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日期: 2009-1-4 0:22:25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卢红学

 [摘要]随着政策环境的改善,高职院校迎来了绝好的发展机会。高职院校不能只是盲目升格成本科,而是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客观环境,做到正确定位,且安于本位,在发展中培植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引进经营理念。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可持续发展  战略思考
   

    近年来,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也迎来了绝好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办学资源供给不足,缺少成熟经验等因素,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有不少困惑与障碍。其中,既有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又有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准的问题。

学海网
因而,高职院校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很好地适应客观的社会环境,同时对自己的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弄清自己的资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自己竞争对手的情况,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于自身的发展有长远的谋划。
    一、正确定位,安于本位
    高等学校的定位,是指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要以及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分析和比较,在清楚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并确定服务方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现偏差。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办学理念和教育制度,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师资配备、学生指导与管理等诸多方面都还处在摸索和建制过程中,他们打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旗号,实际上是按照原来高等专科教育的那一套在办学,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型”,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差。有些省市鼓励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其比例高达30%左右;有的省市采取“2+2”模式,即高职高专二年级的学生,可免试直接升人本科学习;有些高职院校不安心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更有甚者,为了与本科教育争地位,出现了与本科院校教育相互攀比的现象。
    潘懋元先生说,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这两个发展方向,对高等教育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两者各具功能,不可替代。因此,不能说高职院校就是末流大学,它是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并行的一种重要类型,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它们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承担着特殊重要的使命。因此,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与其办学定位密切相关,总体上看,其办学定位必须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必须与本校的办学基础相适应。高职院校的办学要做到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市场、贴近人民,安于本位——培养灰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库和培训站,这也是它们的优势。准确定位是学校制定发展战略、配置教育资源、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高职院校的特点是“地域性”,因此必须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方针,这既是地方院校办学定位的根本,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培植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要打造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要在发展过程中排除诸多因素的困扰,在调整建设过程中,切勿忽略形成自身的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在“内涵”方面多创造自身的“特点”,在质量、特色上下工夫,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院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高校管理者,尤其是领导人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是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理由很简单,没有一个好领导人,没有一个起核心、骨干作用的好带头人,就不可能形成凝聚力,就不可能把学校管理好,就不可能把高等教育事业办好。
    2.师资结构及其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师资队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3.全新的教育理念。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反映了该校对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关系的认识程度,具有引领学校办学方向的功能,学校的教育理念反映全校师生员工,尤其是校长对理想办学状态的追求。因此,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否科学正确,对学校的办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完善的管理体制。高等教育要达到其核心竞争力的特色目标,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体制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要完善新的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其体系结构和布局调整,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落实中央部门、地方政府、高等学校应当履行的职责,扩大和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渠道,加大地方政府统筹的力度,加强高校领导班子、管理队伍的建设,以充分发挥管理体制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所应起的作用。同时,还要有完备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的动力是来自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是否规范合理。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缺乏自主权,效益低下,队伍臃肿。这样的管理体制是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的。因此,内部管理体制亟待改革,至少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改革校内管理机构设置;二是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推行聘任制和聘用制;三是要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四是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真正使高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学海网
5.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问题。一所高校要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也是一所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高等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推进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逐步建立起注重加强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还要做到坚持“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相统一,在追求外延发展的同时,注意确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内涵发展。
    三、把握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
    所谓特色是指在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是强校之魂,是质量之核心、实力之象征。坚持特色,并善于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与本校特色相融合,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学校才能有所作为。
    1.积极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推动学校发展。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是高校生存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区域内的功能与作用,主动介入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心,成为政府决策、行业发展的咨询中心。
    2.主动适应地方支柱产业结构,推动学科建设。高校定位合理,能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科的整体优化,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进而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高职院校,专业学科发展的重点不应该是基础专业,而应是支撑地方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专业。
    特色之“特”,大到学校特色,小到学校内的文化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等等,并不专指哪一个层面。因此,高职院校要形成特色,除办学思想外,也应当有较好的外部环境。要注重挖掘地方文化积淀,利用地方的人文精神感染熏陶学生,形成高职院校独有的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多科性、综合性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从而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办学特色的涉及面很广,包括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学科强项等多方面,但关键是在于创新。高职院校对于特色的培育要持之以恒,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强化、不断创新。
    四、在管理上引进经营理念,着力提升管理效能
    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日益加强,高校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办学经营的实体,在改善学校系统和学校管理方面,高校“需要经营”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当然,高职院校的“经营”概念,和企业的“经营”不一样,不是指创收、抓金钱效益,而是指高校在管理上必须精心地运作和管理。
    1.高职院校要树立成本意识。前面我们提出,资源的利用是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高职院校正处在大发展的时期,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某些高职院校过多注重外延发展,一味追求占地多少、扩大建筑面积、硬件建设、资金投入等。而在扩大办学规模时,却往往忽视了成本意识,有时甚至是不计成本、不惜成本,使得高职院校在办学竞争中显得更加被动。从成本上来分析,高校的办学成本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管理成本,二是运营成本。前者是刚性的,后者是软性的。目前,在高职院校办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成本过高。地方给予的财政支撑有限,刚性成本过高,必然就会挤占软性的运营成本。从高职院校的实际运营来看,控制和降低办学成本的核心在于如何使校内的资源运用得更为有效。资源运用在于有效地配置,其决策依据就要建立在成本意识上。
    在具体管理中,要勤俭建校、量人为出,不能贪大求全,走稳健、和谐地发展之路。
    2.高职院校要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把管理重心下移。随着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一些学校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各校纷纷把系合并组建成为分院。但是相当多的分院仅仅只是改了名称,而管理功能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放大了的系。学校对院系的管理,更多的是行政管理。学院和分院之间的关系,责任、权利和义务不够清晰。一方面,学院领导管得太具体,分院的积极性和能量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分院过多依赖学院,发展的动力不足。于是,学院发展的压力主要落到了学校领导的身上。学校规模越大,领导负荷就越重。因此,应该改变领导方式,让分院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要调动高校内分院的办学积极性取决于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分院的职、责、权、利,允许分院提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科重点,在学院总的方针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允许分院根据教师不同的贡献确定不同的待遇。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3,(27).
    [2]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舢头大学出版社,2003.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