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电视选秀节目受关注的原因

电视选秀节目受关注的原因

日期: 2009-1-3 12:27:12 浏览: 43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邢磊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发进行研究。通过对电视选秀节目的制作特点、节目定位、社会现状和受众心理的分析,结果表明,电视选秀节目受关注的原因在于人们本质的传播欲望和交往需求以及人的本性所追寻的“为乐原则”。
关键词:电视选秀节目;制作特点;传播欲望;交往需求

Thesis topic
Name:Xing Lei;Instructor:Xu Zhiping
Abstract: The literature of the study. Through the draft television programme production features, targeted programmes, social status and audienc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elevision programmes draft concern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people’s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needs and desires of human nature by the pursuit of the " Le principle. "

Key words: TV picks programmes;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dissemination of desire; exchanges demand

1前言
2005年的夏天,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取得了空前而巨大的成功,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凡的影响,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载入了中国电视节目发展史册。2005年《超级女声》的冠军李宇春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红,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明星,凭借《超级女声》节目积攒的人气受到巨大的关注,成为娱乐圈时尚圈最火爆的人物,登上《三联生活周刊》、《英国时尚杂志Glamour》、《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凤凰周刊》、《环球》等封面,更是登上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震动整个亚洲。在“2007我的全国巡演”之后,李宇春以中国流行文化代表的身份再登《时代》周刊(美国版)。各方面的成功促使了各电视台的效仿,促使了电视选秀节目在中国的蓬勃发展,继而《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绝对唱响》等选秀节目也在黄金时间段控制着大量观众的眼睛,使电视选秀节目空前繁荣,连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电视版的演员选择工作也采取了电视选秀的方式。在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对重庆卫视推出的电视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叫停行动给选秀节目敲响了警钟。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在当前形势下,电视选秀节目能受到如此高的关注,原因究竟何在,还有就是电视选秀节目是糟粕还是精华,是应不遗余力的摈弃还是努力让节目更好来适应社会发展和大众的精神需求,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前景如何,这些都是要探讨的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合有关书籍、报刊、网络信息等资源,以此为理论依据来研究电视选秀节目受关注的原因。
2.1研究对象
当前很受关注的电视选秀类节目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有关著作各类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以及相关网站的内容做依据来支持所阐述的观点,对所研究的内容做更为充分的补充。
2.2.2内容分析法
