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整体思维观的新认识

整体思维观的新认识

日期: 2008-6-18 1:55:24 浏览: 8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整体思维观的新认识
[摘要] 1、相对的静止形式、运动结构、能量构成了万事万物的三个基本要素。整体思维是三者的结合。 它是由局部到整体和由整体到局部两种思维的统一。运动的基本值是2,绝对值为4,它是结合相参照运动的理论;静止的基本值是3,即三维空间。整体思维观融相对性与绝对性于一体。任何局部事物的形成发展要以整体为背景,但又是由局部到整体发
展起来的。 整体对局部的影响,是以共性为前提的。2和3的结构共性体现了以地球为相对中心的系统个性结构,它是地球上产生人类的必要条件。
2、整体思维观的基本法则是对立统一:对立互为前提、对立观点融为一体、对立折衷、对立融合、对立中的主次。要实现统一,离不开中心调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则是运动中的中心偏移。
3、事物的发展变化(量变到质变)存在两种形式:改变能量和结构。整体思维观则是将三者融为一体,由此得出96、960、9600是事物变化的极限数。
4、否定之否定规律只可能进行四次,且可向四个不同方向发展。它是自我调节下新生替代故旧的规律。
5、整体思维观为社会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6、整体思维观 与西方哲学观的区别:二元论与一元论的区别,共性与个性的区别,研究方法和目的的区别。
[关键词] 整体思维、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共性、个性、运动(时间) 结构、相对静止(空间) 结构、对立统一、整体影响局部、具象、抽象、一元论、二元论
整体思维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包含着丰富而深邃的哲学内涵。认清这一思维观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的诸多文化现象,对研究社会科学有着重大的理论参考价值 。
〈一〉 要认清整体,就必须认识构成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
万物均是运动的,运动的根本属性是能量,而运动、能量又是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相对静止结构)表现出来。因此,相对的静止形式、运动结构、能量就构成了万事万物的三个基本要素。所谓整体, 自然离不开三者的结合。要结合,就必须具备共性,因而是三者共性的结合。从整体共性认识,运动包括同向运动和相参照的异向运动,它们形成一个运动整体,即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在数学中则表现为奇数与偶数、正数与负数的关系。任何事物的相对静止结构总是可以用三维空间来概括,包括一分为三和三位一体。没有能量就没有运动,运动过程即是能量作用的过程.能量也是相对静止的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是运动的,因此,物质构成的本质也是能量。从能量角度分析,实则是融运动与相对静止为一体的分析。二者综合形成的整体能量则是抽象的,如同树木是具象的,森林是抽象的一样。总之,通过综合而形成的整体是抽象的,这种能量是以具象为基础的抽象能量。这种抽象能量与现代科学中的能量概念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统属于能量范畴,前者着眼于抽象性,后者注重于具象性,前者讲共性,后者求个性,前者是整体概念,后者是局部概念。
如何认识具象与抽象这组哲学概念呢?其实,具象与抽象是相互并存的关系,只不过是认识的角度不同而已。从事物局部、感性和个性认识,它是客观的实在;从事物的整体、理性和共性认识,它是抽象的虚无。人类所能看到的实体事物,只可能是它的局部,正由于看到的是局部,才可能感觉到它的客观存在;而人们通过不同的观察点对该事物综合而形成的整体“形象”或通过一个侧面的认识感知另一面的“形象”,均是通过人的理性的整理得到的,而整理过程正是由具象得出抽象的过程。这种整体抽象之所以只有人类才能从根本上领悟它,就因为人类富有最理性的思维境界。然而,人类的思维一旦违背了自然法则,所“领悟”到的理论就会变成奇谈怪论,这又另当别论。
