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析高校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论析高校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日期: 2010-8-2 18:32:30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课堂教育;课外教育
   论文摘要:阐明了课堂教育是学生活动的主战场,而课外教育则是对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现代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1课堂教育是学生活动的主战场
   课堂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渠道,其过程是一个由师生双向活动构成的动态过程。学生因其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色彩、个性特征等的不同,在教学中的表现千差万别。即使教师课前经过精心设计,胸有成竹,在授课过程中也会有临场变化。有时学生在课堂上的意外之举,突发之事,往往使教学计划受阻,课堂气氛陡变,使教师难以应对。尤其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学生思想目益活跃的今天,课堂教学往往会险象环生,这就需要教师从容应对、巧妙调度、化险为夷。在课堂教育中,若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要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1)借题发挥、巧妙嫁接。在课堂教育巾,应把一些难懂或较抽象的内容进行嫁接,使其与日常生活中可见、可感的事物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例如,某位老师在讲解“扑朔迷离”这个成语时,他发现有的同学打瞌睡,便问他这个词的意思.他紧张地站起来望着老师,推了推眼镜说:“看不清楚”。在座的同学都以为老师要发怒了,只见老师微笑着点头示意他坐下,说:“哈,还真说对了,是有不清楚的意思,但是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不清楚呢?”这时同学们顿时困意全无,积极要求发言。这位老师利用他的智慧扭转了局面,稳定了学生的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上所有的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2)避实就虚、巧加点拨。今天的课堂教育要求发散性思维,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越怪越好,有时这些问题可能会与教材无关或者看起来没有意义,但作为教师不能一概否定,可以缓冲一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学生在上《向邱少云同志学习》这节课时,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认为邱少云既然是战士,身上肯定有子弹、手榴弹之类的东西,但被烈火烧死时为什么没有爆炸?听到这个问题,老师让大家下去认真思考后再来回答。后来他告诉学生这是因为邱少云精通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或生活经验极其丰富,所以当时急中生智采取了一些办法。这样,使学生在得到答案的同时又充分锻炼了动脑能力。
   (3)前后勾连、借机解围。有些学生知识不够丰富,心理素质较差,回答问题时常常不得要领,有时甚至答非所问。牵强附会。此时,教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沉着应对,避免慌乱,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这类学生往往心理脆弱,若处理不当则会使其丧失信心,影响今后的学习。
   (4)引用名言、化鳃矛盾。对于教材中的一些特殊问题,有时引用一些名言佳句,往往能活跃气氛,使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自我解嘲、幽默风趣。如果教师在讲台上的言语、衣着或笔误不慎成为“笑柄”,有经验的教师则能坦然面对,用幽默的言语自我解嘲、摆脱窘境,并给学生意外的收获。例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出现笔误,被众多同学当场指出,老师笑着说:“我想看你们掌握了没有,考验一下你们。我老了,老有笔误、口误。你们要善于发现呀!”就这样,老师不仅化解了自己的尴尬,也无形中告诉自己的学生要善于发现错误,还要敢于向别人指出,这样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
    (6)实事求是、以诚动人。有不少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知识面广,会不时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难为”老师。作为教师应实事求是地处理学生的“发难”,既不能不懂装懂、瞎编乱造、蒙蔽学生,也不能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知欲望。诚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能避免刻板,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
   2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课堂教育是在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开展学科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培训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事实性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连续性。而课外教育则是对课堂教育(包括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等)的拓展。它不受教学计划的束缚,灵活多样。课外教育是以强化素质、张扬个性、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参与课外教育活动,自主完成教育任务的教育。
   2.1课外教育的特征
   (1)多样性、灵活性。课外教育的平台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的特征。课外教育活动的内容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可以在学校、社会、家庭等不同的教育场所进行,活动方式也可以由学习者灵活安排。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课外教育环境,可使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得到综合发展。课外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不受任何压力、任何范围的限制。
   (2)主体性、自主性。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课外教育的本质属性。学生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而教师则是活动的指导者。教师可以是课外活动的倡导者或指导者,而学生则是活动的主体,在括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活动项目,自行选择方法和手段,自主完成教育活动,自我进行综合评价,这与时下“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吻合的,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2课外教育的实施
   思想观念是构建课外教育平台的核心和灵魂,只有建立了全新的观念和理念,通过观念的创新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模式和机制,它是构建课外教育平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机制,对课外教育活动进行组织、协调、监控、设计,使其保持一种良好的活动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在物质环境和条件层面,则要创造一个浓郁、宽松的活动氛围,因为物质环境和条件是构建课外教育平台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
   在课外教育实践中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制度,规范课外教育活动,明确各种课外教育活动的目的,并进行质量监控。目前有许多学生在参加课外教育活动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心理和认知准备不足,盲目选择活动项目。这就需要教师对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不同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正确指导,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进行自主学习。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检验方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把学生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到社会实践中去解决,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社会实践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通过查阅资料等办法来补充他们所欠缺的理论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3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我国的教育体制在初期并不注重课外教育,只是一味地进行课堂教育。在2O世纪5O年代,我们的教育曾经被严重“苏化”,那时我们把前苏联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奉为一切工作的宗旨。在基础教育界,前苏联的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习》被奉为法典,其教学过程由准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等“五环节”组成。这种“凯洛夫”的教育形式经久不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它对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来说,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它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很大,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教师、家长或是学生都只注重课堂教育,忽视了课外教育的重要性。
   其实,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两者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对于一个成功的学生来说,如果只是在课堂上成功,那么他的成功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成了学习的机器。课外教育与课堂教育的结合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课外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接受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加入音乐的成分,自古语文与音乐就是相伴而生的,语文教材中的《诗经》就是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现代汉语中“词”在《辞海》中的释义之一是“词,诗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由此可见,语文与音乐的渊源已久。因此,若在课外教育中把音乐与课内教育的文本相结合,会收到极好的效果。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音乐的声波能对人脑进行理疗,使脑神经元得到有益的补偿,优美的音乐通过声波刺激中枢神经产生愉悦情绪,可以促进智力活动。学生在阅读古诗时,可以结合诗文中的意境,选取和古诗渊源较近的古曲,如古琴曲、琵琶曲等,借助这些音乐神秘而抒情的曲调把读者带人古诗文的意境之中,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意,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和着美妙的音乐旋律、吟诵着朗朗上口的诗文,能使读者感到仿佛回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使美文与美乐达到完美的结合。当阅读充满诗情画意的课文或散文时,可以适当地选取一些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音乐来听,以给人带来轻松的享受。
   在进行课外教育时,应针对学生的特长、个性等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方式。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只有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快的提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