对所阐述的内容做详尽的分析,以使研究更为彻底详细和直观。
2.2.3综合分析法
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来分析所研究的内容,使研究的内容有确凿的理论基础,也使研究更为深入和透彻。
3结果与分析
3.1选秀节目在中国产生
就国内的电视选秀节目而言,虽然在运作的流程、节目的制作和包装以及整体的风格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些差异,但究其发展的源头,它们身上多少都保留着美国的歌唱类选秀节目《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的影子。随着《美国偶像》在世界知名度的日益提升,这种平民娱乐化的电视选秀节目在短时间内就风靡了美洲、欧洲、大洋洲甚至非洲,不同版本的选秀节目在世界各地纷纷上演。终于,选秀节目也在中国拉开了大幕,并成为近年来最为被关注的电视节目形态。总而言之,选秀节目也是舶来品,通过“拿来主义”哲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3.2选秀节目受关注的原因
电视选秀节目之所以受到极大的关注原因是多方面,从节目的制作方参与者和观众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都有其原因。
3.2.1电视选秀节目的参赛者
3.2.1.1自我实现的需要
节目要得到发展,就应该得到广泛的响应,要争取到各方的参与,在电视选秀节目中扮演这一角色的就是成批怀抱梦想的参赛者,他们从全国的四面八方涌到一个个海选赛场进行一轮轮比赛,有被淘汰的有成功晋级的,有半路上折戟沉沙的,有过五关斩六将走到重点最终被数以万计的观众认可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星。在这些匆忙来去的身影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热爱音乐的灵魂,无论水平高低,参与者都想通过自己热爱的东西使自己的所有得到表达,“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成为的一切” [1]这是每个人心目当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舞台上,光鲜亮丽的明星评委们更多的只是选手们的陪衬,这个舞台上收到关注的反而是这些本就籍籍无名的参赛者,这能带给参赛者很强的满足感,掌握整个舞台实现自己心目中对理想的追求。同时舞台上的主持人们也让渡出了自己的部分话语权,让参赛者能更好更自由的表达自己,使观众们看到了参赛者更多的方面,并为参赛者争取到了更多的关注,这就更能让参赛者体验到一种自我实现。
3.2.1.2明星梦想
绚丽的灯光下,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台上手持话筒的明星,舞台上的“一呼”能轻易的引起舞台下疯狂的“百应”甚至“千应”“万应”,舞台下呼啸成群的歌迷的追捧,各路记者的采访,成群的摄影机就只为捕捉到明星们的“回眸一笑”,这是当下我们所能看到的明星们的光鲜亮丽的生活,因此这也成为太多青年的渴望,渴望成为明星,渴望在聚光灯下一呼百应,渴望被歌迷团团围住所要签名,渴望被记者围追堵截,渴望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星光环。而正好,参加选秀就是一个快速成名的平台,不用经历艺术类院校的寒窗苦读,不用过艰辛的类似与“北漂一族”的生活,可以凭借自己的歌喉凭借自己的长相甚至可以凭借那无法寄托全部希望但确实存在的一些运气的因素通过这样的电视选秀节目快速走红成为明星,在这样的前提下,大批并非怀抱理想而是怀抱明星梦想的人也涌入了选秀大军当中,为电视选秀节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
3.2.1.3节目参与者的心理满足:
传播本能与对传播权力的渴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传播本能以及对传播权力的渴望是参与者“参与动因”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传递本身就是生物体的本能,它是生物体得以保持自身与外界信息畅通,获得安全感的一种生物本能。此外,传播还是一种权力,话语权是当下被认为的一种重要权力,而此前,传播的权力都集中在精英手中,平民大众从来都鲜有掌握大众传播的权力。但这并不妨碍,或者说反而助长了平民对于传播权力的渴望与向往,他们希望有更多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来展示自己的生活。获得传播权力——无论是用DV记录身边的生活,然后在大众媒体上播放,还是参与选秀节目,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让他人知晓——这些都是参与者“渴望权力”与“渴望自我支配”的内心动因的外在体现。电视选秀节目日渐盛行,在某种程度也反应出人们获得传播权力、渴望在大众传媒上展示自己的内心驱动。