由于整体存在三个领域,即能量领域、运动领域和相对静止领域,而整体是在局部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只有在认识局部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对整体的认识。这种局部是整体指导下的局部,由此形成了以能量为主体结合运动和静止的研究方法,以天体客观运动为主体结合静止和能量的研究方法,以相对静止为主体结合运动和能量的研究方法。这应该是古有三易的原因:《连山》当是堪舆、奇门理论,即以静止为主体的学说;《归藏》当为干支理论,即以客观运动为主体的学说;《周易》当为能量学说。这三个理论自然是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整体思维观的部分概念:整体思维既是运动结构、相对静止结构和抽象能量的综合表现形式,又是以这一整体作指导从三个角度分别进行认识,而后进行综合的方法论。
由于静止结构以单一空间“三”为依据(整体空间是事物相联系的空间,即3+3=6) ,是局部的空间关系。另外,由于这种能量概念是二者综合而形成的第三者,因而使时间(运动结构) 、空间(静止结构) 和抽象能量构成三位一体的稳定关系。或者说,这种综合形成的抽象能量是稳定的、静止的。这即是中医学中穴位的理论依据。运动变化要以稳定(静止) 为条件,经络的运行则以相对静止的穴位为前提。周易中,八个卦构成由局部到整体的流行关系,则以八个基本卦的静止形式为前提。
整体有其相对性和绝对性。一个小运动系统可视为一个整体,一个大运动系统也可视为一个整体,研究的范围不同,对整体的理解也不同,在数理中则表现为1,11,21和5,15,25等的每10位的递增。这即是整体的相对性。若从运动和静止的角度分析,任何一种运动总包括对立的两方面,即一分为二,任何一种静止其空间总只有三,即一分为三。它们是两个绝对数,故整体有其绝对性。外国人不理解空间“三” 的绝对性,将影响地球生命的外在因素无限扩大,得出所谓星座之术。中国汉朝以后,也出现了诸如“五星占” 的的理论,均是没有把握空间绝对性。在周易中即以三爻代表可大可小的事物,在干支中则以此来表示可长可短的年月日时四个时间段。可见,整体思维观是融相对性与绝对性于一体的思维观。
就其现象分析,任何事物的形成、发展变化得通过自身表现出来,由小而多.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渐积累,干支中则为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的递增;就其实质而言,总是在一定的整体背景影响下的结果。最原始的地球本没有生命,也没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矿藏,这些局部现象的形成,离不开整体的背景。因此,要研究局部新事物的形成、发展变化,得将该事物置身整体中研究,即由整体到局部。这种研究既是从整体到局部(某一事物) 的研究,又是整体指导下从局部到整体的研究。这种整体是建立在共同特性基础上的整体,局部是建立在整体指导下的局部。因此,整体思维观是由局部到整体和由整体到局部两种思维观的统一,是以整体具象为基础的抽象思维观。
整体观还是以共同特性为基础的思维观。事物之间得有内在联系,方能形成影响;缺乏联系就不可能产生相互间的影响。这种联系包括运动、相对静止和建立在二者基础之上的能量三方面所形成的内在联系;要联系,必须具备共性。 这种共性在周易和干支理论中表现为运动结构的“二”和相对静止结构的“三”,能量包容在其中。地球上的万物无不是在以地球为相对静止中心组成的太阳——地球——月亮系统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种系统指导下的局部运动、局部的相对静止结构,通过“二”和“三”与大背景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自然是抽象的联系。 可见,整体对局部的影响是通过运动和静止结合的抽象实现的。这即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
整体思维观是着眼于局部的思维观。西方哲学是立足局部着眼整体,中国传统哲学恰恰相反,它考察的是某一局部事物,只不过将其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来考察,所谓局部,一是指环境空间上的局部化,一是指事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地位。西方人认识的整体和局部是个性化的整体和局部,中国的整体和局部均是共性化的整体和局部。正由于西方强调个性,因而其哲学构架是主观基础上(只认可一个方面)的客观认识;正由于中国哲学强调共性,其构架是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后者所说的“客观” ,是指对立双方的观点同时认可。
