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开启聋生心灵之门——谈聋校德育教育

开启聋生心灵之门——谈聋校德育教育

日期: 2008-10-2 6:18:44 浏览: 24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孙华萍

【内容摘要】青少年的犯罪率逐年上升,而且年龄层次也越来越低,学校德育一块是任重而道远。聋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和研究聋生心理已是刻不容缓。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关 键 词】聋哑学生 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据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青少年的犯罪率曾逐年上升的趋势,犯罪的年龄层次也越来越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社会中的特殊人群,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下的大背景下,聋哑人也开始重视“经济效益”和追求“经济地位”。一些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和社会上不良人群的唆使,一些聋哑人也开始采用不正当的方法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其主要手段为偷窃和盗抢。从近来一些派出所聋哑人所犯案件的数字不断翻新这一严峻事实来看,加强对在校聋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毕业后的聋生也经常为工作、生活、情感上的事回校哭诉,寻求帮助。在学校学生德育这一块,也总是领导班子抓的重点。然而行为规范的守则不知学习了多少遍,思想品德课上爱祖国爱科学、讲文明讲礼貌的道德观念不知重复了多少次,可学生的道德品质却越来越差,教师和家长常感叹学生的思想越来越琢磨不透。学生犯了错,老师的批评、教育起不了什么作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常言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就要我们老师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理去,只有解决了心理问题,扫除了心理障碍,才能培养他们正确的品行。对聋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了。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对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揭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探讨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及行为因素,以促进青年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道德品质则属与认识的理性阶段。打一个通俗的比方,心理健康教育就好似打地基,德育就似在地基上建立高楼大厦。如果说高耸入云的大厦好比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心理健康便是牢固的地基了。要塑造聋生健全的人格,做新世纪合格的公民,必须把心育和德育结合起来。研究聋哑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寻找有效的教育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对于聋校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只有对症下药,德育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结合一些实例谈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从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有效的提升班级德育工作的效能。
1、 创造愉快、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我们的老师不能将自己内心的好恶表现出来,尤其是对某个特定的学生。应该从自封的领导者,管束者开始有意识地转变成一个参与者,一个倾听者,一个引导者,乃至一个知心者。聋哑学生的生活体验肤浅,心理承受能力差。再加上听觉障碍,使他们受“认知、意志、个性倾向、活动环境”等各方面的制约。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体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没有加以正确引导,反而会导致他们的心理障碍。这种情况下,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更为重要了。特别是班主任,应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兼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咨询的责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在我刚接手六年级班的时候,我就开展了一次“辩论式调查”,让学生敞开心扉的说说: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来做他们的班主任?希望老师怎样对待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学生的信任,了解了学生的想法也就能更好的定位班级工作的方向了。学生有时有了心里话,想对老师说,但又羞于当面对老师说。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切实的做好德育工作,就在班级中开展了一个“悄悄话”活动。就是让学生把想说的心理话写在小纸条上,夹在作业本里。老师慢慢地赢得了学生的心,师生之间的关系就融洽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2、抓住教育转变的契机,擦去学生心理对立情绪。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陶行知深刻的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加强培养发挥创造力”,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班中有这样一位学生,学习成绩很差,又由于手脚有些不协调,做任何事情都做不好,有些同学就取笑他。再加上家里父母和他的相处方式不对,得不到沟通,总认为父母偏爱弟弟。导致了他对事冷漠,猜疑心大,和同学相处不融洽,把自己躲藏在内心深处的阴暗角落里。但有时又会作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如把同学的东西藏起来,欺负小同学,老师们都戏称他是“聋校阿Q”。对他的教育问题确实头疼,如何来疏导他的心理障碍呢?本学期我班来了一个插班生,刚开始在学习和生活上还不适应。我觉得机会来了,就把他俩的座位安排在一起,让他帮新同学学习汉语拼音的指语,教他本地的手语。在这个过程中,让他对自己转变看法,觉得自己还是有长处的。我发现他的心情逐渐好了,喜欢和同学接触了,对班集体的事情也很关心了,每一次都认真地做好值日。老师也反映他对学习开始产生了兴趣,特别是课后能主动的复习预习了。这一变化让我看到希望,更明白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了。
3、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前进的信心和决心。
聋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聋生是一个异质形群体,聋生的个性差异显著,各种心理特质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生表现为学习上焦虑,有恐惧心理,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冷漠多疑,甚至敌意心理;有的冲动,自制力差;有的悲观,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善意评估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坚信学生间只有差异,没有差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扬长避短,激励其发展成才。而且尊重学生的个性,能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触动、震撼学生的心理,使其向更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班中李同学性格倔强,动不动就和同学发脾气,在班中大吵大,和同学的关系非常紧张,也就导致了她的性格更差。而且,她对自己缺少信心,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逃避。在美术课上,我发现她的绘画功底很好,再看看她写的作业,每一本都字迹清秀,又干净又工整。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表扬了她很多次。还把班中黑板报、手抄报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她。没想到她非常用心,设计的黑板报、手抄报很漂亮,同学们对她也刮目相看了。再利用机会和她交谈,鼓励她学好文化课,将来朝美术方面发展。后来,发觉她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似乎一个前方的目标在牵引着她,性格也随和多了。
4、扩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大部分的聋哑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他们就寄宿在学校里,在加上他们本身的生理残疾,使他们和社会的沟通很少,接受的信息也不完整,甚至和父母间也缺乏情感的交流。导致他们自闭、狭隘、有孤独感。为此学校除了要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精神愉悦,启发他们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心态,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我不时地听到有的学生抱怨学校的生活无聊,甚至说在学校里就像是坐牢一样很烦。我开始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他们。每月一次“生活体验”,和学生一起包馄钝、包饺子,由于班中有外地的同学,就一起学做家乡菜;每月利用班会课介绍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组织学生自编自排班队活动。
爱是永恒的主题,法国心理学家鲍里斯.西吕尔尼克认为,爱能够帮助人们至于心理的创伤,能够帮助人们为自己的生活寻找到一种新的意义。老师的工作必须充满着爱,用爱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理去,引导每一位残疾学生健康向上,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许许多多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心理的健康影响着学生的一切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