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办出特色、创建一流高职办学理念与模式

办出特色、创建一流高职办学理念与模式

日期: 2009-1-4 20:35:59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戴 勇

摘  要:基于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从高职院校的“特色”和“一流”办学目标的讨论入手,以高职院校经营管理者的视角,阐述了对这种办学理念的认识,并总结和归纳了一些与此相关的具有创意的办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特色;一流;理念;模式

 

任何一所学校都应有自己明确而相对稳定的办学目标。目标要素在办学过程中是一个决定性要素,因为它对其他要素均有制约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办学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地为自身的发展定位。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以专科为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培养技术型人才,也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各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要高职教育给予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支持的动向、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和自身的现实基础确定服务范围(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审视同类学校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经上级主管部门(或董事会)同意,明确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水平目标。

 

    一、办学目标的定位

    根据2003年至2004年对上海、江苏、浙江、福建、辽宁、山西、广东、新疆、陕西、重庆、内蒙1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所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基本上渡过了“适应生存”关,开始将办学目标定位于“办出特色”,少数具有鲜明办学理念和办学实力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创建一流”。

学海网

    1.办出特色首先要梳理办学理念。办出高职办学特色的核心是办学理念,通过优势专业来体现,依靠学校的教师与毕业生来支撑。任一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从外在特征来分析,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人才质量、教育科研水平、社会服务内容和服务能力等方面。从市场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谓的“人无我有”。其内涵是填补别人还没有发现的“空白点”或者别人还来不及填补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可以在人才市场上发现,也可以在培训市场上发现,当然在技术市场、社区服务市场甚至国际人才市场上都能找到一些“空白点”。二是所谓的“人有我优”,其内涵是办学的竞争力,提高办学竞争力的实质是对手间的较量;发现竞争者、发现对手的强项方面和弱项方面是能否提高竞争力的第一步。

    办学特色既有整体性,也有局部性,还有谋略性,是若干特点、优势、智慧融合、扩展、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常常表现在:办学理念,反映服务面向的专业群(或专业链)和特色专业,在校内外实践教学所需资源的争取和利用、师资队伍建设、产学合作、社区服务与学校形象展示、管理水平等等方面体现出的“与众不同”。但对某个学校而言,其办学特色很难面面俱到,只能突出表现在一个、多个或若干个方面。

    办学特色也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宏观办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各个高职院校间的竞争,过去的优势可能不复存在,为了保持这个优势和“与众不同”,必须不断地创建和展示办学特色。从宏观层面上看,这种创建活动推动了整个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人才市场的发展。可以讲,探索和创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规律。

    特色在于积累与沉淀,更在于创造。有人认为,高职院校在科研方面处于知识链的中端,不可能培养出“科学大师”;但在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却有创建特色和一流的足够空间。这就说明,高职院校在追求“办学特色”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高职院校的职能和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走适合自己发展的、有特色的培养人才的道路。

    2.创建一流实质上是夯实基础和增强创新能力的过程。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推动高职教育发展,带动高职教育水平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2001年6月,教育部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上提出建设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后,全国一些地区陆续开展了这项工作;一些学校在高职办学理论、一流高职院校的内涵和实现策略、操作程序等方面进行了前期启动。

    综观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史,目前尚未出现过一所被全世界公众认可的专科层次的品牌职业学校。究其原因,高职办学职能决定了它不会去承担像品牌大学所承担的那样,培养被大众公认的、知名度极高的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等人才培养的任务。但这并不能否定高职教育也可办出“一流”,各类、各层次高职院校都可在其所处领域内争创“一流”。为此,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应根据其服务领域进行定位,侧重于“地方一流”,争当地方高职教育中的“排头兵”。目前各地涌现出来的一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的实践成果,也证明了这些院校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区服务中所凸现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和巨大贡献。

创建一流首先在于夯实基础。近几年来,教育部的“质量工程”是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对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综合思考,目前正在推进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则是其强力措施。要增强办学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扩大社会美誉度,关键在于形成学校的创新能力。在同一办学环境情况下,某一学校能脱颖而出,办出一流水平,其办学理念的确立、办学资源的积聚、办学策略的运用、管理水平的提高等等,必有其独到之处,这是基于对办学要素内涵的认真研究、深刻理解和扎实实践的结果,是一些高职院校形成办学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

