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走向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走向

日期: 2009-1-4 19:44:06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马树超

  高等教育体系结构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1999年,我国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根据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积极调整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战略性举措。它对大规模造就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今后5—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特征,确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将直接影响对这一战略性决策实施的成效。

学海网

    一、发展高职教育的宏观背景
    1.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技术应用性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各国技术人才普遍短缺,导致人才争夺全球化。据资料显示,美国去年技术人才缺口达80万人,日本10年内短缺160万至445万,欧洲两年内仅网络人才就短缺60万。美国宣布2001年至2003年每年引进科技人才的名额从11.5万人增加到20万人。德国出台新政策招聘2万名外国信息技术人才,同意从非欧盟国家引进并发放“绿卡”。发展中国家技术人才面临被争夺的压力;应用型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将日益严重。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使传统生产技术体系进入理论技术体系的新阶段。突出表现为从科学技术到产品生产的周期缩短,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快。目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将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其关键除了要有研究和开发人才外,更要拥有一大批掌握多种技术原理和熟悉生产实践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已经为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所证明。例如,韩国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初级学院,现在在校生数已超过全部高校生的28%;我国台湾省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超过全部高校生数的50%。现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科技产业带动了经济发展,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国际贸易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5年翻了一番;1999年,全球电子商务收入为1000亿美元,估计2002年将达到5500亿美元;美国纳米材料的市场额将由1996年的4230万美元增加2001年的1546亿美元。产业结构提升要求劳动力提高综合性技能,增强跨行就业的适应性,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即,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加快调整人才类型结构,构建高等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我国“十五”计划强调调整产业结构以增强竞争力,调整地区经济结构以协调地区发展;调整城乡结构以提高城镇化水平;提出要在继续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同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人才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四个新战略,这些都对人才的类型结构和分布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采,我国高等教育处“精英教育”阶段,在“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双重制约下,劳动人事制度重学历轻技能,影响了人力资本的投资类型和合理使用。学术型和工程型专业人才分布出现“三多三少”的局面,即东部沿海地区多、中西部地区少;大中城市多、乡镇农村少;机关事业单位多、企业生产现场少,实用性技术人才十分短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既能留得住、又能出得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逐渐改变人才类型结构和分布格局,全方位支持四个新战略的实施,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
    3.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变化
  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由“适度发展”转向“积极发展”,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1985年至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由62万人增加到108万人,13年累计增长75%,年平均增长4.4%。2000年,同口径招生人数达到221万,仅两年就增加了105%。今后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由11.5%提高到15%,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过渡。为此,高等教育必须在结构和制度上创新,变革那些适应“精英”阶段而不适应“大众化”‘阶段的做法,包括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完善人才类型,及与其相适应的办学体制、管理机制、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过去两年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了多渠道、多模式的发展态势,积极开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结构,招生规模快速扩大。以上海为例,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数由1998年的10余所增加到43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17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17所,高等专科学校5所,职业技术学院4所;专业点数由46个增加到241个,招生人数由2000人扩大到2万余人,增长幅度高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
    但是,据我们对上海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的基础比较脆弱,高职院校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难以跟上规模发展的需要。对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的要求;各项指标全部达标的院校数还不足5%,师资配置、校园占地面积、教学、实验和行政用房建筑面积等指标的达标率不到50%。②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难以跟上办学实践的需要。由于高职教育规模发展过快,使部分院校对什么是高职教育、为什么要发展高职教育、如何办好高职教育等基本问题认识模糊,导致实践中出现了办学目标不明、办学特色不清、办学设施不足等诸多问题。③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难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供求矛盾的积累,高等院校长期以平装本来具有“卖方市场”的特征,高职院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学院以其“普通高等教育属性“吸引了部分考生,但部分成人高校招生却遇到了困难。去年某职工大学工科类高职班计划招生120人,但全市以其为第一、二志愿的考生数为零,以之为第三、四志愿者仅2人,加上愿意调剂专业的也还不满10人。经过两次降分,最后只招了18人。可见,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和质量,就没有生源。
    因此,当前高职教育的规模发展主要受益于国家调整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政策,也在于普通高校资源供给的有限性。。随着大批量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就业,社会和用人单位将对其质量效益作出评价,重新审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达到率和投资回报率,这必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产生重大影响。面对这一现实我国高职教育必须从现在起高度重视内涵发展,在继续注重规模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教育特色,改善办学条件,优化专业结构与教学内容,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
    三、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问题
    高职教育是高等技术教育,而不是高等学术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尚属“精英教育”的阶段,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工程设计型人才,实用型技术人才主要由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如原来的中专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技术员”,技工学校则培养技术工人。这种培养目标上的分工,在工业生产以机械技术和电机技术为主体的发展阶段是高效合理的,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生产进入以计算机、数控和液压技术为主体的发展阶段,进而迈入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发展阶段,这种培养目标的分工已明显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提高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层次成为必然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就应运而生了。 
  
