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日期: 2008-12-28 3:15:11 浏览: 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晓红

 摘要: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定位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原则;高瞻远瞩,与世界接轨,实现教育国际化。

关键词:层次定位;课程目标;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课程改革的好坏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已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课程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结构日趋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劳动力市场、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闪而课程改革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如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部分专业的建设缺乏相对的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专业建设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色彩严重,忽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忽视人性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求一时一地的适应,对社会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市场需求面狭窄。

学海网
在此,拟就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谈一些看法。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有关专家认为“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而“区域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说,在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时,应考虑人才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和一线性等。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定位层次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层次看,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层次的一类教育(职业教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包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层含义。“高等教育”决定了高职课程的定位层次必须是高等教育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高等教育的相关水平。因此,高职课程不能因层次过低而导致不达标,当然也不能过高而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应是符合学生实际的高等教育的课程。

    从高职受教育者的状况分析,高职课程应在高等教育课程的范畴内,有不同的层次和侧重。据分析,在当前和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扩大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为主题,要为每一位愿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公民提供合适的教育及课程,这就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自多方面,且教育基础是多层次的。事实上,生源多样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这种基础有异(不同生源的学生的职业理论基础、技能基础及实际工作经验各不相同)、来源广泛、目标多样、需求多元、层次不同的受教育者,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解决好层次结构问题。在课程建设上,课程要具有多种层次,必须提供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课程。例如,应提供继续深造的课程、职业技术培训课程、闲暇教育课程甚至部分启蒙式教育课程,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层次的课程都应体现基础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如果从人才培养的层次上讲,高职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笔者认为,高职专业理论学习不在于达到掌握“为什么”的水平,而主要在于能够达到通晓“是什么”和学会“怎么样”的层次,即达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即可,主要侧重应用型知识,强调为技术和心智技能及高级技能服务。这些应用型知识以有用、够用、必须为度,适当兼顾一些学科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作铺垫。

    目前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故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须、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是适应市场需求而设立的一种专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它仍要遵循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一般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实训”、“应用”等特点。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必须针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具体岗位需求状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急需的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课程必须以专业实践课程、实训课程为突破口,建立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加大实验、实训力度,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第—线的高级应用性、技术型人才。实践课程及教学效果如何,是高职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岗位和职业针对性,是否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对于培养第一线应用性、实践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而言,应适当侧重科技,即侧重第一线的生产技术、建设技术、管理技术、服务技术的教育。这是由高职教育类型所决定的,是特色所在。  因此,高职课程必须在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张力间作川选择,做到极强的实践性和必要的理论性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适当侧重实践课程,这也是高职特色所要求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高职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包括三个方面,即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经济生活需要和学科的发展。这也是高职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维度。

    1.以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以学生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一直是课程理论的一种显性观点。对高职课程来说,关注学习者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一种简单的特长教育,它已经超越了这一点,也并不意味着课程能够满足所有学习者的各式各样的需要。高职课程如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一条可能的实现途径就是吸纳学生进入课程开发,使学生本身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生活史、文化背景、知识经验、发展需要等要予以充分的关注,甚至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在主体性高扬的时代,高职课程的个性化与人性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后的发展态势仍有待观望。

    2.以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随着教育的财富理论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话语,教育被看成是一个关涉到国家现代化的宏大问题,是一个能有效增加社会智力资本的庞大产业,直接与物质财富的积累与经济指数的增长相关。与此同时,职业技术教育在很多国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了一种国家行为。在此背景下,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就必然会成为高职课程关注的中心,并开始探索课程现代化之路。第四次全国职教会后,主流政策更加把社会经济生活作为高职课程开发的重要维度,甚至职业教育正在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不可缺失的部分。对现实中的科学、技术、经济等具体问题的热切关注与处理,无疑是高职课程生命力之所在。

    3.学科与专业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操作技法一直是高职课程目标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与一定的职业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进入社会生活的先决条件,它能赋予学生一种实践的力量,使它的行为更加富有理性;同时,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也一直被看成是高职学生素质结构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如何寻求两者的统一,寻找两者最佳的结合途径就成为高职课程探究的重要课题。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通常有两个主要依据,一是知识分类,即学科分类;二是社会服务对象或领域的分类,即职业分类。从大学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就高职教育而言,其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和职业世界的有关知识所构成。技术专业知识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按社会需求原则、针对性适应性相结合原则设置专业;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日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要占到40%左右,减少不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增加技能实训,提高实践教学的知识、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追求实效。

    高等职业教育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笔者认为,在专业设置的原则上可以参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的做法。深职院在专业设置的原则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思路,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的设置”。

学海网

    所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鉴于深圳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整体上的转变,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支柱产业,相关行业的人才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点,深职院确定了与物流、电子信息、工业制造、服务业等相关的专业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长线专业和重点优势专业。冉如,深圳的服装、家具、珠宝首饰、印刷包装、酒店旅游业等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深职院设置了服装设计与工艺、家具设计、首饰设计、图文信息工程、现代包装工程、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与此同时,深职院还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社会急需的短线专业,以小批量、高频率、快节奏为特点为社会培养一些特殊行业的急需人才。

