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新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试论新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日期: 2008-12-11 4:17:20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苏晓明 张成萍

摘  要:高职教育改革和管理模式创新是各高职院校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高职院校在改革和发展中,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主动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使学校内部诸工作单元形成有机的整体。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改革高职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如何在体现高职教育改革基本要求的同时,适应高职院校当前实际,创建一个科学、有效的体系,把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工作落到实处,是一个需要我们去认真考虑的根本性问题。

    一、对高职教育建设与改革的思考

    (一)问题的产生

    现阶段,高职院校受自身专业类型、办学规模、办学历史、思想认识、人员构成等内在因素和条件的影响与制约,以及本地区高等院校的惯例、行业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约束、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机构设置、管理机制、质量保障体系等不尽相同。

学海网
因此,长期以来在探索和实践诸如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评价方法、管理制度与措施等方面,各地高职院校各有侧重、各得其所。然而,随着高职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特别是教育部组织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来,高职院校中存在的这种参差不齐的状况便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且与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其中,在高职院校内部的教育管理工作规范、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协调性和可行性、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表现出的问题尤为突出。例如,关于对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内容的争论,由于高职教育的主要利益群体(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等)的出发点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评价(或评估)的内容和方法出现了分歧,造成被动适应或被动应付的局面。

    如何彻底有效地扭转高职院校这种滞后的状况,系统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高职院校“迎评促建”、创新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项具体的课题。

    (二)解决问题的出路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可概括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特别是在我国国情的现阶段尤应如此定位。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科学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保证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培养三个层次的人才,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其中,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就要靠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来培养。教育部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在2004年初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党中央进一步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并确立了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社会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中的这些客观现实和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为高职教育的建设发展与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这就是以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和深入地推进教育改革,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所以,高职院校在改革和发展中,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核心,把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主动、有效地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使学校内部诸工作单元形成有机的整体。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摆脱在改革中普遍面临的困境,步入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三)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界的有关学者开始引进西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而且后来提出了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思路,如认证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等。然而,我们以往更多的是基于高等教育水平评估工作去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于是相应的硬性评价指标则成为必须的统一指标(尽管我们也重视和融入了弹性指标)。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存在各种差异的复杂现实,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争论与困惑,对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影响和制约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我们在实践中也深深地感到评估指标与学校建设的种种不适应,使学校的评建工作在某些方面疲于应付,工作实效大打折扣。

    其实评估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建设,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因此,笔者认为,在“迎评促建”的具体工作中,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开拓创新,建设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要创新,就要大胆地去设想和实践。既然我们在如何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体系”中遇到了种种矛盾,何不换个角度去探索和构建一种新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唯物法辩证和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与方法,本文拟从创建新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角度,探索和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一种新的系统工作模型,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多层次督导体系”。

    二、探索和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多层次督导体系

    1.探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多层次督导体系的意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多层次督导体系”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下的一种新型系统工作模式。探索和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多层次督导体系”旨在体现高职教育改革基本要求的同时,适应高职院校当前实际,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各项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2.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多层次督导体系的前提和依据。首先,我们要明确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这是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多层次督导体系的基本前提。《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真正和彻底地转变教育观念,要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和深入地推进教育改革,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其次,我们要寻求一些关于建立系统工作模型的基本理论。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从高等教育质量的承诺、保证和提升入手,以取信于社会,争取更大支持的系统活动。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市场化日益明显的条件下,工商界形成的关于质量保障的基本思想应该而且可能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西方国家已经掀起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热潮已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在探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可以借鉴工商界质量管理理论(即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下的系统工作模型。此外,现代系统哲学论的基本理论对我们的研究工作也大有裨益。第三,我们要把握好系统工作模型的基本特征。著名高等教育学者艾利斯(Ellis R)在其代表作《大学教育质量保障》中指出,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任何领域的质量保障体系都有以下基本特征:明确产品或服务的标准;识别达成目标所必须履行的关键职责与程序;不停地借助于用户来指导与监督目标的完成;对达成标准以及达成标准的程序有明确的文献表述;对完成标准的实施程序进行严密的控制;全员参与和奉献的精神。第四,我们要确定系统工作模型的基本功能,这是构建人才培养多层次督导体系的另一个前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便是本系统的基本功能,而高职教育的本质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站在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角度来看,这一体系应具有六大功能,即鉴定功能、诊断功能、调控功能、监督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3.系统工作模型。学院人才培养多层次督导体系的系统工作模型如下页图所示。我们还可以在学院“人才培养多层次督导体系”的基础上,依此形式逐级构建更加细化的其他子模块多层次督导体系,如第二级关于学院各职能系统的“分系统多层次督导模块”、第三级关于系部(处室)的“局域多层次督导模块”,甚至第四级关于专业教研室(室组)的“单元工作督导模块”。