交往 / 亲和动机引发参与行动: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交往与亲和动机在很多时候都可以解释人们的行为。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交往方式与先前农业时代的“面对面”很大不同。大众传播时代,媒介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媒介情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媒介情境代替了现实情境,人们在这种情境下发生着社会互动。电视选秀节目营造了一个基于媒介的平民社交圈,这一平民社交圈有共同的关注、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喜好,参与其中就意味着共同的分享与彼此的依靠,意味着“一种联系的产生”,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平民与“传播这种权力”的联系,而且也是平民与平民之间的联系。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会形成一个个“玉米(李宇春的歌谜)、盒饭(何洁的支持者)、凉粉(张靓影的粉丝)的自我组织。
心理学家坎托在其著名的“情境中的人格动力学”中提出:人们做什么或试图作什么,和谁一起做,能够重新定义他们是谁或他们将成为谁。从这个意义上反观平民化传播中参与者的“参与动因”,我们会发现,“与谁在一起,和谁一起做”似乎本身就构成了他们参与行动的支点。以“大型无门槛音乐选秀”的《超级女声》为例,一个个心怀梦想的年轻女孩们不但要面对一张嘴就被评委无情叫停,还要经常遭受评委类人格侮辱的苛刻评语,诸如“你以前是干什么的,什么?是美容美发的?那好,你继续去做美容美发吧。” “花钱学声乐在你有些浪费。”“谁叫你这么穿的,你这么穿:俗气!”“.你唱歌的时候像在睡觉,总眯着眼睛干吗?”,她们依旧前仆后继地参与到这个节目中来,参与的热情并没有被评委的冷眼冷语冰冻。这些节目参与者的内心动因是什么?也许“参与到一群人中去”本身就是他们参与节目的合理解释与内在动因。当看到这些互为竞争关系的参与者们在节目的进程中逐渐建立友谊,每每有人被判出局时,参与者们总会抱头痛哭——参与者们似乎的确在整个节目的参与过程中建立起一种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建立正好满足了人们渴望“交往与“亲和 ”的内心愿望。
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激发传播行动:传统心理学的动机理论认为,自尊,包括自我发展与自我保护往往构成人们行为的重要动机。电视选秀节目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普通民众“自我意识”的强化,这种“自我意识”不但要求“自我表达“,还要求“公众表达”。民众“自我发展”的内心需求借助媒介传播成为大众的盛宴,而每个平民都似乎成为这场媒体盛宴的主角。媒介通过让渡自己手中的部分权力,通过出让自己的部分话语空间,使平民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能够通过参与这些传播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
电视选秀节目吸引观众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在于它制造了一个美丽幻像:在这样一个自我展示、自我实现的平台上,英雄不问出处,美女不问岁数,只要参与到节目中来,每个人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自我实现——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位居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从这个意义上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参与到平民化传播中来,因为现实情境中的“自我实现”显得困难重重、难以企及、无法实现,在现实通道被堵塞之后,媒介营造的这种“自我实现”虚拟情境便显得如此另人心动,值得追求。
“明星梦”被很多普通民众认为是一种自我实现。《超级女声》之类的造星节目正是抓住了无数年轻人梦想成为明星这一动机,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歌唱和表演才华的机会。“从节目本身来看,不仅比赛的激烈竞争吸引了观众,更重要的是,一个普通观众从默默练习走上舞台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 节目制作人这样解读这个节目受欢迎的原因。“普通观众从默默练习到走上舞台”这的确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它的意义来自于普通观众给它赋予的“自我实现”的意义符号。
