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大学文化——学术、思想、现实、责任的博弈

大学文化——学术、思想、现实、责任的博弈

日期: 2008-8-26 10:00:04 浏览: 12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大学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哲学视域对大学文化进行人文审视,考察大学文化的性格和特征,认为,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守望人文精神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关键词:大学文化 真理 人文精神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的力量,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此,对高等学校的发展而言,同样如此。在当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再是纯粹的教育意义上的扩张,而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国家兴盛的一种高屋建瓴的战略选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学文化更需要进行梳理和定位。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处于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用科教兴国、用人才强国,高等教育责无旁贷,使命也因艰巨而光荣。在这场有关学术、思想、现实、责任的激烈博弈面前,要使学校真正成为“大学”,就需要深层次的思考和把握大学文化进退、取舍乃至坚守的能力。
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
作为大学精神象征的校训,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也是对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的一种简练表达。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耶鲁大学校训:光明与真理。华盛顿大学的校训是通过真理取得力量。这些校训都使用了真理两字。
2005年的教师节,温{学}家{海}宝总理引用陶行知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向全国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
今天,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依然以其独创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精神风格激励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孜孜以求,成为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成为昭示感染社会的力量。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
中国政法大学以“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为校训,以“推动中国社会政治进步和法制昌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理想,严谨治学,砥砺人才,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为国家培养了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提供了高层次的法律智力支援。
中国人民大学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最多、门类最全、水平最高的综合优势,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积极面向现代化建设主战场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2006年胡{学}锦{海}涛主席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也引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中国千古传世名言来讲述中华民族历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过去五千年,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历经挫折而不屈,靠的就是这种发愤图强、兼容并包、与日俱进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绩也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
大学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守望人文精神的文化
“一个社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尤其体现在大学的人文理性之一;而一个人的胸襟和个性,来源于他所受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的教育应关注人在教育中的地位,认清人的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开放和展现的过程。“人是完全教育的结果”。教育是培养大写的“人”,是心灵的解放。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全面发展的基石。大学生文化功底不深,如同树木缺乏深厚的土壤,易被风暴折挫,理性的迷失,就会在价值多元面前变成“技术动物”,物质利益的奴隶。所以,人文理性是生命意义和社会价值的灵魂,它不仅构成人的生命内在光辉和超越性质,而且构成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地基和一个民族的价值认同。
人文精神的培养绝不是仅仅增设几门人类课程或搞几次第二课堂活动所能达到的。必须将理想、追求、伦理道德,严谨求实,宽容合作的人格品性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树立终极关怀、和平文化、科学伦理,全球环境的大学观,使学生获得以下六种人文素质能力。正确思维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大胆疑问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控制情绪和情感的自律能力、语言理解与表达的能力。因而,大学应更多地注重普遍知识层面上的基础理论的传授,它们往往关系到人类对自己、对世界、对自然和宇宙的一般认识和理论。它们虽然不能产生实际利益,却对于人性的完善和提高,以及人类的文明程度起者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应该是社会的理想类型,而不应该是社会的缩影。大学不仅要产生思想和学问,还要给社会提供道德理想;不仅要培养负责任的、合格的公民,还要给社会提供实践的行为模式。它应该给社会提供一个以人文价值指导工具理性,将道德理想变为有力的实践行动的典型。
大学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古老文明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但是,爱国主义决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它在世界范围具有普适性。胡{学}锦{海}涛主席2006年4月21日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美国民族英雄内森•黑尔是耶鲁大学的校友,他的名言——‘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 。
大学是群英会集的殿堂,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与群英相聚,宽容相爱,在人类知识的宝库里,在大学精神弥漫的氛围中,自由探索,百花齐放,追求真理,付之实际,实现梦想。正像爱因斯坦所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答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这是他的信念,也应该是我们人生观的一部分。有了这样的动力,就能迎接挑战,克服困难。而要有所创造,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
陶行知说过,走进学生心里,带着一颗博大的爱心,用爱缩短心灵的距离,用爱抚慰学生,用爱引导学生,把学生装在心中,心也才会年轻,年轻的心也才会与学生一起开怀大笑,一起黯然神伤,与之相辉映,在教育的世界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教育因爱而精彩和卓越。
新世纪高等教育从成功走向卓越,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个性的同时也以开阔胸襟正视国际高等教育的共性,积极寻求理论智慧和应对策略。高等教育永远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在继承大学自身文化传统的前提下,中国大学应更多的参与全球化的竞争,不断增加本国学生接触异质文化的机遇,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获得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加强全球伦理环境、道德责任,种族融合,人类理解、全球福祉等国际教育理念的教育,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参与全球高等教育的竞争,同时,也为建立一种民主、宽容和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和平和谐文化”而奋斗。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正如温{学}家{海}宝总理2007年2月17日在辽宁与东北大学学生共度除夕之夜所说的,“每一个学生首先应该懂得的道理和终身实践的目标,就是热爱祖国并为之奋斗。只有对国家、对人民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心,才会对国家、人民有献身精神。学生要爱老师,老师也要爱学生。对人民要有真挚的大爱。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 。
参考文献
1.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郭湛.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
3.胡{学}锦{海}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
4.费孝通.文化自觉 和而不同[J].民俗研究,2000;(3)
5.郭湛,田建华.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