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推动

试论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推动

日期: 2010-7-23 5:19:54 浏览: 2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必要性入手,讨论开展和推动大学生职业教育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探讨高校如何从自身教育功能和目标出发,有效推进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科学择业观,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成功地促进学生就业,不断推动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开展;推动
   高校是培养高级职业人才的地方,大学生的学力锻炼、智力开拓和社会职业定向基本是在高校求学时期形成的。虽然高校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目标定位,但最终究是为了向社会培养输送各种各样的专门职业人才,也就说,高校的最终目标是输送各种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大学生作为社会职业的储备人才,其职业教育应该提前到高校去完成。
   1 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必要开展职业教育
   高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地方,其教育要服从、服务于一定社会需求,并受到社会制度和环境的制约,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为社会输送合格高级人才。所谓合格高级人才,就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具备高于社会一般水平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对社会进步有贡献的人才。而这些人才要实现其社会价值,必须通过各自的职业工作去实现。因此,高校开展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人职匹配”,对推进学生成功就业和贡献意义重大。具体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从实现高校目标任务和社会价值,有效帮助和促进学生安全就业方面考虑,高校有必要开展职业教育。
   高校的目标任务的实现在于其学生安全就业,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聪明才智。学生长期在高校学习,基本是未涉足社会,没有经受过社会工作的磨练,缺乏从业的心理准备,缺乏对职业现实的了解和对职业信息的处理能力,容易造成择业、从业出现不安全问题,表现在,超职业理想与现实岗位的矛盾,毕业后实际工作岗位与理想“落差”太大,没有满足感,心不甘;缺乏中长期规划而过多的采取短期就业行为,就业动荡不止,成为社会不稳定问题的根源之一。诸如此类问题,与缺乏职业教育和指导大有关系。
   高校开展职业教育和指导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分析自己能力、分析职业需求,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规划成才道路,科学地、切合社会实际选择就业。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适应社会需要,避免和纠正择业上的短期行为;诱导学生形成以事业为重、与企(事)业共存亡的风尚,充分考虑国家与集体的宏观利益,勇于到基层去为祖国四化建设和繁荣富强而做贡献。因此,在高校开展职业教育,能够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实现安全就业。
   1.2 从促进学生成才工作方面考虑,高校有必要开展职业教育。
   人的成才,有客观条件影响,也有主观努力的因素。大学生要成才,除在主观上要有科学的成才规划并不断汲取科学知识外,客观上要求他必须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如果没有具体岗位,哪怕是再拥有丰富科学知识也无法实施才干。可见有了职业岗位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尤其对于在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就了业”是直接影响成才的主要因素,个人主观努力暂时是次要因素。所以说,学生只有在就业中成才。
   通过开展高校的职业教育,及时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生工作中去,及时整合学生多元化择业思想,克服和纠正各种就业思想偏差,可以帮助学生谋划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这实际上是高校借职业教育为着力点,培养和树立学生高尚的求职道德,有效地推动学生就业,推进学生的成才,实现了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
   1.3 从高校本身改革的科学布局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高校有必要开展职业指导。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学生成才程度,对社会能做出多大贡献,是高校的品牌。假如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就业,就意味它的教育效能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必然直接影响到其招生和发展,学校就可能在竞争中失去一席或被淘汰。如果学生充分就业,说明学校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开展和推进职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人与职业相匹配,从而实现就业。因此,职业教育为高校和社会架起桥梁,在一定程度上是关系到高校可持续性发展,关系到高校和谐发展,关系到高校存亡的大问题。所以,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高校有需要开展职业教育,以提高本校学生就业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促进学生成才成材的同时提升高校的声誉。
   在推荐学生就业的过程中,职业市场会将用人需求的信息及时反馈到学校,比如:什么专业人才是市场上紧急需的,什么专业人才在市场上多了些,什么样的人才素质是社会最欢迎的,等等,这些信息对学校专业的开设及其教学效果具有评估的功能。高校可以依据就业信息去对各个专业或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按照市场需要科学调剂有关的专业设置和总体布局,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
   2 开展和推动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工作,从经费投入、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有了一定改善,但在开展和推动的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认识的偏差,工作上仍然出现一些问题。
   2.1 对是否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认识上仍有争议。
   在现实中有许多高校仍然是这样的认为,高校是一个纯学术的“圣地”,只要传承科学知识,启发智力,再多加培养一定道德素质的学生就足够,毋需在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方面下功夫,学生就业和从业是本人的问题,或是社会问题,不是高校的事。有的认为高校不是职业学校,不必开展职业教育。作者认为是缺乏科学发展的错误观点在造成以上偏差。
   2.2 教育过程中职业指导工作被认为纯粹是思想教育问题。
   开展职业教育,除了职业技能培训外,要进行职业指导。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因为职业指导过程中包含思想教育的内容,但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毕业生的人才质量,不是职业指导的全部,把职业指导工作简单认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正确的,职业指导的方法方式也不同与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以后者代替前者。
   2.3 职业教育工作滞后,毕业生缺乏择业基本能力的训练。
   目前高校还普遍存在知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职业教育工作滞后问题。只管学生科学知识培养,不管职业训练、不管市场需求还很普遍。学校对知识的传承和开发,可以下大投入,但对职业教育的开展与推动,却无论在经费资金上、议事精力上、人员安排上等关键环节根本不考虑或较少考虑。尽管有开展职业教育工作,也是功能单一,内容不全。不少学生毕业在即,脑子里只有一些书本知识,至于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如何与别人合作、如何走向社会和适应社会,在思想和能力上毫无准备,缺乏择业能力的训练。
   2.4 职业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缺乏科学性。
   高校的职业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缺乏科学性,缺乏开展有效评价毕业生的个性、能力、长处和不足等具有职业教育特性的工作,工作被动,成效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职业理念的灌输与课程理论脱离;二是职业教育停留在理论探索上,缺乏开展对学生个性进行摸底和分析等实际操练,更根本谈不上做到针对性进行职业咨询和指导;三是缺乏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毕业生要么存在着较严重的等、靠思想,要么就是自我估价太高;四是缺乏对学生求职就业技能的培训和指导,学生不懂得如何去与用人单位打交道。