电视选秀节目酝酿了一个“自我实现”的空间,鼓动参与者为了“实现理想、实现自我”而快快行动,加入到传播中来。
高心理预期与高价值回报增加了参与的热情:著名心理学家罗特的“预期——价值模型”理论认为:人们特定行为取决于“获得结果的可能性与结果本身的价值”。意即人们对于事情“可能性”与其“价值”的判断决定了人们随后的行为。可能性越大,价值越高,人们越倾向于行动。劳克•莱斯曼的研究也发现:人们会更多地去从事那种目标价值高、实现可能性大的行为,而不去作那种目标价值低、实现可能性小的行为。(Locke Latham,1990; Pervin, 1983) 电视选秀节目是一种参与可能性大,且目标价值高的节目类型。它的准入门槛低:想说就开口,想唱就报名,不分年龄,不论美丑,不设等级——这些客观上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我传播,我作主。普通民众在潜意识中会认为通过参与节目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加之,这些目标的价值又非常大,对于民众而言深具吸引力:通过参加电视选秀节目,可能会一夜成名。“低准入、高回报”的节目设计,符合人们决策与行动时的“预期——价值”模型,这使得电视选秀节目因此而受到人们的热情追捧。即使这种判断更多的是媒介营造的,是大众幻境下的产物,与实际并不吻合。
3.2.2电视选秀节目的观众
3.2.2.1观众自身的认同感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理想自我,超女迷们有的在选手身上看到了自己很想拥有的特质,有的甚至不自觉地把“理想自我”的形象套在某个他(她)认为相似的选手身上,这是一种特殊的认同。现代人更加趋向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喜欢不定式的东西,这种平民化的选秀很对胃口。有些观众可能自信心不强,但是当他们在电视上看到自认为更不如自己的选手也勇敢地站在舞台上时,他们不但会更加自信,而且还会有一种成功的感觉。大多数人的生活很平淡,更有不少人压力重重,而看电视时就不用再去非常理性地思考问题,非常放松。超级女声啊,梦想中国啊等比赛的海选中参赛者原生态的表演,不仅将人们从现实生活的压力中解脱出来,而且留给观众一个想象的空间。在这样一种趋势下,选秀节目的内容更应当在娱乐、轻松上下功夫。因为,“电视这一现代传播媒介与生俱来的具有对娱乐的柔和力”,“电视一出生就是为了娱乐的”。[2]观看选秀节目的受众从主导动机上来看,属于主情受众,即是以满足情感上的需要为主导动机的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视听主要是为了调节生活、消遣娱乐,他们对软新闻的关注往往要超过对硬新闻的关注。[3]他们追求的更多的是视听的即时报偿,虽然在电视选秀节目中也可能包含有严肃的社会问题,但他们并不去理性的思考,而只是从节目中富有的刺激性、戏剧性、奇异性以及人情味的故事和情节中去获取瞬间的情感宣泄,从而获得即时的愉悦。在观看节目的时候,受众也总是抱着一种观望内省的心态。受众通过传媒满足社会化需求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通过大众传媒获得消息、知识、技能及娱乐;二是获得判断的标准;三是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4]会在心里暗暗地和参赛者比较,想象自己如果站在舞台上会是什么情景,这些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你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可能去做的事情,都能在想象中体验,这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5]。
3.2.2.2电视观众的心理满足:
理解了电视选秀节目参与者的“参与动因”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受众的收视动因又是如何的呢?为何像《超级女声》这样的节目中时常出现的五音不全的“丑女大联欢”,依旧能够吸引眼球,观众看得指指点点却不肯换台?
我们印象中的受众是“严格的”“苛刻的”“难以取悦的”,因此我们提倡传播要具专业主义精神——传播内容要能塑造人、传播形式要具专业水准——因为受众是“唯美的”。然而电视选秀节目却反映着另一番图景:表现“丑”、表现“破坏”。 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为例,这个节目创作的初衷据说是要“快乐中国”的,意即让中国的每一位观众在观看《超级女声》时都会感到快乐,节目的看点之一就是:看“超级女声”就是为了“看别人出洋相”,“看别人被残酷地刷下去”。为此节目不但确立了“无门槛”的准入机制,一些赛区的组委会甚至还明文规定,演员不能化浓妆,最好不要化妆。这些节目制定的限制措施,目的就是给受众带来更多的快乐,有观众说:这群看上去有点傻、歌唱得也不怎么样的选手让我们信心大增!为什么“扯掉包装” ——成为《超级女声》吸引受众的一个看家法宝呢?
