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经营理念探讨

高职院校经营理念探讨

日期: 2009-10-26 0:48:02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刘唐兴 何建湖

摘要:要使高职院校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树立以质量为标准、以效率为尺度和以成本为控制线等三个方面的经营理念。
  关键词:高职院校;质量标准;效率;成本
  学校经营的主要涵义是保持学校持续稳定的发展。对各类学校的经营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国外较早的有代表性的经营理论是美国等国家提出的“有效学校”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80年代得到广泛应用。当时,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中存在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的问题,有关方面在总结了办学效益显著学校的经验之后,主张在现有教育体制内,在不增加人员和经费的条件下,通过端正教育指导思想,转变学校学习风气,改善教学组织管理,强化教学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改进学校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效学校”理论在经济上没有增加开支,而在效益上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学海网
国内对学校经营的研究,最早见于齐亮祖在1997年关于学校经营机制的研究(针对中小学),最有影响力的要数厉以宁教授提出的“教育产品经营说”,同时许多学者对中小学及普通本科院校的经营进行了很多有指导性的探讨,但对高职院校的经营研究报道较少。高职院校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关键要弄清其办学特征。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可以明确高职院校办学的主体特征,在职业技能上下工夫。理解了办学特征后,才能正确树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经营理念。通过对湖南省内外若干所高职院校办学情况的调查,发现少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遇到严峻挑战。同时,部分高职院校机构臃肿,运转成本高,在目前生源比较好的情况下,规模尚可稳定,但3~5年后,随着生源的逐渐减少,其生存将受到挑战。
  笔者认为,要使高职院校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树立以质量为标准、以效率为尺度和以成本为控制线等三方面的经营理念。
  
  以质量为标准的经营理念
  
  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校的质量标准是截然不同的。特别是高职院校,由于属于高等教育,因此,很容易把高职院校的质量标准混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质量标准。所谓质量标准,是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系统各要素、各环节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所要达到的质量指标。一般而言,普通本科院校的质量标准强调学生在掌握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质量指标偏重于学术性要求,是单一的学术取向(或知识取向),其培养目标是社会精英;而高职院校应当注重高等职业技术的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学习要服从和服务于对高等职业技术的掌握,其质量指标突出对职业技术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坚持在干中学,毕业后即能上岗操作。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还在对学生进行大量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灌输,忽视了职业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少数专业在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乐观时,更容易导致质量标准的模糊。
  在少部分高职院校有一种倾向,即忽视学校内部的质量标准建设,热衷于通过几个闪光点来创建名校。名校的创建,包含诸如名师、办学设施、成熟配套的教育教学运行体系、良好的教风、学风等多个方面,造就名校第一位的因素应当是高质量的毕业生。因此,高职院校的高层管理者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通过建立和健全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制度和措施把握好质量标准的实现。只有根据市场设置好专业,然后按专业的质量标准进行教学与考核,培养的毕业生才能受到社会的欢迎。
  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一方面,许多企业为壮大发展难以找到对口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仍在过多地强调发展后劲,学生在一年级时接触专业偏少,导致学生毕业时对应用技术掌握得不够,不符合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尽管就业形势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但如果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能够“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就我国良好的经济形势而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当是供不应求的。
  
  以效率为尺度的经营理念
  
  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学术理论上的探究不能简单地以时间论,而是以学术理论上的深、新等特点来判断;虽然普通高等教育要讲效率,但笔者认为在研究或教学研究型大学里,效率不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是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能型人才,即对比较复杂的机器或事物进行操作和处理,操作就要讲效率。对毕业生的素质而言,必须要有非常强的效率观念,这种观念应依靠高职院校的育人环境熏陶、铸就。良好的育人环境,主要依赖于学院的教职工。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衡量教职工工作的成绩,应当把办事效率作为第一尺度。
学海网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能型人才,简而言之,就是高级会做事的人,要求学生会做事,教师应当技高一筹,这与现代大型企业生产高新产品比较类似(当然,培养人才与生产产品也有许多截然不同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应当向现代大型企业看齐,例如,日本企业管理之严格是远远超乎人们想象的,真正是细致入微,连员工行走的路线、吃饭的时间、工作的动作,日本企业都进行了仔细研究,做出了严格规定。这种极端强调效率的做法,已经成为日本企业的标志,由此铸就了日本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利器。日本企业的这种做法不值得我们完全模仿,但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上应当有一套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特色做法,即以效率为尺度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制度和措施。
  
  以成本为控制线的经营理念
  
  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统计表明,高职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可见,发展高职教育需要较大的投入,但在现阶段国家还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发展高职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高层管理者必须具有注重成本的经营理念,正确处理好质量标准与成本之间的关系。高职教育的高成本问题已引起许多专家的激烈讨论,并向政府呼吁,要求政府对高职教育增加投入。我国政府在高职教育方面也在逐年增加教育投入,但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而言,政府的投入基本上是杯水车薪,只有少部分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能够得到国家的资助,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靠自养自保。在这种情况下,探讨高职院校的持续稳定发展,只能通过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讲究成本核算,以成本作为开办新专业的第一评价指标,方可在职业教育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树立成本经营理念,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适度的规模经营,二是创新专业教学计划,三是模拟现代企业实行项目制管理,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熊建民通过对包括248所高职院校在内的1093所高等学校的规模效益进行分析后认为:高职教育存在十分明显的规模经济现象,在规模达到3001人~5000人时,生均教育总支出最低;规模达到5001人~8000人时,生均教育经常性支出最低。高职院校因其地区、学科类别等不同而各有其规模特点,这个数字不是绝对的,但很有指导价值,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充分论证,确定其基本稳定的办学规模,不可因生源多而盲目扩大规模。另外,高职院校为达到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有限的办学资源也不容许追求过大的规模,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计划方面受学科的影响过多,理论课学时数偏高,超出了“理论够用”的限度,即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多于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理论性课程不专而杂,“万金油”课程开设太多,其结果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专业理论方面比不上本科生,在技能方面又不优于本科生,这就是少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异常低的原因。根据对部分高职院校三年制高职专科专业教学计划的了解,专业理论的教学时数达到1000~1300学时,可以减少四分之一左右,即减少200~400学时,其中一半调整为实践性教学,另外一半学时的知识可由学生自学,因为少部分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学校加强考核达到学习目标。同时,可以提高课时酬金单价,鼓励教师提高授课质量。另外,专业教学计划的体系要创新,真正按岗位群设置课程模块,而不是按学科性质设置课程。
  在学院运行体制上,应放弃按学科特点设置的系和教研室,改为按岗位群对相关和相近的专业进行组合,模拟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设置项目部,由学院对各项目部实行相对独立的成本核算,项目部的规模应大于教研室而小于系,具体负责招生、教育教学和就业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宁本涛.经济学视野中的学校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2-4.
  [2]刘太刚.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11.
  [3]任君庆,苏志刚.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观[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4(25):12-15.
  [4]万明坚.系统战必胜[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47-48.
  [5]刘仕辉.我国高等职教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1999,(2):9-11.
  [6]熊建民.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96-100.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