   3 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工作
   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发展和工作目标实现,有利于促进高校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其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展有效职业指导,推动和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人职匹配”,具体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为选择就业奠定基础。
   学生在就业之前,首先要对自己的气质、性格、知识、能力、优势、不足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从而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最适合自己、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职业岗位,达到理想与现实相应。学生除了本人主观上的感觉和评估外,需要结合别人对自己的评估情况,特别是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依据各种科学的方式(如:问卷调查、心理测试、观察、谈话等)对自己做出的评估,才能得到客观的、科学的结论。
   指导人员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地自我评价时,要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自我,对自己人生态度、兴趣和理想有充分的认识,引导学生把兴趣和职业方向联系在一起,牢固在一起;帮助学生自己不断地进行“我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我的满足与承认”思考,从而正确地对知识、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自己最适合干什么,根据社会需要做出合理选择。
   3.2 开展择业咨询服务,化解学生疑难问题。
   开展择业咨询,就是回答学生有关就业的一些疑问,包括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协调;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化解求职的一些困难,服务学生从职就业。咨询可以面对面,可以书面,也可以电子邮件形式、电话形式,既可以正式,也可以非正式,内容可以包括信息、政策、评价、择业心理、求职技巧等各方面。咨询工作灵活多样,不受地点、时间限制;咨询内容可能包括就业政策、市场形势、技术技能、信息可靠、创业规划、矛盾心态,等等。
   3.3 进行职业思想教育,促进健康成才成材。
   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就是自己对未来发展与成才道路的选择。开展职业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继续和深入,目的是教育和培养学生具备有正确的择业标准、成才道路和高尚的求职道德。人的一生绝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工作上,如果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相投、与自己的能力相符,就会乐于工作,不断努力,在职业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反之,如果选择不当,从事职业与自己志趣不投,工作就不能安心,根本就谈不上事业的发展与个人成就。
   3.4 了解劳动就业政策形势,搭建需求双方沟通平台。
   毕业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制定的有关行为准则,是在学生就业从职的基本规范,包括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劳动人事制度以及社会职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等。及时了解和掌握劳动就业政策,向同学宣讲就业形势、政策,可以规范求职行为,有效避免学生走入择业误区。
   就业需求信息是学生求职择业的基础,搭建供需双方沟通平台,让双方可以各取所需,完成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根本目的。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除了收集和公布需求信息外,还要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需求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个体要求,积极利用就业信息,提高求职择业的成功率。
   4 推动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高校开展和推进职业教育,重要在于能根据高校的自身特点和市场信息,围绕着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断探索符合高校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将学生推荐给社会,协助学生找到与自己愿望对称的岗位。
   4.1 思想上认识到位,全员重视职业指导。
   要在学生教育的同时,将从业思想和技术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渗进到各学科教学和实习中,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和实习来完成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和职业心理素质的任务。高校的领导层、各职能部门、教研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营造高校职业教育浓烈的氛围。
   4.2 建立完善测验和测量体系,设立专职人员,开展职业定量分析研究,为学生从业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测评的侧重点放在心理测验上,主要包括:职业兴趣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职业气质测验等。学生特别是毕业生通过测验真实地了解自己在整个就业群体中所处的位置,高校则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倾向,分类分别开展指导。
   4.3 建立与就业市场密切联系的信息沟通平台。
   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收集整理就业信息,与用工用人单位和人事劳动部门联系,积极向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人才“产品”,让社会各界广泛了解高校,充分认识毕业生的才华和能力;研究和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花大力气疏通就业渠道,组织举办校内招聘会等,针对性引导学生自荐就业;开展技能上岗证认证培训。有条件的高校探索形成“人才劳务中介机构”机制,在政策上允许下,尝试参与人才劳务的中介工作,为就业供需双方提供了直接沟通的舞台,推荐短期岗位,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临时过度”的就业机会,提升效益。
   4.4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的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根据就业市场的用人信息,研究分析市场人才需求规律,及时调整专业学科的设置和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总而,在高校中开展和推动职业教育,是教育本身功能的要求,也是高校本身改革与科学布局的需要,对高校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的稳定都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高校有责任开展和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和帮助学生理智就业。探索进一步有效开展和推动大学生职业教育,是一项很重要工作,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李小鲁,叶梓效.毕业生就业概论.广东高教出版社,2003.11,第一版.
   [2] 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广东高教出版社,2005.9,第一版.
   [3] 赵世涛,刘锦.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瓶颈现象”成因探析及对策[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29
   [4] 张亮.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德育问题新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4):113
   [5] 赵金秀,朱慧.医学人才市场与医学生初次就业率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1,(2):99
   [6] 应宗礽.浅析中等职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https://www.xswjt.com/,2006.12.13
   [7]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件,粤府(2007年11号)《印发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2007年2月8日
   [8] 新华网,北京大学新生报到日,2007年10月2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