按照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人所有本能的目标都是降低自身的紧张感,人的本性遵循“唯乐原则”的,意即渴望“享受与放松”是人们行为的内在驱力。人们都具有“生本能”与“死本能”(攻击本能)。人们在这两种本能的驱使下,去释放紧张、寻找快乐。人们可以从追求快乐本身获得愉快,比如说“审美体验”带来的愉悦感;与此同时,也可以从攻击驱力上获得愉快——包括看恐怖影片、参与竞争性体育运动、作讥讽性对骂等不同活动都能使人们感到愉快与紧张的消除。 《超级女声》号称要“快乐中国”——我们看到了电视观众在屏幕前指指点点的兴奋表现;我们看到了网络上喷薄而出的谩骂口水,从而可以想像得到人们在谩骂之后心理上的痛快;我们也可以想像得到,现场观众在投票决定选手去留时的快感…这些都是当人们面临压力时,通过启动自身的防御机制——包括否认机制与投射机制来消除眼前的紧张状态的一种做法[6]斯在“讲故事的研究”中发现:人们是怎样借助编造自己最崇高的、最英勇的、最典型的故事来赖以生存的,而与此同时,人们也倾向于相信他人“丑的”“懦弱”与“被摧毁”的故事,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另一个支点。受众收视的一个深刻的也是基本的内心动因是:希望看别人受苦——从中不但能实现自己的攻击驱力,释放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同时还能从别人的灾难中感受到自己的强大,从而降低自己的焦虑与担忧。
“建设性”的快乐与“毁灭性”的快乐都是人们内心唯乐的需求。电视选秀节目正是在这二者之间找寻平衡,抑惑将其中任一发挥到极致——娱乐的本质也在这一过程中被重新定义。
3.2.3社会原因
对于现在选秀节目的泛滥以及选秀向日常生活的渗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向《国际先驱导报》分析:“这是一种社会欲望的普遍表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法律,不违背道德的底线,我们就应该鼓励这种尝试[7]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时候,会队精神层面的需求更为的迫切,同时,经济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就有充分释放压力享受轻松的欲望,在这种追逐当中人们会自然而然的把注意力转向点是选秀节目这样平民而轻松的节目当中,以缓解压力。当开始关注这个节目的同时也是借选手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变相表达自己的过程,实质上,这就代表着一种社会欲望的普遍表达,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面对着种种压力和希冀的时候,总会试图将这种压力发泄将一种希望愿望表达,选秀节目的出现似乎为他们开拓了一条通道,可以全身的投入到比赛以证明自己也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看比赛,将自己的希冀与期待寄托到某一位自己中意支持的选手身上,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与这位如同自己化身的选手共喜共悲共进退。
心理学中有一个解释这种现象的术语:一只脚踏进门[8] (源自英文onefootinthedoor),也就是说,“一只脚踏进门”以后,人们势必会做一些“投资”,物质上的、情感上的、精神上的或时间上的,只要做了“投资”,我们就一定会深陷下去,直到看到最后的结果,所以,这些活动能让孩子甚至大人痴迷,就是这个道理了。
3.2.4媒体自身原因
媒体要发展就要满足大众的需求,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下,媒体自然而然的就会将节目的制作方向改变以满足大量的观众。作为电视选秀节目的运作载体——电视媒体,正是这样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促使媒体迎合大众心理制作出这样的节目,赢得了收视率,赢得了观众,赢得了经济效益,同样丰富了大众的精神生活,让大众在这样的节目中寻找到了满足感和认同感。
3.2.4.1定位准确制作精良
电视选秀节目以“平民化”来定位节目的制作和发展,迎合了大众的心理,“注意力为王” [9],注意力的重要性不容怀疑。谁抓住了消费者的注意力,谁就掌控了财富[10]。提高了大众参与的积极性,节目参与者的报名条件通常都很低,通常只是对参赛者的年龄和是否签约影视公司作为限制。特别是《超级女声》更打出“想唱就唱”的口号,只要是喜欢唱歌的女生,就可以不分唱法、不计年龄、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均可免费报名参赛,这样,节目抓住了所有人心里随口唱歌的原始心态,也抓住了所有人最原始的音乐性。节目的互动性以网络、电信联动,推出网上投票、短信投票的方式与观众互动,继续粘住大众的眼球。立足于全民参与的嘉年华狂欢,巴赫金认为,嘉年华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把表演者和观众区分开来,严格的说,嘉年华既不是被注视或被观看的,也不是被演出或被表演的,因为它的参与者是活生生地活动于其中,而且,只要嘉年华继续在运作,他们就自然地根据嘉年华的规律而活动于其中。而嘉年华中唯一起作用的规律就是,热门高度自由而亲密无间。[11]而且,节目时尚的舞台和包装效果也引起时下年轻人热烈的追捧。