立足整体的运动二分法和相对静止三分法虽然体现了宇宙各类物质的共同特征,对于人类所处的星系来说,同样有其客观依据。必须明确的是,整体理论下的运动(一分为二) 是建立在三层次的划分基础之上。地月系组成以地球为中心的第一层面,太阳系组成以太阳为中心的第二层面,银河系组成以银心为中心的第三层面。在第一层面的地月系运动中,是由地球和月亮组成的二分法运动系统。三分法是建立在二分法基础上的相对静止结构,也是建立在相对中心上的理论,这种相对中心和相对静止则表现为以地球为相对中心,形成太阳-地球-月亮三点一线的月食现象(在《整体思维与月食干支理论》一文中已论述)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以地球为相对中心组成的太阳、地球、月亮的结构系统是个性与宇宙万物共性的完美统一。正由于这种高度统一,地球方能成为形成人类及其它生命形式出现和繁衍的必要条件。
笔者不妨以周易理论为例,了解该学说的整体思维观以及后人在理解上的误差。周易是建立在整体指导下由局部到整体的理论,它以运动的阴阳与静止的三爻形成整体的抽象能量为依据。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认识方法与现代思维方法所不同的是,该理论以天体的相对整体结构个性为依椐,得出整体下的局部结构,这种结构是外在的整体结构,再由局部到整体。因此,这种卦是从单一角度认识的整体。对天体有规律的运动而言,局部的能量运动是无规律的,这是对立法则的体现,也是由能量运动的特点所决定。这种能量之所以具有抽象的,就因为它是以整体为指导的能量,这与现代科学中的能量认识上截然相反。与抽象能量类似,人类的精神就其整体认识下的局部而言,是天体运动结构、相对静止结构同自身特有的相对静止的结构(人体宏观组织结构) 、自身的运动特性(外在行走) 的综合表现形式。可见,人类的精神是抽象能量的最高表现形式。精神不仅是抽象的,还存在整体活动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又是以人的相对整体运动的随意性为必要条件。地球运动没有随意性,自然不存在精神。人能认识万物的规律(包括自我的运行规律) ,均通过精神起作用。那么,一般情况下,人为什么不能感知未来,这就关系到如何理解意识这一名词。意识是由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论所形成的概念,尽管他也是抽象的,但它是以人体个性化的内在结构和内在运动为充分条件,与立足整体的精神截然不同,人可通过精神感知万物规律,但一般不能通过意识感知。当精神与意识高度融合时,则会形成某些领域的"感应",这即是平时所说的"特异功能" 。周易总由两个基本卦组成,它体现了整体运动的二分法则。但这种二分法还不足以构成运动中的整体,还存在一组相参照的逆向运动的二分法,从而形成整体的绝对值四。如果说内卦为阳中阳,外卦为阳中阴的话,那么必然存在阴中阳和阴中阴两个卦。后两卦是原两卦相参照的产物,或者说是对立法则的产物,从而构成运动中由12爻10组中心组成的四维空间。如乾卦, 对立有讼卦,组合有需卦.后辈研究者正由于没有认识这一点,故研究周易的收效甚微,甚至将周易研究引入迷信歧途。任何事物只有在流行变化中方能体现出相互间的影响,没有运动就不可能有影响。然而,周易中的大象是建立在相对静止基础上的阴阳搭配关系,大象仅仅反映单个卦的阴阳组合之理,总体上表现为八个类型的大象,由艮坎巽乾兑离震坤的大象,虽然反映了卦的运行之理,但运行中的吉凶是通过由阴阳组成的数表现出来的。 用山下有火或小孩玩火来理解贲卦卦义显然是不正确的。没有运行就没有变化,周易的卦理都在运行中实现,主要通过四卦之间运行中的数理关系表现出来,即从运动中的坎乾离坤和艮巽兑震之间的数理得出吉凶。笔者已在《周易理论的新认识》一文中作了阐释,不再赘述。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整体思维观尽管是抽象的,但它以整体的客观结构为条件,或者说是以物质第一性为前提的抽象观。这即是整体思维观的本质。所谓“抽象”,一是将各局部的客观认识综合起来,二是局部的客观存在受整体的综合因素影响;所谓“物质第一性”,首先是表现在对物质整体的理性认识上,其次是表现在研究物质的发展变化规律上。
〈二〉整体思维观的基本法则是对立统一。所谓统一,包括如下含义:
一是对立双方互为前提。整体上相对静止与运动互为前提,这正是干支理论的依据:天干是以静止(系统运动四维上的静止五)为前提再在此基础上结合运动的运动数,地支是以运动(四维空间)为前提再在此基础上结合静止(三维)的静止数。整体与局部互为前提:整体理论依靠两个局部(运动二分法和静止三分法) ,局部新的发展变化又离不开整体的影响。整体是构建在具象上的抽象,而局部又是整体指导下的局部,因而是抽象化的局部,即局部的具象要受到局部的抽象的作用。因此,整体与局部互为前提,实则是抽象与具象互为前提。能量、运动和相对静止三者之间也是互为前提的。运动是建立在相对静止和能量上的运动,静止是以运动和能量为依托的静止,前者体现在天干理论中,后者反映在地支学说和堪舆文化中;能量是以相对静止和运动为前提的能量,它表现在周易的卦爻中。这一哲学观对于科学地认识宇宙中的能量、运动和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暂且不论。
二是对立观点融为一体。由于立足点的对立导致认识的相反。立足整体分析,只要存在对立就有对立的立足点,就存在认识的相反性,且对立双方都是正确的。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不属于整体思维观。只有允许同时存在相对立的观点,才不导致认识的片面性,才是真正的整体认识论。在干支理论中则表现为:既存在由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论,又存在由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论——这种局部是整体理论指导下的局部,这种整体是局部化的相对整体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均是整体理论,它是用来指导局部抽象运行和空间的。由于它是整体认识下的局部,因而离不开以一个局部为参照去认识理解对方。比如说,两个人迎面走来本来都是前进,但只承认对方的运动是以“我” 为依据的逆向运动,不理解为对方在前进,或者说,将我的运动视为正数的递增,将对方运动视为负数递增。这种整体认识论有利于科学地把握自然界的各局部规律,有利于人类理性的张扬,有利于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是对立折衷。对立双方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要使二者达到协调,只有将观点各取其半,才能得到统一。干支理论中以寅月立春为岁首的理论充分体现了折衷法则。 它是取太阳周年视运动阳的起点子中冬至和太阳周日视运动阳的起点卯中(相当于春分) 的中心位置。这种折衷只限于从两个对立观点中权衡双方,得出二者的共同点,形成相互依赖关系。一旦滥用,就会形成各打五十大板的混账逻辑。在人类社会交往中,折衷法则是解决矛盾的手段之一。商业活动中的讨价还价是如此,民事纠纷中的裁定也是这样。
四是对立融合,即两个相背离的观点相互融为一体。在地支理论中表现为黄道十二宫自西向东逆行与十二辰自东向西顺行的六合关系,如卯戌成合、辰与酉合等,在天干理论中表现为每过六位成合—甲己成合,乙庚成合等。在周易中表现为每过五卦的相合关系,如艮与兑合、坎与离合等。但并非一切对立均有合,得找到二者的相同点。干支通过静止的数理和构建在此基础上的运动得出共同点,周易通过运行数理和静止的大象结构找出共同点。在社会生活中,对立融合表现得极为普遍,如买进与卖出,雄雌交配,教与学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规律:只要对立双方存在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出发点,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不论运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意志)的相同或相反,就能使对立双方达到融合。
五是对立中分辩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立的二者之间要达到统一,中心的调节是缺一不可的。中心是建立在对立运动基础上的相对静止关系,即“三分”理论。从相对静止角度认识,事物总存在三维空间,在几何中则表现为立体坐标关系。该坐标又是建构在中心“0” 基础之上。运动是客观实在,静止是相对主观的虚无,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数学中则表现为正数—零—负数的关系,也是杠杆上的支点。因此,“三分” 理论实则是相对静止的中心理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正是中心为实现对立二者之间相应的发展或对另一方实行遏制所进行的中心偏移。在能量运动中,中心则表现为此能量转化为彼能量的临界点,是对立二者之间所形成的性质互补 ,只有二者之间存在性质互补关系,才可能形成相互呼应,相互切合的稳定关系。可见,前者中心实则是介入了第三者,它适合于二者之间的反对关系;后者中心是对立二者之间的意志互补,适合于二者之间的相融关系。侵略与反侵略之所以不能统一,不能互为前提,就在于彼此之间缺乏中心的调节;异性相吸、雄雌相倚的形成,就在于彼此之间存在性质互补性。在运动中,中心则表现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时为左,一时为右,其目的是调节二者。
