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模式探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模式探讨

日期: 2009-1-3 3:50:18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余祖光

新的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继续贴近社会市场需求,继续进行教育的创新,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模式的创新,它包括:院校的结构与功能、院校的布局和办学管理三个方面,实质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结构与功能

1.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范围包括学历教育和高中后职业培训两个方面,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已经从教育的边缘走向核心,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但在实际中单一学历教育的格局尚未突破。新世纪初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服务;要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要为农业、农村、农民和西部大开发服务。根据这一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要从即将走向劳动市场的青年人,扩大到在职人员和转岗人员;其服务范围,要从长周期的学历教育,向企业需求更加迫切的高中后、中级以上的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发展;其面对的是整个劳动市场,不仅是正规就业,还要包括非正规就业;不仅针对专业性职业岗位群,还要适应通用性职业岗位群;毕业生不仅要适应技术、管理型岗位,还要适应高技能操作岗位。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和外部环境变化不断加快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提到议事日程,因此,将高职教育仅仅定位于技术教育可能就不够全面。

学海网

2.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载体,院校自身的结构要充分体现这类教育的功能。但如何实现,还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多功能可以靠多种不同功能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分别完成,采取专门化分工的解决方案;另一种主张以多功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整体解决,走综合化的发展道路。前者的国际参照系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模式,后者的国际参照系是北美模式。根据我国劳动市场专业化程度低,教育投入少,行业企业参与弱,办学社会化远远不够的国情,我们很难全盘采用其中哪一种模式。目前,可能的选择是一条中间道路,根据不同地区的办学基础和外部环境,决定技术学院与区域性综合性学院两者的比例。

3.有利于院校自身发展的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关系,带来的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产业结构、就业形势、人口出生率、基础教育水平的波动,往往会使某一种教育对象、某一专业类别、某一教育层次的需求减少,有时还是十分严重的。这本来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院校的教育对象、专业、层次比较单一,上述波动就会带来整个院校的招生急速下降,甚至面临生存问题。因此,面对更加难以预测的劳动市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针对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优先发展多层次、多专业类别具有多功能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可能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大众化的教育需要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机构,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层次重心不宜过高。在我国进入以高级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前,高等职业教育以专科层次为主,不失为一种稳妥的选择。高等职业院校要在教育大众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安于其位,做出贡献,而不要盲目攀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要面对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就业岗位大众化的现实,从普通劳动者做起,并做好独立创业的准备。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可以纳入普通高等教育改革的范畴,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集中精力办好2—3年的专科层次教育和培训。

院校要开拓前进,旧的体制障碍就要消除,在院校设置规定中应允许不同培养目标在一个学校内并存,应建立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结构更新、功能扩展的新规范。国际上高等职业院校事业发展统计指标中,有非学历教育学生比例和成人学生比例,这两个指标集中反映了终身教育的推进程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制度保障,上述两项指标应尽快纳入教育统计,并列为学校评估指标体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布局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布局是以行业为主,还是以区域为主更为有利?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布局需不需要向中等以下城市延伸?这是需要研究决策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问题。

1.调整布局结构实现区域化发展

处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心的高等教育不能与区域经济相分离,否则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要打折扣,地方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也难以落实。1999年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除少数部门外,政府经济部门不再直接管理高等学校,为高等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制度保障。

学海网

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不仅要有数量的扩张,更要有布局结构的改善。布局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要改变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造成的高等教育集中在大城市的格局,面向更加广泛的人口、地区。发达国家传统大学多数也集中在大城市,但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一般都注意实行区域规划,新的院校向中等以下城市延伸,使高等院校整体布局趋于合理,分布相对均匀。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根据需要和可能,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社区性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指示为高等职业院校布局规划指明了方向。高等院校布局结构重心,随着城市化推进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将逐步下移。在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要从省会城市向地级市延伸;在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区域化发展可以从地级市向有条件的县级市延伸,如, 江苏张家港的沙洲职业工学院、广东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都是成功的范例。

2.区域化发展的可行性

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有利于因地制宜办学,为当地经济服务,同时也是降低教育成本的重要措施。它的困难在于:一是地区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不同,不同地区对高等职业院校支持力度与毕业生吸纳能力会有较大差距。因此,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二是现行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院校向下延伸具有失去上一级政府经费支持的风险,需要制定鼓励性政策。三是现行院校管理者级别与行政级别没有脱钩,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影响院校向中等以下城市延伸的积极性,有待于国家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三、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管理模式

1.面向市场将经营纳入管理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准公益性的社会属性,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商业性。置身于逐渐成长的招生和就业市场,院校管理要借鉴企业的运作方式,引进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为了强化院校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建议今后院校评估中要引入相应的指标,如,院校联系多少提供生源的学校?拥有多少合作企业和用人单位?开辟了多少就业渠道?使市场需求在院校发展中切实起到必要的导向作用。

2.以满足办学权益者需求为中心

职业教育办学效益追求的目标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与成本条件下最大限度满足办学权益者的需求。办学权益者就是在办学中承担一定义务,同时也分担相应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如: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家长、学校和管部门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核心,就是要在政府主导下,多种办学权益者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办学合力。为满足权益者的需求,需要把办学的宗旨转化为权益者的直接、具体的受益目标;把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间接目标,转化为对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多样教育服务的直接目标。如果按这一思路修订我们的评估方案,就会形成一种改革发展的外部驱动力,通过办学的外部效益促进院校内部效益的提高。

满足群众需求,也要兼顾企业需求。企业是高职院校的最大的顾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参与伙伴,也是办学中重要的权益者。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先行探索者和后来居上者,无不具有鲜明的企业参与特色,即:具有与企业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能为企业提供满意的教育培训服务。因此,依托行业、依靠企业办好高等职业教育仍需长期的努力探索。

3.走社会化办学的道路

一是要改变封闭式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子。专职教师采取社会公开招聘,兼职教师大量从企业聘任,打破教师知识技能陈旧,业务背景单一,能进不能出的僵局。同时,通过增加兼职教师和聘任非固定行政人员,优化人员结构,增强学校组织的弹性。

二是要改变教学设备、设施自给自足的建设方式。院校可以吸引企业把实习、实验和研发中心建在学校,使资源充分利用,双方共享。院校的体育文化设施应向所在地区开放,提高设施利用率,部分服务收益可以用于运转、维护费用。

三是要改变教育教学考核评估的内部性。院校评估应吸收更多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代表,有条件的应交给社会评估机构,通过第三方评估提高教育评估的社会信度。推进高职院校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工作,利用证书的先进性、权威性、通用性推动学院内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培训的社会认可度。

四是要进一步推进院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减轻院校负担,减少不必要的办学成本和行政管理费用。

四、人才培养模式

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与会代表极其关注的问题,共有九篇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例如: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刘太刚在《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中认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等特征,要转变传统的封闭的教育思想,构筑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构筑具有高职特色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加快专业、教材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湖南艺术职业技术学院易介南在《围绕舞台,造就人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个案研究,深入探析了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某些特点,在这些论文中,以下两篇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