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模式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模式探析

日期: 2012-5-29 23:07:48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张建春

论文摘要:立足旅游发展是对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本文对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进而阐明了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实施的有效路径。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模式;路径 
   
  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现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我国现有的高职旅游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旅游专业生源紧缺;专业设置单一、缺乏创新;教学过程中理论课为主导,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的软硬件与教学的要求不相称;缺少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等。这些问题致使高职院校难以满足社会对旅游管理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需要。学海网(www.xuehai.net)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以“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为目标的旅游人才培养战略,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定位到“专业思想稳定、知识技能夯实”的教学改革模式上来。 
  一、旅游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全面恢复并较快增长,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由于我国拥有一大批具有世界独特性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还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那时,我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些年来,我国的旅游企业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而随之而来的人才缺口也日渐扩大。庞大的旅游产业发展靠人才支撑,宏伟的目标靠人才去实现。数据显示,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高达800万人,而目前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尤其是旅行社、酒店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新的旅游业发展态势下,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思路,国内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设置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10个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1043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90%以上,即近90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共设置了旅游管理类的相关专业共1964所(个),累计培养相关毕业生335948人。但在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属于较低层次的职业教育,在生源质量、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软硬件设施及师资水平上凸显出一系列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生源不足、整体素质偏低 
  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性很强的行业。由于人们对服务行业存在偏见,相对于有些专业而言,又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致使旅游专业成为现今的“冷门”专业。据统计说明,我国旅游产业每年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每年旅游业专门人才缺口至少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人的数字递增,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1700万人。因此,旅游专业生源问题是我们面临主要问题。 
  旅游行业对就业者的外在条件有着很客观、很现实的要求,但在高职院校招生压力及各地录取须按高分到低分进行的现实下,致使一些面貌、体态、身高等不符合旅游专业要求的学生也被录取,造成生源素质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学生就业情况。旅游专业生源从数量、质量上已不能满足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邵琪伟在201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人才不足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明显改善。 
  2.专业设置单一,缺乏创新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行业,这一行业涵括不同领域的职业,进而需要不同专业人才。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这两个专业方向,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太过集中,已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旅游专业设置应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需求、市场需求、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依据,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为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适时对专业进行创新、调整,尤其是涉外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文化遗产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信息系统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3.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脱节,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开设了许多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却忽视了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时间较长,影响其就业发展。 
  4.教学的软硬件环境与教学的要求不相称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由于资金和意识的问题,教学设施的完善比较缓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一般来说,对于旅游专业大型软件系统及配套的硬件设施的投入需要大量资金、人力,所以要达到教学的要求并非易事。因此,部分院校就弱化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往往通过课堂上听教师讲授和演示,课下到图书馆或从网上查找资料,设计完成作业来了解掌握相关知识。动手能力的训练大部分也集中在简单的基础设施上和专业项目训练上。实践训练趋于流程化、形式化,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毕业生由于实践经验在学校得不到提高而造成低就业、慢发展。 
  5.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大多数旅游专业教师无论是从知识的结构、深度还是动手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致使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使得我国旅游院校的教学质量多年来仍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人才培养的质量没有质的飞跃。 
  三、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选择 
  (一)“请进来、走出去”模式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由于实践性、专业性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吸纳先进教学理念,采用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教学模式。所谓“请进来”,可根据专业特点,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优秀服务人员到校讲座、授课、传授经验;所谓“走出去”,就是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可以组织教师到知名职业学校或品牌的旅游企业参观学习,参观院校实训环境和旅游企业运转情况,从而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 
  学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院的办学和管理水平,还可以使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层次。 
  (二)“校企联合”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企业、学院、学生实现三赢基础上,通过紧密型校企合作,实现基地、教学、培训、科研、就业一体化,促使教学水平与学生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带动招生与就业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海网(www.xuehai.net) 校企联合的实质是多方共赢。对于高校来说,院校可以获得更多旅游企业市场信息,并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从而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旅游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实现校企联合,不仅能够提高旅游企业人才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通过借鉴、利用旅游院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改进旅游企业的培训,从而达到节约企业培训成本的目的。对于学生培养来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这种校企合作中充分得到了锻炼。这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 
  (三)“订单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 
  学校能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配置教学资源,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分享。对学校而言,订单培养克服了以往教学的盲目性、封闭性和高成本,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竞争力。对学生而言,在校学习就明确了就业单位和具体岗位,也可到相应企业顶岗实践,学习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不用考虑如何择业就业就直接到订单单位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四、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实施的有效路径 
  为了能够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行业认知能力、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有效途径促进旅游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一)确定不同层次的实习环节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使学生参加社会实习、实训,让他们走出课堂,通过行业认知、行业观摩、行业见习、毕业实习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获得新知识及提高综合素质等专业教育的目标,同时也为推动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在学生开始旅游专业学习时,就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单位管理者讲授有关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及发展方向等问题,使学生增进对旅游行业了解,树立专业意识。其次,与专业课程紧密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到旅游、酒店等实习基地进行观摩学习,使学生了解各个岗位职责,便于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和学习重点。再次,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行业见习的机会,在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最后,通过毕业实习最终明确职业目标,为自身发展准确定位。 
  (二)建立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 
  以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方针,建立不同类型实习基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紧密型(综合型)实习基地 
  所谓紧密型实习基地是指双方将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产研合作、挂职锻炼、员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共赢态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选择规模大、资质高,行业诚信良好、文化内涵丰富、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旅游、酒店企业进行合作。一方面培养企业需要的一线应用型、管理型人才,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共同探讨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等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开发实践课程、编写教材等。最后为双方搭建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深入开展。 
  2.普通专业型实习基地 
  普通专业型实习基地就是能够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良好平台,保障其生活、学习、工作有序进行的企业。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选择社会形象、声誉良好的旅游、酒店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锻炼其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使校企双方通过沟通协调促使成为挂牌实习基地,确保双方对于人才的需要、培养。 
  3.短期实习基地 
  短期实习基地是指能够为学生提供认知实践的平台,使其了解企业的文化发展、岗位职责及工作内容等方面。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可根据课程安排选择典型、代表旅游、酒店企业进行观摩、认知,从而达到专业课程任务学习目的,并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条件。对于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由于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更应多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短期实习,促进对行业的整体了解,以及时调整学习方向。 
  (三)加大技能操作类课程 
  作为高职院校旅游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贯穿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为促进教学改革,我们积极找准课程改革切入点,应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方向,以岗位资格为目标,加大专业技能操作类课程,如导游模拟、模拟餐饮实训、前厅客房实训、茶艺实训、综合机房实训及职业导航等课程。使学生在培养专业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取得多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为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总之,快速发展的现代旅游业,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积极探索专业人才的多种模式,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但现有高职旅游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独具高职旅游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紧跟市场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已成行业发展的必然。 学海网(www.xuehai.net)转贴于学海网(www.xuehai.net) https://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