量变与质变。事物的质变有三种形式。一是以能量为条件,当外因较大能量促使自身达到吸纳的极限,就会改变该事物原能量结构,使之发生质变。二是以相对静止结构为条件,改变结构就会使事物发生质变。三是以运动为条件。运动的改变实质是能量或结构的改变,因而实际只存在两种质变形式。这种认识属于分析哲学范畴,整体思维观则是将三者共性融为一体的哲学观。
质变是在原整体量上的变化,要弄清质变,必须弄清原有整体量的最大值。只要超过这一最大值,就会发生质变。对整体量的理解存在三种认识方法。由于基本的运动结构是二,基本的静止结构是三,二者又是互为前提,因而形成对总量的两种认识方法。一是运动基础上的静止整体数:(2+2) ×3=12 为什么是2+2?这是因为运动的基本值是2,即奇数与偶数,相互联系的对抗关系基本值是2,即正数与负数,二者的绝对值为4。“13”即超过了这一运动基础上的静止整体数,是质的变化。二是以相对静止为基础的运动整体数——横向关系的正数—零—负数,纵向关系的正数—零—负数,二者构成了坐标关系;由于中心“0”重合,且都是建立在相对静止上的抽象单位,因而形成了相对静止的整体5,结合运动,就构成静止基础上的运动整体数:5×2=10。那么,11就成为一个质的变化数,或称之为物极必反数。除此之外,还存在运动与静止相并列的整体数:2×2×2=8,这其中包含着结构上的三组,又包含运动的2。可见,8、10、12均是整体的极限数。然而,它们只不过是三种周期的最大值。这种周期值源于天体的周期理性推导,是整体指导局部的结果。这种局部的周期值是抽象的,与佛教中的生死循环说有着本质的区别。事物的质变既是在外在能量影响下破坏自身原有结构的结果,也是外在环境运动影响下自身能量发展到极限的结果。前者就其个性而言,无共性规律,就其共性而言,因结构和运动的一致性,自然存在统一规划;后者同样是建构在共性基础之上,自然存在共性法则。这一规律离不开能量数、相对静止和运动数。外在能量极数为8,内在能量极数亦为8,总数为16。整体影响下的局部运动和静止极限数的综合为60,二者结合为16×60=960。因此,960是事物形成质变的共性极限数。按整体理论,该数亦可视为96,9600等,故中国民间有以96为极数的风俗习惯,以96岁为百岁大寿,以96响编炮为100响。这仅仅是一个立足整体的共性数,还应结合事物的个性数,才能得出某一事物发生质变的极限数。这一理论对认识生物的进化应该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另外,人类生老病死也是不断质变的过程,应存在质变的极限数。那么,该如何来认识呢?人的生命过程实则是自身能量不断变化的过程,人类又是最高级的生命形式,是最理性的高等动物,必然符合最具理性数理。因此,必须以能量极数“8”为依据,人的生命过程也是相对静止和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又必须以60依据,因而得出8×60=480,该数是一个相对数,按生命特性可视为48,那么,48岁即成为生命旺盛的极限数。
事物的变化发展(质变)是在整体指导下打破原有的稳定与协调,是整体的自我革命,即发展以稳定为基础;而新的整体的协调即是建立在新的结构基础之上,即新的稳定又以发展为条件。前者属整体指导下由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论,后者属于由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论;前者属否定之否定理论,后者属稳定理论。整体思维观融两种认识于一体。
否定之否定。否定是对原有结构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运动规律的改变。改变的过程是运动的过程,必须以运动的基本数为必要依据,运动的基本值是2;改变的过程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联系的基本值也是2,因而得出事物变化的最大值为2×2=4,这即是运动的四维空间。或者说,事物否定之否定规律只可能进行4次。这是从纵向关系分析的,若从横向关系分析,事物同样存在四个不同的横向空间,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事物可向四个不同方向发展,这些由四个不同方向发展的新事物,不仅与原质发生了质的飞跃,且四者之间亦存在质的根本区别。为什么不向六维空间(前后左右上下)发展?这是因为“六”是建立在两个静止值“三” 基础之上,不是一个运动发展数,而是一个和合稳定数。
