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谈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

谈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

日期: 2007-8-23 21:19:47 浏览: 13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陆群

摘要:根据当前会计人才市场呈现出的奇怪现象,本文从电算化会计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电算化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电算化会计实践教学环境的构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环境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日益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会计工作岗位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院校均把《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必修课,但会计人才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奇怪现象:许多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会计人员,却有许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改行才能找到工作。如何通过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就成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如何定位?如何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等等。这此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研究的课题,才能培养出符合信息社会需求的财经管理专业人才。
一、电算化会计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
目前,随着计算机大规模投入商业使用,企业中的财务部门很多都利用计算机实现了业务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提高了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并能对业务数据进行一定的事后分析,但由于目前许多企业的财务部门还不能实现与企业的其他信息系统相联系,集成度较低,从而降低了实际使用效率。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仅仅让电脑代替手工记账,进行简单的事后分析,而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实现不了,已不能满足大型企业的需求,将来也不能满足一般企业的需求,为使我们培养的会计人才符合市场的需要,我们的电算化会计教学必然要面临相应的改革。
从教学内容来看,随着TI技术的发展及企业信息化的普及与不断升级,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其内容在不断地扩大,与其他学科在不断地相互交叉融合,会计系统也不再是会计信息孤岛,而是融于ERP、供应链乃至需求链中集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AIS,面对如此不断扩大的会计教学内容,要在教学实践中保质保量地完成,仅靠在多媒体教室采用CAI方式教学显然已力不从心,需要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我院高职会计专业为例,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定位于注重培养学生对会计软件的操作能力,相应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某一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这一教学目标导致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不足:缺乏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常见的系统维护能力;对运用了会计软件后所出现的异常操作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足;对其他会计软件的适应能力较差。现代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为此,我们应将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为:以系统的会计理论专业知识为基础,以电算化信息系统管理和日常维护能力为主导,以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应是结合实例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不同蓝本会计软件的操作比较、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等内容,从而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系统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二、电算化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
要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需要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需要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和改革,如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多媒体辅助教学(MCAI)、案例教学、信息分析、公司实习、角色扮演等新方法。但是在会计教育改革中,存在着注重教学方法改革而忽视教学模式改革的现象。因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中最底层的元素,对其进行改革可能不会触及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优越性得到公认的案例教学为例,即使用了MCAI,如果教学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结果可能是:学生不可能亲身经历案例实践从中获取会计经验,最终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而沦为新的纸上谈兵。如果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会计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地对会计技能进行系统训练,使学生真正的投入到模拟的会计进程中,真切地获得会计体验,则学生的电算化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均会获得到较大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模式上真正引入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既能保证先学课的课时,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会计知识的基础上,紧接着用电算化的手段进行项目教学,创设企业真实业务的问题情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内容背景,利用会计业务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模块性引导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应操作,掌握相应知识。电算化项目教学有两层含义:一是集中时间教学,在时间上划分模块。与一般的计算机教学不同,会计软件在应用时的数据录入量大,且要求上机资料与内容具有前后连贯性,应建立专用机房,增加计算机机房的授课时间,进行合理分工,连续开课,集中时间教学;二是教学内容上划分模块,会计专业内容本身具有模块性,把每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小的“任务”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目标任务定向明确,有利于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电算化会计实践教学环境的构建
要想将会计专业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融入到教学模式中,电算化会计实践教学环境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但会计实践教育资源的匾乏却一直是各个院校的实际困难。由于在课程教学中公司实习难以持续实现,加之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如何进行会计实践成为长期未解决的难题。迄今为止的解决方案可归纳为三类:给学生准备凭证、账簿、报表等实物;依靠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应用手工会计模拟软件。然而,第一类方案,由于不能提供会计实践环境,很难构成完整有效的实践链。第二种方案需要的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由于承接毕业实习已经不堪重负,已难以再加载课程实习,此外,前两类方案是基于手工会计的,在信息化社会中会计课程若仅实践手工会计,又将带来理论脱离实践问题。至于第三种方案,由于是模拟手工会计,难以构建会计环境,也不能动态地实现会计过程。因此,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教学,一定要有效解决会计实践问题,方能达到会计教育的素质培养与能力培养目标。
1、 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要相辅相成
在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中这种情景很常见,在校时学生分录做得很熟,一旦置身实际会计环境中却又不知所措。反之,一笔分录如果是学生在手工或电算化会计环境中,经过对业务的职业判断后以责任人身份亲身经历填制凭证、将凭证登记到明细账及总账、在有效解决会计实践问题报表上填列该笔业务数据,无论从会计技能的掌握还是会计责任的感悟,都能让学习者得到深刻体会,其效果远远超过书面作业。平时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模拟伴随课程形成的动态会计进程,将教师传授的会计理论引导学生放到会计环境中验证,帮助他们学会对会计理论的掌握与反思;理论及经验的上升又促使了他们产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究动机。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形成良性互动与互补,相辅相成,由此改变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性。如果一门会计课程没有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具有吸引力的会计过程体验,该课程也就失去了灵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动机也就无从谈起。
2、有机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和会计课程
计算机课程和会计课程都是财经类高职学校的主干课程,但教学内容互相联系不太紧密,由此带来了相应弊端: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有效整合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为了保证整合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会计电算化教学计划必须按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结合会计主干课程重要知识点的直接应用,然后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综合应用。比如“计算机基础”课程要开设在“基础会计”课程之后,尽量以学生学过的“基础会计”课程中的要完成的会计资料举例,激励学生能够用计算机绘出“基础会计”中重要业务流程,运用WORD完成重要计算公式、会绘制凭证、帐簿和报表。在计算机课程中应用各门会计课程精髓,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引导学生注重加强和已学专业知识的整合。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同时也解决了会计实践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
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将课程内容尤其是实践内容重构为循序渐进的会计进程。教师建立会计环境后将其移植到多媒体教室、机房,以及学生的微机内。在多媒体教室,先给学生一个直观、完整的演示,使学生明白最后要完成的任务目的,随后在精心构建的会计环境中,利用会计案例讲授和演练,组织学生处理相应案例,对相关问题组织课堂现场讨论;学生课后在同样会计环境下完成单项案例或综合案例实践,最后教师要利用阅卷软件对学生的案例实践结果逐一严格检查,进行讲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讲授会计理论、处理会计实务、教学演示,学生的会计实践,师生的共同探讨,案例处理均是联系所有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通过师生共同进行的案例教学与实践,系统化的动态会计进程始终伴随着课程教学,教学与实践相辅相成而浑然一体,从而将素质培养与能力培养融于案例教学与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邓红杰.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2]秦少卿等.高校会计实践教学规范研究.会计之友,200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