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创新高职财经类专业教育教学制度的思考

创新高职财经类专业教育教学制度的思考

日期: 2010-7-28 15:52:15 浏览: 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准确定位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建设特色专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依据就业导向和市场需求科学设计专业结构体系,不断建立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和建设;努力打造专业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高素质“双师”教学团队。
   【关键词】工学结合 教育教学制度 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着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它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于其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基于此,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必须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和总纲,进而带动专业调整和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重构、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
   我院财经类高职开办五年来,紧紧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着力建立和创新富有特色的高职教育教学制度,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丰富的优质人力资源。
   1 形成就业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
   办学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就业导向作为科学设置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基本依据,努力使专业设置紧贴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贴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紧贴企业行业职业岗位群需要。如以河南中原城市群建设、郑州全国物流中心建设、濮阳八大支柱产业振兴所需现代服务业技术领域岗位群整合专业群,在细化岗位群职业所需知识、素质和关键能力基础上培养构建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以地方支柱产业特定就业岗位需求灵活设立专业方向,将4个专科专业调整和整合为经贸、会计两大专业群9个专业方向,并根据专业建设定位明确营销与策划、会计电算化作为专业群中两个核心专业,从而形成以核心专业带动相应专业群建设的专业结构体系。经过不断摸索和建设,使营销策划专业成为河南省高校教改试点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成为河南省高校骨干专业建设点。
   2 建立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在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必须以双证融通模式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毕业时既取得毕业证书又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
   在实施过程中,应着力抓好两个环节。第一,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内岗位群所需基本职业素质,构建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的知识和能力模块;根据特定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构建专业方向的知识和能力模块。第二,将岗位群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分解为单项(单元)知识和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并按实际培养需要划分形成一组公共技术平台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形成各专业方向的岗位职业资格课程和技能综合实训。例如,营销与策划省级教改试点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包括以其为核心专业的专业群中5个专业方向,应首先按照国家职业岗位标准的要求,确定以“营销师”、“企业策划师”基本教学模块为基础,构建三个专业、9门课程、6项综合实训所组成的公共技术平台教学体系。在后续专业方向学习中,学生结合自己的预就业去向,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在完成全部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和进行为期半年顶岗实习后,可以取得相应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 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一体化。自开展专业教改以来,我们始终把课程开发作为财经类高职特色办学的重中之重的工作,结合企业行业典型工作任务,着力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即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以及其他教学建设诸方面,建立起基本的制度规范;建立反映教学文件制订、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辅导、作业、单元与单项能力训练、考核等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课程标准。对应不同的专业方向,结合企业技术和管理岗位规格标准,探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案,使课程内容紧扣工作岗位的各项技术规格要求。同时,还充分结合新课程开发,开展规划教材、配套教材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已建立5门课程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建立3门课程知识点素材库和虚拟实训项目,建立利用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其管理与共享平台。根据企业资源信息化、网络化的需要,建立数字化的基于知识积累理念的实训与科技项目资源库,努力使部分课程达到国家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标准。
   4 打造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付诸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也是制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瓶颈”。要解决好这个“瓶颈”问题,就必须走校企合作、校内校外基地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双轨建设之路。首先,要着力建设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所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校内的实训基地按工厂经营管理模式办,校内的工厂按实训基地的教学要求办,能够使实训基地成为“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工作过程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的“教学工厂”,给参加实训的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这些实训,学到职业岗位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同时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目前,我们依托自主建设的校内基地和引进的校外企业行业,基本保证经贸、会计两大专业群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需要。其次,必须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建立起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并不断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平台。
   5 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有一支能够真正“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与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去操作和完成。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不仅仅要注重提高校内专业教师“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比例,更为重要的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比例,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担任教学任务的机制。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和工艺保持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在教师及教学人员聘任和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应明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一体化定位,建立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学制度,下达教学、教辅及兼职教师科学合理的结构比例,特别是对营销与策划、会计电算化两个重点建设专业必须坚持专兼职教师比例一比一的要求,等等。这些逐步配套的制度和措施,将促使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形成“双师”结构的团队优势。
   参考文献
   [1] 卢兵等:《建立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制度》,《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
   [2] 付子顺:《高职经贸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10期.
   [3] 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0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