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以学校创新实践为例谈谈创新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以学校创新实践为例谈谈创新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日期: 2012-4-26 23:24:54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匿名

Abstract:Innovation practice is important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We  areconstructing innovative country,which builds asound mechanism of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social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innovation practice,innovative talents,cultivation,channel

 

摘要:创新实践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正是要建立起社会创新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机制。

 

关键词:创新实践;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曾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中华民族要再续辉煌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创新的民族,使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为此,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人们已普遍意识到学校素质教育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开始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但创新实践本身尤其是社会的创新实践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为此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学海网(www.xuehai.net)
1创新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突出的创新精神、卓越的实践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因而需要多方面、多途径地加以培养,学校和社会应共同担负起培育的重任。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学校能够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创新素质,为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般说来,学校应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科技知识基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加以培养。而创新实践无论是学校的创新实践还是社会的创新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谓创新实践是相对重复性的实践活动而言,泛指人们从事的一切具有创造性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实践有助于强化创新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具有的基本意识,它是驱使个体进行创新的心理动机,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人们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并调动和激发起自身的潜能,提出创新目标和构想,产生将其付诸行动的精神动力。在创新实践中,创新者能够深切意识到创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以创新奉献社会的道德观念、追求理想目标的进取心、发现问题的探索欲和批判精神,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或激情。
第二,创新实践可以极大丰富创新者的创新经验。经验对于任何一项工作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对于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来说也是这样。比如从书本上知道理论研究需要进行文献调研、确定选题以及怎样调研、怎样选题、选题的原则等,但如果没有亲自从事过文献调研和选题工作,就不会对文献调研和选题工作有深切的理解,也不会把这些工作做得很出色。只有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人们才会理解什么叫文献调研、为什么要文献调研、怎样进行文献调研等。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不是靠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可以解决的,必须要有直接经验。创新经验只能来自亲身经历的创新实践,创新经验越丰富,创新的能力也越强。
第三,创新实践可以极大增强创新者的创新动力。观摩或模拟创新是必要的,但在观摩或模拟创新的实践中,人们常常不可能做到全身心地投入,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创造潜力。在“真枪实弹”的创新实践中,创新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创新实践的主体,是身处战场中的战士,在创新实践中担负着特定的创新任务和责任,而且通常与自身的前途、利益和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状况使创新者能够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从而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使创新者在创新实践中意志得到磨练,能力得到增强。
第四,创新实践可以增强创新者的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种素质。比如对于技术创新实践来说,由于技术越来越复杂,新技术的开发通常不是一个人能够胜任的,往往需要许多人分工协作来完成。一个具有良好社会交往的人也会比一个缺乏正常社会交往的人能够在信息获取等许多方面得到更多的及时的帮助和支持,从而更能获得成功。在创新实践中,工作的需要会迫使创新者进行协作和广泛交往,从而使创新者的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磨练而增强。
第五、创新实践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极大地提高创新者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如果仅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缺乏创新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创新实践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创新能力主要指与智力因素相对应的创造力,包括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和创新技法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等。在创新实践中,创新者需要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创造,从而使创新者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总之,创新实践使创新人才在实践中得到磨练从而迅速成长起来。
2学校创新实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学校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美国是一个创造力十分旺盛的国家,这与美国一百多年来重视学校创新教育分不开的。近些年我国已充分意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广泛开展,比如学校在普遍重视知识掌握和智力开发的同时,也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社会实践被作为重要的教育环节引入到学校教育中。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重视理论教学和一般的实践教学的同时,还应重视创新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把创新实践作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来抓,使学生在进入社会时,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大学教育中,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培养高级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一般学校都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创新实践的机会和条件。现代大学尤其是科研型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学研结合也更加紧密,科技研究已成为高校的基本职能,研究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实际的创新实践中,能够使研究生在进入社会之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但对于大多数将直接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来说,由于受时间、地点、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学校教育主要还是理论教育,即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这就使得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具有创造性的各种实践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一些大学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给人们以积极的启示。比 如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创业计划”竞赛、举行“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竞赛等。有的大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实践或直接进入企业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实践。有的学校鼓励学生在校创业,给予学生宽松自由的环境,于是就有了学生创办报纸、学生社团等,这些报纸社团存在的时间可能不长,但却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为此,学校一方面应有计划地、制度性地组织一些创新实践活动,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相关实践中得到锻炼,另一方面,提供宽松自由的创造环境,为创新意识强烈的学生有更多实践的机会。
3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社会创新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新的问题,需要人们不断地认识新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办法。此外,人类还在不断地追求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人类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激励着人们不断地探索、发明与创造,并由此推动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可见,社会是创新的大舞台,社会为创新人才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自由的天地,社会创新实践也使创新人才迅速成长起来。如果说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后方,那么社会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
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如果不能在创新实践中锻炼成长,他的创造力就会萎缩或消退,反之,如果经常地参与创新实践,创新能力就会极大提高。就像“时势造英雄”、“时势锻炼英雄”一样,创新人才也是在创新实践中造就和锻炼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造就了无数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家和企业家;如果没有中国航天人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也不会在“神六”时出现那么多年轻有为的设计师、工程师。社会并不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社会的实践反而需要创新人才的积极参与和奉献,但在客观上却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
但要注意到,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创新的步伐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会有人报怨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有时又会人才辈出,英雄遍地,这都与当时社会是否具有创新的精神紧密相联的。一个缺乏创新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没有生气的社会,它会扼杀创新人才的创造力;而一个创新的社会则会造就一个创新的民族。创新人才与社会创新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的社会将培育出无数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又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
建设创新型国家,正是要建立起社会创新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机制,使社会创新实践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创新人才推进社会创新。为此,社会应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使社会形成需要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创新人才有用武之地,又能使创新人才在创新实践中锻炼和成长,并进一步推进社会创新,推进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翁庆余.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J].现代大学教育,2002(5)
2洪涛,李卫星,张芳.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及其培养途径探析[J].高教论坛,2003(5)




当前位置: >> 教育学类 >> 职业教育 >>查看论文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