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对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重新思考

对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重新思考

日期: 2008-8-6 18:36:42 浏览: 9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对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重新思考
今天,我们提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似乎有点过时,因为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应经济建设发展之运而迅速成长时,已展开过讨论,并形成共识。十几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有知识的新型劳动者,广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是,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组改制、员工下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出口不畅,面对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受教育要求的提高,面对“普高热”的重新升温,中等职业教育一时陷入窘境,并从1996年开始出现滑坡现象:生源不足,生源基础水平偏低,流生增多,厌学情绪严重,混学现象大有人在等等。有的学校为了招徕学生,惨淡经营,抓住了“对口单招”这一机会,带着学生去挤又一条“独木桥”--升学高考。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在何方,中等职业教育究竟该标定于怎样的位置上,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培养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劳动者仍应是中等职业学校始终不变的目标。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观念也有所变化。但是,无论经济发展到怎样的高度,人才的需求仍然是多层次的。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些研究者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人才是橄榄型。在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熟练工人、一般附属工人这个人才层次结构中,高级工程师、熟练工人和附属工人所占的比例较少,大量需要的是技术员和技术工人。目前,企业用人盲目追求高学历,一些人片面地认为高新技术需要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必是高学历。这种对人才、对素质认识的偏颇,导致了教育狭隘化,迫使学校弃置其主要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而成为单纯的学历教育机构。
从西方经济发展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可以看到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19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学农运动”,在普通中学普遍设立了农业课,强制性建立了许多农业中学,这对推动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二战后,德国、日本在振兴经济的过程中努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我们要加快步伐完成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我们要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要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也必将迅速发展起来,这一切都需要大批劳动者。即使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新型劳动者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看,我们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可能像西方有些发达国家那样发展大众化高教。国家经济实力不雄厚,人口负担过于沉重,是摆在教育发展面前的一对尖锐矛盾,如果一拥而上搞高教、高职,势必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教育资金的浪费,以及社会用人不平衡,人才层次不合理,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只有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把教育发展的侧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上,才符合我国的国情。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就仍应定位于为经济建设培养直接参与生产的劳动者这一目标上。
二、从“能力本位”到全面培养人的素质为本--中等职业教育的重心应当转移
学校教育思想的定位,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及教育的质量。近几年来,“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是直接从事生产、管理的劳动者,能力是他们从业的手段,是他们得到社会承认的基本前提,这是不容置辩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能力不等于素质,更确切地说能力只是素质的一部分。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学生的素质可以概括为能力和道德两个方面,而道德的核心又可归结为责任感。他指出,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主要的挑战不是针对他们的认知能力或智力,而是针对他们的道德和能力。
我们应客观地承认,人是有差异性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经过选拔后淘汰下来的学生。由于鄙薄职业教育的社会思想的影响,由于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许多学生是无可奈何地走入职业学校的。他们既无力考上普通高中,又看不起职业学校,既学不了普通高中艰深的课程,又不好好学职业学校的一般课程。因而,许多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不高,不少职校毕业生素质不高,不能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位置,甚至有些人就业之后,由于品德、修养、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影响了生产部门的正常工作,造成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社会形象。这些现实,不能不使我们认识到,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全面培养人的素质作为学校的基本任务。
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人”。中等职业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普通公民,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有为青年。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祖训,它告诉我们个人道德修养与家庭、国家、事业之间的关系。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国在人才培养上,都强调了“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1994年3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他亲笔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把对学生进行促进个人良好品德的教育规定为美国2000年国家八大教育目标中的重要内容。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尤其要重视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教育,提高学生文化、道德、政治、文明等方面的修养,也就是教会学生做人。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寻求职业,谋求继续发展的方向,他们的素质水平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而且将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的整体素质水平。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入社会之初,起点是偏低的,但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只要能继续不断地学习,加之经验的积累与丰富,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所以,中等职业教育的重点不是怎样尽可能地向学生灌输更高、更深的知识,而是应该注重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的教育,竞争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基本从业技能的训练,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使学生走入社会后,不但能恪守社会公德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具有继续发展的后劲。各行各业才能有比较稳定而可靠的、充满活力而能够不断接受新知识技术的就业群体。
三、改革课程设置,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成为持续发展的劳动后备力量
素质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但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减去一部分高中文化课,再加上一部分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和技能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一个人终生服务于一个岗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入社会年龄偏小,面对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也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发展性需求,其发展方向也不是一锤定音的,往往需要多次尝试,反复学习,才能找准自己发展的方向和位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有“后劲”,才能立足于社会。但是,我们又必须客观地看到有相当一部分的职业学校学生在初中时文化基础就不扎实,进入职业中学后,要求他们既完成“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基础文化课,又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确实勉为其难了。所以,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发展,又不适应学生现状特点,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改革。
为了使学生既掌握一些就业的本领,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削枝强干,一专多能,广设选修。削枝强干即强化主干课程。一些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如财会专业的“工业会计”,一些已经陈旧的知识,如微机专业中的“DOS”,或只需让学生了解一点,今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实践或自学而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如商贸英语专业的“商务礼仪”可以删去,或只用讲座的形式给学生介绍一些,尽量把课表内的有效教学时间让给主干课程。主干课程包括:基础文化课--语文、数学,基础工具课--计算机、英语和与学生就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如财会专业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这些课程不仅课时要开足,要严格把关,还要针对学生特点,认真探讨既能完成教学计划,又能帮助学生补上知识漏洞的教学路子,确保教学的质量。
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宜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层教学就是把主干课分为主干基础课与主干提高课二个层次。主干基础课是面向全体学生,不与学历挂钩的,其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的,是为学生今后更新知识技能,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奠定基础的。主干提高课是面向部分学生,与学历挂钩的,其教学内容着眼于选拔人才。学生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调适,出现了分化,部分学生有能力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提高课是为这部分学生对口升学扫除障碍的。分层教学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并且可避免同一课堂内“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使每个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
技能课的设置要注重一专多能。“一专”就是与本专业基础课相配套的技能。这一技能是学生作为技术劳动者的基本能力,不仅需要达到劳动部门规定的标准水平,还应有更高些的要求。比如珠算,按劳动部门的规定,能够达到“普通五级”即为合格,而学校则应要求学生至少达到“普通三级”,甚至可进一步要求50%的学生达到“能手一级”。“多能”就是引导学生多掌握几项相关职业的技能。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口语这一基本技能,还可以学习推销、导游等专业的技能,以拓宽就业渠道,也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在相关职业内转岗打好基础。这类技能课的设置不一定在课程表内,可利用第二课堂、兴趣学习小组、讲座等方式给学生训练、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谋生手段。
广设选修,是从学生有更广泛的选择和发展空间着想的。选修课程主要包含人文科学类的课程。如:历史、地理、美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等等,和学生在本专业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学习的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选修课采用“流动式”课堂开课,即授课教室固定,而学生是流动的。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采取学分管理的方法,即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主干课以外的几门选修课,必须达到多少学分方可毕业。从而使学生既能有选择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得到多面的发展,又能量力而行,尽可能地多学、学好几门课,减少课堂“陪坐”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学生的高素质、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质量的体现,也是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信誉、使职业教育能够继续发展的保证。改革职业教育的观念,改革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使中等职业教育尽快适应经济建设,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