    笔者这里所表述的仅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多层次督导体系的系统工作模型的建立。要完善这—体系还需在系统工作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与之相应的各个分系统和各个工作单元的评价体系,以及各个反馈环节的工作机制。可见,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督导体系的主要特色

    1.借鉴和实践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现代系统哲学的基本理论。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故而应以完型的、有机的理论和方法去探索这个复杂的系统。所以,我们应当且可以借鉴工商界业已形成的关于质量保障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即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融入其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和PDCA循环理论,以期促进质量的持续改进和系统本身的不断完善。此外,还可借鉴现代系统哲学论的基本原理,在注意充分发挥基础工作环节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系统整体工作的一致性、协调性和导向性,努力追求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目标明确的、具有自稳性和自组性的循环滚动系统,以使系统内的各项工作相互主动适应、协调一致,并具有循序渐进、良性循环的特性。

    2.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外延性。主动走出“象牙塔”,将学校教育向社会延伸,既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也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观。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标准不断市场化和社会化,就业竞争也不断趋于激烈化,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与“产品用户”相沟通,并以此为改革的导向和依据,不断对人才培养工作加以改进,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在人才培养督导体系中可增设“社会评价”环节(由企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外教育专家、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以及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组成),形成一条指导学校人才培养、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信息的外部督导渠道,改变传统的封闭式学校教育的模式,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另外,每个分系统的督导模块也应具有外延性,以便根据这些分系统输出的结果和影响,反映和评价该系统的“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3.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应遵循这—原则,使督导体系从工作计划和组织、教育服务活动、系统输出的观测点、管理和评价,到各环节的信息反馈,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并强调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意见。即以系统为保证,彻底转变教育和服务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4.以“人才培养”为学院工作的核心和统一目标。在体现高职教育改革基本要求的同时,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一关键要素,督导系统中各层次、各分系统的工作均应以人才培养为工作核心和工作导向,并以直接或间接的人才培养质量(效果)作为工作目标和考核(或检查、评价)的依据,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各项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5.全员参与人才培养。强调人才培养督导体系以人才培养为工作核心和管理导向,就是体现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和全员育人的工作职责。要以督导体系和管理机制为保证,彻底转变工作观念,使学院的各个工作环节能自觉地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形成一个高效、有机的整体。

    6.各督导模块为闭环系统。根据现代系统哲学论的基本思想,建立系统工作模型时应注重整体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同时追求建立一个具有持续不断的推进自身改良功效的循环系统。所以,各督导模块应为闭环系统,以保证系统的指令信息和反馈信息畅通,进而保证系统内各项工作相互主动适应、协调一致。

    诚然,要将非教育属性的工商企业质量保障方法融贯于高职教育领域,在实践中肯定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一部分相关理论的转换或评价标准的应用尚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这些困难和问题并不能阻止我们去探索。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办出一流水平的高职教育,既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优秀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更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因为一流水平的高职教育最根本的标准就是要培养出适合国家建设需要的、受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在探索和构建高职教育人才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和把握好人才培养与人才质量这两个关键要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欧文?拉兹洛。系统、结构和经验[M].李创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课题组。学校贯彻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问答[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