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析重庆新诗:检阅·审视·重建

试析重庆新诗:检阅·审视·重建

日期: 2010-6-11 12:47:14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由吕进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的出版,是重庆出版界、中国新诗史上可喜可贺之事。作为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地方新诗史,该书以五十余万字的篇幅,对自新诗诞生以来,重庆诗歌的各个发展时期及其有代表性的诗人、诗论家、诗歌流派进行了历史的追踪和理论的分析,是一次覆盖面广、建设性强、史论结合的重庆新诗的大巡礼。它不但是对历史的重现,而且它所体现的艺术追求、学术风范也可以为当下和未来的新诗发展提供有益的参照。
   吕进长达七千余言的《导言》介绍了全书的主要内容,阐明了重庆新诗发展的三个重要维度。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为“诗歌史”,第二卷为“诗人论”,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史”以“论”为基础,“论”又以“史”为纲。编者抓住了诗人与时代的血肉联系,将诗歌的诞生、发展、擅变、更迭与时代精神的发展两相交织,给人以一种历史纵深感。
   卷一是对重庆新诗的过程描述。这是从纵向上的观照,既是对重庆新诗发展的断代(分期)研究,又是对重庆新诗史从总体上的把握,应该说,这是具有恢宏气度和开阔胸襟的。卷二则从共时的角度,谈到重庆诗人与诗评家。编者尤其注意对每一位重要诗人在艺术题材、审美追求、艺术成就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加以论述,从而揭示了重庆新诗丰富的内蕴。值得注意的是,本卷列出专章,对以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专家为主的重庆诗评家进行了介绍,更体现出重庆是中国新诗的重镇—不仅为数众多的诗人在这块热土上默默耕耘,而且不少学者也从理性的角度,对重庆新诗、中国新诗进行评价和指导。创作实践因之而有了可依据的方法和规范,诗学理论也有了丰厚的生长基础和可能。附录对何其芳、邓均吾这两位中国新诗坛重量级人物作了详尽介绍。这一方面是对重庆诗歌发展史的必要补充,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两位诗人对重庆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并各自以其独特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这样一来,重庆新诗就更体现出了自己在中国新诗史上的独特地位。
   我不想过多地复述《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的具体内容。追往是为了鉴今,是为了更好地寻找重庆新诗乃至中国新诗在未来的发展之路。通过对该书的细致阅读,除了可以了解大量的史实外,我们还可在其中找到一条贯穿始终的理论线索,它以西南师大新诗所为主的重庆诗评家的主要诗学主张为核心,同时吸纳了其他一些具有生命力的诗学观念,成为编著本书的主要理论依据。对照重庆新诗发展的历史脉络加以考察,这种主张不但没有疏漏重庆新诗史上的重要诗歌现象,而且对它们给予合适的历史与学术定位。这说明,这种诗学观念是与新诗发展的历史事实相协调的,来源于诗歌发展的事实,也可以反观诗歌的发展历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这种秉持求实创新原则的诗学理论也在随着新诗艺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更新。
   2004年9月,中国新诗研究所召开了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针对当下诗坛泥沙俱下的现状,提出了中国新诗“二次革命”理论,主张中国新诗的三大重建,就是对中国新诗发展的一次整合和廓清,为今后新诗的发展指明了具有可行性的道路诗歌观念重建之路,诗歌文体重建之路,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之路。诗歌观念重建重在对诗歌承担精神的强调,只有兼具社会关怀和生命关怀的诗歌才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办诗歌文体重建主要应该在完善自由诗、倡导格律诗和增多诗体等方面做出努九诗歌传播方式的重建关注诗与音乐的结合,关注网络对诗歌的渗透和拓宽。实际上,稳健的创新正是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的动力所在,我相信,它同样是重庆新诗借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重要向度,也是中国新诗重建之维。
   正是出于对社会历史的关注,在抗战时期,国家兴衰、民族危亡跃升为诗歌主题,当时活跃于重庆的“七月诗派”就是注重“社会关怀”的重要代表。他们以战斗的姿态,站在抗战的前沿,以诗为旗、以笔为枪,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显示出诗歌宝贵的承担品格。而进入新时期,新诗加大了生命关怀的份量。诗人开始“向内转”,关注人生、人情、人性及诗人自身。无论是傅天琳果园里的歌唱,还是李钢对蓝水兵的咏叹,无论是梁平对重庆历史的亲切抚摸,还是李元胜、何房子等人对生命本身的深度体验,都表现出重庆诗歌发展的新动向。
   而在诗歌文体的探索与研究方面,重庆诗人从来就是引人瞩目的。何其芳对建立现代格律诗的提倡对中国新诗文体理论的建设影响甚巨,邹绛、陆桨、万龙生等人不仅从理论上对现代格律诗进行探索,而且从诗歌创作实践上加以佐证,继承了前辈诗人的探索成果,在体式、音顿、音韵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格律诗。吕进的诗歌文体理论在海内外诗学界具有广泛影响。今天,格律诗和自由诗及其他诗体在重庆诗坛多元共生,呈现出诗歌文体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网络传媒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重庆诗歌一方面注重其老传统—诗歌音乐性的回归,一方面迅速接受了“网络”这一崭新的传播媒介,继续强化重庆诗歌在全国诗坛上的重镇地位,为诗歌的传播开拓了渠道。1999年《界限》作为全国第一家大型诗歌网站的出现,以它不可比拟的开放性、包容性、凝聚性成为90年代后期重庆诗坛的一个亮点。
   总之,《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从纵横两个向度对重庆新诗的历史作了一次梳理和检阅,不仅为重庆新诗挖掘到了其发展的根源,而且为重庆新诗未来的走向也作出了高瞻远瞩的展望。我们有理由相信,重庆新诗会走得更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