否定之否定属于自我(中心)调节下新生替代故旧的法则,替代过程是一个故旧自然消亡的过程,即新生出现,故旧就会消失,失败乃成功之母即属于这一规律,社会机制的改革与完善过程理当属于这一范畴。但是,自我完善必须以整体机制合理性为前提,一种极度病态的体制还得用非常手段来解决。那么,旧势力与新势力,落后与进步为什么前者不会自然消亡?主要是由于社会体制的非科学性,导致社会关系的复杂化,致使中心机构难以实现有效的调节作用。
〈三〉由于二分法和三分法是整体思维观的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既体现人类所处星系的个性,又充分体现了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法则,因而是最具理性的组合形式。
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学问,诸如研究人类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社会的组织方式等,属于最理性化、共性化的研究。因此,研究社会科学离不开整体思维观。就社会的进步而言,总是表现为文化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和管理上的进步,三者之间为相互依赖的关系。它们均离不开外因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总是在相互交往中实现,相互弥补,相互改进,相互提高。这其中,构建在智慧基础上的文化,是三者之中的核心,起着调节作用。按整体思维观法则,政治领域的管理应本着由整体到局部的分级管理方法,即整体指导局部;经济领域则应遵循整体指导下的由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论,所谓整体指导,是指企业内部管理的共性而言,而不是上级的计划指导,因而应从自身利益出发,分层次(国家、集体、个人) 地形成经济机制;文化领域包括政治型的法制建设,经济型的科学技术,观念型的社会科学,它一方面在政治与经济之间起着调节作用,一方面又是三者发展的基础。
任何一种现象的形成,总是在对立运动中实现的。这种对立又表现为认识论的对立。在现代科学中则得出两种两反的法则,哲学中称之为二律背反,如只承认事物的变化性、发展不可逆性,得出了生物进化论;只承认事物的不变性、可逆性,得出了基因理论;只承认事物相对的静止性,得出了压力引力原理;只承认事物的运动性,得出了相对论原理;只承认事物的静止性,得出结构布局理论;只承认事物的运动性,得出了核物理学。这两种相背逆的认识论均是立足局部的认识论,反映了特殊到一般的法则。它们各自抱着唯我独尊的一点论不放。可以说,西方所信仰的哲学是二律背反哲学,或称之为对立分析哲学。立足整体的思维则是将两种对立观(时间的运动性和立体空间的相对静止性)结合于一体,是两点论的融合。这种对立结构是天体运动结构的客观反映,相对静止的三分关系同样以宏观的天体为依据。整体思维观认为,任何事物的形成与发展变化,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的结果,即整体影响局部,这种影响由表及里,整体是表象综合而形成的整体,局部是以整体为依据的表象化的局部。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哲学属于对立统一哲学,或称之为综合哲学。立足局部与立足整体的认识论,之所以大相径庭,就在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导致认识论的相反。以西方为代表的 现代科学的局部思维观研究内在,研究微观,研究物质各自的特性,研究物质的具体变化规律,研究物质之间的组合规律;中国的整体思维观是根据表象研究宏观,研究局部事物在具体时空下的变化规律,研究抽象的共性组织规律。但中国古代哲人根据整体思维观创建的认识自然的方法论,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天文学源流》郑文光著 《自然辨证法》恩格斯 人民出版社
《道德经 》 老子 《秩序论》 高德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阴阳新论》 顾文炳 辽宁教育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M]. 恩格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
《大众科技报》[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