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论适应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

浅论适应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

日期: 2010-6-24 2:29:47 浏览: 1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工作实效
   论文摘要: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并使用新的德育课教材.本文就如何适应德育新课改需要,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予以简要阐述.
   2008年12月l0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捧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标志着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新时期如何抓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上好德育课、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一、认真领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精神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过程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在2001年之前称为政治课。1986年、1990年国家教委先后下发了《发试行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和《于颁发﹤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通知》,规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为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课,要求职业高级中学的政治课参照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并加开职业道德课。1993年l0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程设置的意见’。此意见明确指出,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国情和近代史教育、法纪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弓l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开设的政治课有:经济政治、世界观人生观、法律、国情、职业道德。
   1996年2月,国家教委下发《等职业学校财经、政法类专业政治课课程设置的意见》,要求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财经类专业开设的政治课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常识、世界观人生观、法律、国情、职业道德;政法类专业开设的政治课有经济政治、哲学基础、法律、国情、职业道德。
   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把德育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其中。2001年,教育部印发《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1]2号),规定德育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等四门课程。并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更名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使课程名称与课程内容更加相符。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认真总结2001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后德育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
   2.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新一轮课程改革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意见》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要求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二、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为更好适应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树立科学教育观
   首先树立有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观。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将实践教学、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社团建设等渠道有机结合起来,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德育人人抓,事事与德育相联的德育教育大环境。
   其次,树立开放性德育教学观。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就业,坚持以服务的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适应中等职业学校“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和一年在县级职教中心、一年在城市职业学校、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往防范型的德育教学旧俗,不放弃“问题学生”的转化,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主动选择,主动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在实践中感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自觉把社会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我道德需要。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2.巩固德育工作网络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德育的三大支柱,优化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是德育的重要一环。对学校而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既有可控的一面,也有不可控的一面。学校要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导作用,积极主动争取家庭、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减少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负面影响,从不同角度落实德育目标。
   3.加强实践性教学
   道德的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实践教学是解决从他律到自律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两个“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对实践性教学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职校生的思想特点,在德育课教学中采取单纯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学生不易接纳,还可能产生德育逆反心理。因此,在新课程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方法,加强德育实践形式的探索,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体现德育的实践性本质。
   4.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职业学校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具有德育功能,不能孤立地认为学校德育是德育课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传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善于捕捉德育机遇,积极创设德育情境,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各学科教学活动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专业实习操作课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5.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健康的心态是成功的基础。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寻找对策,并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和交往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使之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变消极为积极,正确认识自己,接受现实的自我。
   6.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选择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保证。首先,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事业感,增强广大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律己意识,使教师思想深度、道德品质、业务水平等成为学生的表率;其次,对德育师资队伍实行科学的分层管理和培养,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鼓励德育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学习和运用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改进管理模式,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对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善于运用科学辩证的分析方法去剖析。寻找更符合实际的教育对策,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7.建立学生自律机制,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把建立各种学生自律组织和自律机构作为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手段。学生自我管理不能放任自流,要建立稳定的机构和制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把学校制度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结合起来。同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人人都加入自律组织,参与自律活动,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中增强自治意识,使自律成为提高学生个人修养的内在需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