研究和Hatch的主要观点,即学习者不是利用已有的在交际中获得的知识来学习第二语言,而是在交际的过程中学习第二语言。Long在最初的理论中就提出了意义协商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在吸取了各种有关协商互动及二语习得的理论后,Long对互动假设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理论丰富了协商辅助二语习得的观点。互动假说认为,意义协商是学习者和对话者之间为达到彼此理解意思,或生成更准确的表达,或填补信息空缺而共同做出的努力,它包括一系列会话修饰方式或沟通策略[3]。他们有可能调整语言输出、会话结构或/和信息内容。采用诸如重复、重新组织、请求澄清、核实理解或确认理解等策略来避免交际活动的中断或对中断的交际活动进行修补,这些策略就是意义协商。Long指出:“说话者进行意义协商时通过互动调整(interactional modifications)所取得的这种语义上的理解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使得输入可以理解,而且因为它使得复杂的输入可以理解。”[4]因此,互动中的意义协商帮助学习者获得通常因为意义内容或/和相对复杂的语言形式而无法理解的输入。根据互动假说,这种易获得的输入可能促进学习者内在语言能力方面的发展。
  Long还认为,“双向交际”(two-way communication)比“单向交际”(one-way communication)更有利于语言习得,因为在双向交际中,当一方无法理解另一方的话语时,会随时告知对方,这将促使双方进行意义协商和互动调整。互动调整有三种方式:理解核实(comprehension check)、确认核实(confirmation check)和澄清请求(clarification request)。理解核实指说话者询问对话者是否听懂了自己说的话;确认核实指说话者核实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对话者的意思;澄清请求指说话者要求对话者提供更多信息或帮助自己弄懂对话者前面所说的话。Long还指出:意义协商中学习者参与互动时有可能使他们注意到自己没有被对方理解因而采用一些策略,如怎样交谈和以何种方式表达等。理解或者被理解的失败会立刻促使学习者重新组织或改变他们的语言,这样他们会更有意识地分析输入并修正自己的输出,因而提高语言意识和控制新语言的能力。根据这一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纠正反馈语和学生的回应构成双向的语言交流,教师积极适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二语习得。
  
  二、 教师纠正反馈语的类型
  
  很多研究者针对纠正反馈语的形式作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并得出了各自的结论。一些研究者将教师纠正反馈语分为明确的纠正反馈语(explicit corrective feedback)和暗含的纠正反馈语(implicit corrective feedback)。Lyster和Ranta通过对“浸泡式教学”课堂的纠正反馈语的调查研究,对纠正反馈语作了更详细的分类[5]。
  1. 明确纠正法(explicit correction)
  教师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所说的话中有错误,如“No, what you said was wrong”,或者是 “you don??t say…”。接下来教师会给出正确的形式。
  (1) T: Press the ??pause???
  S: ??Record?? ([ri′k??:d]).
  T: Yes? ??Record?? ([′rek??:d]), ??not record?? ([ri′k??:d]) button.
  (2) S: The dog ran fastly.
  T: Fastly doesn't exist. Fast does not ??take-ly. That's why I picked “quickly”.
  2. 重说法(recasts)
  教师并不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将学生话语中的错误更正并重复他们的话。
  (3) S: What time should we go swim?
  T: Go swimming.
  (4) S: He said you are rude to him.
  T: You were.
  S: You were rude to him.
  3. 请求澄清法(clarification request)
  教师要求学生澄清自己话语中的语言错误。这种纠正反馈语通常出现在理解问题上,如教师可以说:PardoN 或者说:Excuse me!
  (5) T: How often do you wash the dishes?
  S: Fourteen.
  T: Excuse me.
  S: Fourteen.
  T: Fourteen what?
  S: Fourteen a week
  T: Fourteen times a week?
  S: Yes. Dinner and supper.
  (6) T: What did you do? What did you eat? What did you have? What other question can you ask?
  S: How many people?
  T: Yes?
  S: How many people went there?
  4. 元语言信息法(metalinguistic clues)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评论或问题,并不直接给出正确的形式,而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话语并找出错误。
  (7)S: We look at the people yesterday.
  T: What's the ending we put on verbs, when we talk about the past?
  5. 诱导法(elicitation)
  教师通过一些方法诱导学生更正自己的语言错误,教师可以采取三种手段。一是教师引导学生补充他们曾说的话。
  (8) S: My father cleans the plate.
  T: Excuse me. He cleans the…
  S: Plates?