学海网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同属高等学历教育。随着企业的生产技术体系进入理论技术体系,其关键岗位的技术人才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除了要有现场动手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外语水平。上海部分大型企业出资选送有两年工作经历的中专毕业生接受高等技术学院的学历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其关键工种和综合维修方面的人才。高职教育能不能培养出这种类型的人才,关键在于能不能构建起反映这一本质特征的课程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实践教学要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理论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该达到应有的水平。要通过设置“技术学科”体系,即指向具体职业或职业群的技术原理的学科,提高理论教学的效率;同时通过能力本位教育培养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和关键能力。
    四、拓展高职教育的功能问题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高职教育必须将传统的囿于校园的封闭式教育改造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个体生涯全程的开放式教育,加快发挥其终身教育的功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广泛而有效的学习机会。高职教育除了具备技术定向(职前准备教育)的功能外,还具有较强的技术提升(职后继续教育)功能,与成人教育相融合,处于现代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位置。为此,高职教育要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引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长短学制结合,加速教学改革。我国加入wTO后,应用型人才的交叉复合性将日益受到重视,例如企业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外语水平,再懂一些法律知识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这类人才的造就,不仅需要以学历教育为基础,更需要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并不断在培训中提高。高职院校应充分开发教育资源提高使用效率,提高资源成本的边际效益,构建活动模块与弹性学制,参与复合技术各个环节的培训。
    高职院校要抓住技术人才国际化的机遇,积极开拓专业性、产业化的培训市场。我国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将以职业培训机构作为进入我国教育市场的切入点,在专业技术培训市场中争夺份额。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技术人才的基地,应积极参与培训市场的竞争。一方面,要利用我国技术人才的价格比较优势,注重培养能够进入国际劳务市场并创造经济效益的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拓展国内的对外教育与培训市场,抓住入世后大量涌进海外劳动力的时机,设计开发高级技术培训课程,吸引其参与各类文化与技术培训。
    五、高职教育的层次走向问题
    培养技术精英人才,是我国进入wTO后提升竞争实力的需要。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的角度看,我们决不能忽视技术本科人才的市场需求,不能放弃这一类人才的培养;从企业核心技术岗位向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的角度看,专科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难以适应这种需要;从高等技术教育体系自身发展的需要角度分析,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必然要逐步完善自己的层次结构,培养技术精英。这在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已经被历史与经验所证明。例如,新加坡2000年底宣布要举办一所新的本科大学,专门招收四所理工学院(高职教育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技术人才,为其不断提升的产业经济服务。我国台湾在50年代至70年代主要发展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70年代至90年代发展专科层次的技术教育,90年代开始发展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逐层升级上移,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技术专科、技术本科以及技术硕士和博士的职业教育系统,和较为完善的高等技术教育体系。
    目前,各地教育机构已经在探索完善体系之策。如北京联合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试办4年制技术教育,清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则进行以攻读“第二学位”为主的新模式试点,培养目标是造就高素质的现代职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技术本科的专业设置将对应于当前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贡献率较高的产业,如软件业、信息服务和技术管理等,并进行适时调整。这些办学实践表明,我国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正在向纵深发展。
我国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2002年将面临高职生毕业求职的高潮。按照我们对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分析,并综合就业市场的可接受度,这一高职生毕业高潮可能会带来一些具体问题。建议发达地区尤其是普通本科高校二级学院比较集中的城市,探索推广二年制技术本科专业试点,以招收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为主,进一步提高其技术能力与综合文化素质。为了协调地区间的人才分布结构,招生范围可以不受地域限制,既可以招收本地的高职毕业生,也可以招收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高职毕业生。这样既可以缓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矛盾。还可以为开发西部战略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到2005年左右,普通本科高校应不再举办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而是通过二年制技术本科试点后举办四年制技术本科,直接招收高中阶段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完善培育技术精英的体系。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