    所谓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就是或针对一个行业岗位(如广告设计),或针对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如深圳市的大、中型商场较多,但缺乏既懂软件管理,又懂硬件管理的商场管理人才,深职院就开设了商场管理专业,而没有像普通高校那样去设置商业管理专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上的较大差异。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应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的特点,通过学科交叉与复合来设置专业。由于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必须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时经常要根据生产第—线要求跨学科的特点,将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型专业。事实上,随着现代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中综合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智能内涵不断丰富,持续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高职教育也要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深职院在近几年设置的专业中,也采用了学科专业交叉复合的方法。具体方法有三种:(1)将不同的学科专业复合起来,例如,商务英语、商务口语、物业机电与综合布线、外贸与国际结算、航运与港口管理等。(2)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复合起来,例如,服装设计与工艺、酒店餐饮管理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3)“先合后分”,即把一些技术成分较复杂的相近专业先复合起来,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分设若干专业方向,待时机成熟时,再将某些专业方向设置为独立的专业。

    实践表明,深职院通过上述原则建设起来的专业群体初步显示出厂以下特色:第一,专业口径宽窄并举;第二,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热点的转换;第三,重点突出,特色较为明显,能够较好地适应行业或产业结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此外,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应以社会的近期、长远需要及当地丁商业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对学生来说,职业是其未来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其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人是小的,世界是大的,这么小的个人怎样才能适应这么大的世界。更有甚者,现在正处于一个不可逆转的转型时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交替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常用瞬息万变,用“数字化生存”来描述现代生活。高职课程只有不断创新,适应社会的近期、长远需要及当地工商业的需要和就业的趋势,针对性地调整目标、设置课程、更换专业,才能获得对未来职业世界与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的适应能力。

    从专业和课程设置看,开设从机电一体化、航天技术、计算机、石油化工、自动化、农业、渔业、宗教、经济、管理、医学、艺术到服装设计与裁剪、理发、美容、摄影、栽培、手工、家政等各种实用性专业和课程。

    培养职业者一直被看成是高职课程的中心任务。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因为毕业生掌握了生产劳动技术,动手能力强,有好的劳动习惯,且能直接上岗。毕业生的这些优势得益于职业教育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职业教育注重对学生运用现代化仪器设备、电子计算机于各种生产部门和岗位上的劳动技能的培养,专业和课程都是在充分的社会调查基础上确定的,多数职业教育系科都开设计算机服务技术课程,有计算机的结构与原理、电子线路、程序设计、维修技术等。在教学模式上,职业教育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各专业系科的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50%或更多,实践课程由学院和企业派专人指导,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如,学习文秘专业的学生,要到办公室当见习职员;学习建筑专业的,要到建筑工地顶班劳动。而且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定期返校,汇报实习情况,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实习中的问题,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参加实习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报酬,企业可从实习生中物色雇员人选,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可直接录用。

    事实上,高职课程目标的确定不可能单一地依附于某种取向,否则,高职课程就会因为封闭而失去活力。各高职院校可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教育哲学,选择某种适宜的整合模式。

    再者,职业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由于多方办学,多头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状态,使得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的规模效益无法提高。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发展缓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各部门、各企业都按自己所需办学,而部门办学往往社会化程度不高,在宏观上出现结构上的不合理,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如从前几年“爆满”、“超大”的财会班,到这两年“渐小”规模组成的财会班,便是社会需求在学校办学方向上的“晴雨表”;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如生物医学专业、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社区管理专业和新材料新工艺专业等等。

    鉴此,我们认为,在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有必要确立以省市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根据校际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与调控,规划区域性的专业结构及布局。(1)当地政府应根据产业分类和主导产业选择的实际,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进行专业布点。(2)制定专业设置条例,规定开办专业的基本条件;社会办学机构设置专业时,政府要严格审查其办学条件。(3)成立区域性的专业建设审议委员会,统筹协调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区域性专业建设审议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打破狭隘的地区和行业界限,对本区域内各高职校需新设的专业,根据各校的优势及所属行业部门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对各校新设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进行审查、评议与检查,防止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并协助各校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与改造;对各校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这样有利于加强区域内专业建设宏观调控的力度,合理规划专业布点,促进各校建立各自的专业优势,进而充分地发挥规模效益,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及教学质量。

    四、高瞻远瞩,与世界接轨,实现教育国际化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人世”及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从初露端倪到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强力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的创新与技术的创新就成了—种生存方式,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正在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精神。高职教育不能超然于这一时代潮流之外。教育国际化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良好机遇,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竞争范围的扩大、竞争速度的加快及合作越来越密切,都将给中国的职业变换提供充分的内动力。职业教育国际化表现在课程内容方面,就是要做到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受旧有运行机制的影响很深,难以培养能够面向国际的职业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突出高层技能人才的培养,调整职业教育课程,借鉴职业经验,加大教育培训设施的投入,减少职业教育成果上的差距,注重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要从两个方面人手:第—,积极向世界学习,加强与世界合作。比如,在课程建设方面,就要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注重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第二,培养国际性人才。高职教育要为经济主战场服务,要满足经济发展及竞争、合作的需要。我们必须主动㈩击,主动满足加入WTO后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要求。高职教育要时刻面向世界,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与合作丽培养“知识工人”。反映在课程上,就是要加强外语素质培养,加强国际法教育,加强国际贸易能力培养,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面对人世的形势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各行业、各地区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一般是波浪式的,时而处于高峰,时而处于低谷。另—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将会不断出现,一批批新的专业人才将出现短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在保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积极寻找传统优势专业的新的生长点,及时开发一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线专业,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 2003,(7)

    [2]王慧华.部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堪忧[J].钱江晚报1999年6月 22日

    [3]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4]钱理群.强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是一种倒退[J].中国改革报,1999年6月2日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教育与职业,1999年第7期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