学海网
  二是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改正错误。
  (9) S: Prices were being increase.
  T: What is the tense used?
  S: Had increased.
  T: Yes. This is the structure of past perfect. I give you one more chance.
  S: Prices had been increased.
  三是教师不时地让学生重组他们的话语。
  (10) S: I help my mom to clean the room, and I…
  T: Excuse me, pay attention to the adverb “often”, and say your sentence again.
  S: I often help my mom to clean the room.
  6. 重复法(repitition)
  教师用升调重复学生的语言错误,要求学生更正。
  (11) S: When I don't understand what garden [kuden] is in Japan.
  T: [kuden]?
  (12) S: Do you got any suggestioN
  T: Do you got?
  S: Do you have?
  T: Go on.
  从以上的教师纠正反馈语的类型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前两种纠正反馈语不能引导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因为教师已经给出了正确形式。在后四种类型中,教师都留给学生自己纠正错误的机会。由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将纠正反馈语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不能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二是可以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研究证明,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采用第二种类型的纠正反馈语,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获得可理解性输入,通过意义协商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纠正错误,这样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习得。
  
  三、 教师纠正反馈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虽然赞同Chomsky的先天论(nativism)的学者们认为纠正反馈语并不能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但过去20年里,研究者们进行的多个观察和实验都从实证角度有力地证明了纠正反馈语在学生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积极作用。
  这一类的研究通常可以采用观察分析法和实验法。Lightbown和Spada采用的是观察分析法。他们对100个母语为法语、第二语言为英语的学习者进行观察研究。他们分析了这些学习者长达5个月的综合英语课程的课堂学习过程,得出结果表明,教师的纠正反馈语能够最大程度地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Carroll和Swain选用的是实验法。他们侧重于不同的纠错行为对英语中的与格变化习得的影响。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纠正反馈语是否能够影响学生对英语与格变化的学习。实验包括三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结果显示无论是明确的纠正反馈语还是暗含的纠正反馈语都对学生的语言习得起到了促进作用。
  Doughty和Varela也做了一个实验来证明使用纠正反馈语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这一实验包括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测试分为预先测试和实验后测试。在实验组中,教师的纠正反馈语主要是针对过去时态的使用。实验组里的学生同时接受理科和英语语法的教学内容。控制组里的学生只接受理科教学内容。预先测试和实验后测试的结果都显示,实验组的学生使用过去时态的准确性和频率更高。
  以上是三组国外语言学家针对纠正反馈语所做的实验。实验的方法各不相同,结论却都有力地证明了教师纠正反馈语在学生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例子。
  
  四、 结语
  
  在充分地肯定了教师纠正反馈语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纠正反馈语在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些教师的纠正反馈语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引起学生不同程度的焦虑。Krashen曾提出情感过滤假说,认为纠正错误会使学习者处于自卫状态,使他避免使用复杂结构,并将注意力放在形式上而不是意义上,不利于良好语言习惯的形成,因此教师应避免纠正学习者的错误[6]。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完全避免纠正学生的错误,但是,教师却应该改进课堂上的反馈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控制者、指导者、管理者和辅导者等不同的角色,要不断提高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增强文化意识,多了解语用知识[7]。在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不仅要注重语言表达形式,而且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得体运用语言,从而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学生课堂的表现要及时作出肯定反馈并且注意不单纯泛泛地表扬。应因人因场合把握分寸,可以采用把表扬和点评或者重复学生的正确答话结合在一起。教师的肯定反馈话语要丰富。对回答不了问题的同学,教师的反馈语要特别小心。此时教师要有耐心,可以通过对问题解释、换一种问法等等,来帮助他们,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如果学生还是不能回答问题,教师也不要发脾气,要给予谅解和同情。教师还要注意整个纠正过程的时间长短,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兼顾各种因素,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学生对语言的习得。
  
  参考文献:
  
  [1]Cook V.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53-54.
  [2]Carroll S, Swain M. Explicit and implicit negative feedback: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learning of linguistic generalization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3,15:105.
  [3]刘学惠,钱薇薇. 协商互动与即时输出:课堂语言学习探微[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1):25-29.
  [4]Long H. 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Ritchie M, Bhatia T.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6:121.
  [5]Lyster R, Ranta L.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 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7,19:37-66.
  [6]Larsen-Freeman D.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43-244.
  [7]Brown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60-161.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