 

   

学海网
二、理念与实践的互动

    学校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与企业有类同之处,分析一些著名企业的发展之道,可以发现,这些企业无不以特色拓展市场,以品牌壮大企业。企业以主打产品为核心,采用“同心多角”发展战略,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当其成为“航空母舰”后,则采用一业为主、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同理,当学校进行规模拓展时,“以特色扩大规模、以规模丰富特色”则成为一种新的办学理念。专业作为高职教育面向社会的载体,是学校联系社会和学生的桥梁,如何通过专业建设创建学校品牌,这既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战术问题。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一些高职院校在政府的关心与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了许多办学新经验和办学模式。

    1.市场目标模式。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发展环境。一些学校抓住了这个历史性机遇,研究政策,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借鉴企业运作方式,在短短几年内,不断扩大学校规模,在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学校明确了抓住机遇、抢占市场的办学指导思想;通过设置热门专业、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沟通就业渠道等一些非常措施实现做大目标。在教育资源问题上,他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实现目标:借用其他学校或企事业单位闲置房屋进行规模扩张中的过渡,利用银行资金扩建校舍,聘用兄弟学校教师和社会上各类科技人员参与教学等。这种办学模式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最为多见。

    2.行业主导的品牌模式。从高职教育本质属性而言,行业办学应是其特色所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有相当部分是行业,在办学指导思想中将行业资源优势作为办好学校的价值取向而予以确立,并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品牌模式。如中国民航和中国远洋公司所属学校等,由于办学主体为行业,行业性和相对垄断性便形成了这类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小见大,以精见强,形成了规模特色和专业特色。由于有行业支持,学校拥有了独特的办学环境:首先反映在实验、实训设备的先进性、精密性、昂贵性等方面。这些学校拥有价值数亿元的仪器设备,这是其它学校所不能比拟的,从而形成学校间办学资源的巨大能级差别;其次是学校在享受行业政策环境和及时获取行业发展资讯方面也是得天独厚;开展全面的产学合作是行业办学的一个特征,始于招生,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终于就业,学校在行业中占据了比较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由于行业办学本身就是一种特许政策,这类学校所依附的行业在人世后必须在世界经济舞台中施展才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办学方向较易把握,办学中对外合作项目也较容易得到批准。

    3.市县明星模式。非省会城市的市、县举办高职教育是目前我国政府鼓励和地方政府积极探索的领域。市、县办高职院校的主要特征是专业品种多、办学重心低、服务要求和形式多样等,但办学经费相对紧张。如何在服务中求生存、在服务中求发展则成为“考问”学校经营管理者的头道试题。将地方经济建设中人才需求热点与学校服务的重点结合起来几乎是所有学校的实践。充分利用社会教育教学资源办学则是这类学校遵循的普遍规律。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在学校与企业间形成共识。位于“长三角”的江浙两省的许多市县职业技术学院与众多企业进行产学研紧密结合已成中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典范。依靠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强专业是这类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经营理念在学校中实现了全方位的落实。

    4.政绩融合模式。将学校的发展计划与当地的“本届政府任期目标”融合,这是政绩融合模式的特点所在。实践“抓住机遇”并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它应该是学校发展必须研究的课题。将政府的“GDP”目标与学校的新校区建设目标融合,将政府的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目标相融合是实现学校快速发展最佳结合点。这在广东的佛山和江苏的常州就有成功的范例。这种办学模式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当地政府以极低的“土地价格”供学校建设新校区,当地政府是事实上的投资主体之一。高职院校的办学者和学校管理者十分重视当地政府在办学条件要素方面的独特作用,将办学目标嵌入政府任期目标之中,这实际上是运用政府资源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高职院校采用“有为就有位”的办学策略,为地方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完善了城市布局结构和功能,解决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协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丰富地方文化生活,提升当地人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等。这些成绩得到人民和政府的重视与“回报”。

创建一流高职院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同类学校中比高低,在市场中争份额。努力使自己的学校比别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一些、走得快一些、实力强一些,取得优势。但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优势、永远的优势,我们应更多地将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和手段,而不是目的;就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当前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实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计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04—07—18.

[2]李志宏.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会议发言.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4—07—12.

[3]李津石.海峡两岸职(技)交流会议发言.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3.12.22.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