3.2.4.2成功的节目推广
好的节目推广,能使节目得到更多更好的关注,电视选秀节目最为“嘉年华”式的全民狂欢节目,在节目推广方面做足了功夫。
3.2.4.2.1广告赞助
广告有利于告知品牌消息、可以增加附加值、具有信息传播的人居成本较低和便于营销控制等特点,广告在整合营销传播中还具有自我选择的优势[12]“蒙牛”一直以来都以独特、大胆的策划成为媒体倍受关注的企业。2005年蒙牛计划向市场投放20亿袋印有“2005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的产品[13],这能够直接影响多少人啊!2004年“超级女声”季军张含韵担当形象代言人,并投入千万元的电视、平面、网络、户外等形式的广告;蒙牛与“超级女声”活动达成战略联盟,同样投入巨资全面支持“超级女声”在各地的活动;同时还把销售系统和媒介系统进行了一次完美的整合。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超级女声”2005年的轰动,一方面来自它在运作方面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蒙牛是用一场“豪赌”支持着自己与“超级女声”的发展。
3.2.4.2.2品牌化
名牌作为吃名山表,著名品牌,能够产生普通品牌所没有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带来高额的经济效益,先河的声誉以及社会地位,并表明品牌拥有者的巨大成功,名牌效应有1.扩散效应2.持续效应3.放大效应4.刺激效应,在这些效应的刺激下品牌得到大众的认可[14]。生产一个产品容易,但打造一个品牌就绝非易事了。湖南卫视 “超级女声”的项目运作中就启用了一种全新的品牌运作模式。湖南卫视的决策者当初就决定,对节目、品牌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把存量资源变成增量资源。最终以湖南娱乐频道的名义与北京天中文化共同投资,在上海注册成立了一个控股子公司——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通过影视节目制作和经营湖南娱乐频道的娱乐赛事(如“星姐选举”、“超级男声”、“超级女声”)及其艺员经纪和培训等业务,实现湖南娱乐频道边际资源的再开发。天娱公司的成立于是成为了频道市场化运作的一种尝试,经营的已不是简单的一个广告时段,而是“超级女声”这个品牌。天娱公司成为了“超级女声”的品牌持有者,而湖南卫视只是成为了“超级女声”节目的播出平台,也就是“超级女声”电视节目的运营者。出于对品牌长期发展的考虑,天娱公司已经为“超级女声”进行了相关的商标注册,并开始尝试用于相关产业的开发上。
3.2.5文化意义
商家和媒体队某种产品或者生活方式进行大量炒作,制造出示范效应,往往会对全体公众形成一种内在文化压力,无形中迫使他们做出趋同的消费选择。[15]例如超级女声,营造的就是一种青春向上的文化氛围,口号就是“想唱就唱”其同名歌曲的歌词也阐述了这一点“想唱就唱,要唱的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够勇敢的自我欣赏”在已经被赋予这样的一种文化意义的条件下,更是给广大的青少年关注的热情,以一种感同身受的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感全情投入其中。
4结论与建议
选秀的火爆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很多很大的影响,造就了一批批装成的“FANS”,整日里为他们的偶像呐喊助威,似乎偶像已经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还有大批怀抱音乐梦想和明星幻想的人们投身到火热的选拔当中,顷刻间,他们的生活里除了一个为自己镀金为未来增色的选秀,一切都不重要了,面对这样不理智近乎是空的群体,我们应该有怎么样清醒的认识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选秀事件,选秀是一种集合大众热情的一场娱乐游戏,既然是游戏那就要在看游戏玩游戏的时候让自己得到快了,而不是把全部的希冀寄托在一场几乎荒诞的游戏当中,游戏过后似乎就没了方向,那这样就如同“瘾”一般陷入这样的游戏,试想,这场游戏结束后该怎么办,所以,首先从本质上应该看清选秀节目的本质,只是一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娱乐大众提高收视率增加收入的一种途径,而在此的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明星,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大可不必近乎敬仰的看待那些明星[16]旅美小说家裘小龙指出,在电视选秀节目的舶来地欧美国家,媒体善用“明星效应”,草根偶像们更是身体力行,宣传、引导和巩固社会正面的、主流的价值观。[17]有关专家指出,传媒要制作高收视率的电视选秀节目并无不可,但同时也要通过节目设置、宣传和明星包装等各个环节,对“偶像文化”这股在当下社会显得巨大而无形的力量善加利用,制造“优质”偶像,而不是更多的肤浅花瓶。
其次,在认清选秀本质的同时,应该清醒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一个个选秀节目当中,冒出了一个个星光熠熠的明星,似乎给大多怀抱明星梦的人了一展指路的明灯,于是便奋不顾身的在一个个虚幻的梦想里争取一个机会。成功的道路是很多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当然有捷径是好的,但当捷径行不通或是拥挤的已经成为一种负担时,我们不应该一味的混迹其中,因为重要的事情还很多。明星梦是值得提一提的,人人都向往都渴望被人认可,明星似乎是最受人关注的群体,因此,大众对他们的认知程度最高,导致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多多少少都有些小冲动,但那只是一种表象的感觉。我们的奋斗是为了美好的实质而不是为了虚假的装饰。
再次,在对选秀节目的评论声中,有许多愤恨和不屑,这大可不必要,存在即合理,这只是社会一个时期的产物。
选秀节目的受关注,引发了多家电视台的跟风,选秀节目的增多就引起了不可避免的竞争,有的节目为了迎合大众为了争取收视率一味的降低品味越来越媚俗,因此,导致了国家广电总局对选秀节目的叫停行动[18]火线就是重庆卫视的选秀类节目《第一次心动》中出现的恶俗的情节,这样的情节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好的审美影响,因此叫停是必要的。
解析现今最为流行的电视节目形态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促使其更好的发展,电视选秀节目应该如何发展,如何避免同质化的竞争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突破和转型,在开拓其新的发展空间的时候,放大节目的积极意义,避免其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电视选秀节目能够走多远,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美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生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2] 李幸、刘荃著《传播媒介的历史之光》[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224—226页
[3] 郑兴东 《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修订版)》[M]新华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第15页
[4] 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修订版)》[M],新华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第61—67页
[5] 作者: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1
[6] 栾 轶 玫 心里学角度剖析电视选秀节目是否会持续兴盛下去 人民网2006年09月05日15:34https://media.people.com.cn/GB/4782893.html
[7] 平悦 文策•全民选秀:选秀的草根民主是虚伪的[EB]
新华网 2006-12-28 13:24:44
https://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6-12/28/content_5542349.htm
[8]武志红 "超级女声"火爆的心理秘密[EB] 2005年08月15日 10:03
https://www.ce.cn/newsssh/ssys/cldx/200508/15/t20050815_4424581.shtml
[9]周 妍 注意力搜集与广告传播模式构建[EB] 2006-03-31
https://www.chuanboxue.net/list.asp?unid=1683
[10](美)托马斯•达文波特、约翰•贝克 《注意力经济》[M]中信出版社,2004:91
[11]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第367页
[12]卫军英著《合营销传播:观念与方法》[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209页
[13]沈玮 超级女声商业模式大起底:广告短信不是收益大头[EB]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05年08月01日10时08分
https://tech.tom.com/1121/1861/200581-236959.html
[14]主编:乐国安 副主编:汪新建 李强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一版 176-198页
[15] 魏剑美 夏昕著炒作制胜——个性经济时代的商业策略湖南人民出版社92页
[16] 郑欣 民偶像崇拜——电视选秀节目的传播社会学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11
[17]孙丽萍 选秀不要把"草根明星"变成"肤浅偶像"[EB] 2007-03-28 08:18:09
[18] 王荟 雷丹 广电总局叫停重庆台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EB] 2007年08月16日02:05 新京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