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语文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厌学心理,这已成为目前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笔者通过对实地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造成当下中学生产生语文厌学心理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针对中学生存在语文厌学心理这一状况,本文从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优化师生关系和开设语文心理课堂四个方面提出了克服中学生语文厌学心理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厌学心理;成因;对策
语文是我国基础教育学科中尤为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语文,对于我们今后从事工作,参与社会生活,对于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2007年9月初至2007年10月底,笔者在桂林市第十一中学进行中学语文教学实习中,发现本班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语文厌学心理。“所谓厌学是指学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学习和与学习有关的事物产生了消极的情绪”。通过对桂林市另外几所中学的中学生进行深入调查,笔者了解到,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文厌学心理,主要表现有:上语文课不认真听课、讲话、打瞌睡,不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语文作业,甚至借故逃离语文课,外出闲逛、玩网络游戏等等。
中学生产生语文厌学心理会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影响。首先,对于中学生本身来说,不利于其学科的平衡发展,甚至因语文厌学心理的存在而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其次,在教学工作上阻碍教师的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再次,导致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得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遗失。因此,认真调查分析当前中学生产生语文厌学心理的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这种不良心理是势在必行的。
一、中学生语文厌学心理的成因
针对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厌学心理这一现象,2008年1月初至2008年3月中旬,笔者对贵港市港区中学其中的383名中学生、贵港市德智高中其中的225名中学生(共608名)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其中20名中学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谈话。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访谈的总结,笔者进一步了解到造成中学生语文厌学心理的原因,这其中有着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着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课堂教学因素
笔者在调查统计中发现,63.23%的中学生是因为语文课堂教学不够理想而产生语文厌学心理的。“所谓理想是指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方式,并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为一种稳定的教学模式。如今,尽管国家、社会极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不少的中学语文教师仍旧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就是缺乏活力、创新和个性,反应到语文课堂上就是语文教师更多的是在讲,学生只是机械地在听、在记。而语文教师只重视考试方面知识的传递,往往就忽视了学生的学,以致造成了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进一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开创和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富有活力和想象力的学生来说,无疑就是沉闷的、毫无乐趣的,甚至是一种煎熬。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是导致中学生产生语文厌学心理的直接原因。
2.教师因素
教师因素的影响造成中学生语文厌学心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如教师语文教学模式固定、呆板、一成不变,这就会造成课堂氛围无趣、沉闷,这些都会促使中学生产生语文厌学心理;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语文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目前的中学教师队伍中,有着少部分的语文教师个人缺乏品德修养,对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不尊重学生,甚至变相体罚学生,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是循循善诱,而是冷嘲热讽,对学生做不到一视同仁,忽略甚至辱骂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偏爱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个人缺乏道德修养会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对立,在这种状况之下,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对抗老师,甚至在语文课堂上故意和老师唱对台戏。久而久之,学生由对语文教师的反抗,进而恶变为在语文学习上失去兴趣和动力,产生语文厌学心理。
3.家长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起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家长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孩子健康、全面地成长,而错误的引导则会阻碍甚至损害孩子的正常成长。在调查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部分家长给自己的孩子消极方面的影响多于积极方面的影响。
首先,家长的言谈举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家长畸形的观念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现实中,不少家长认为学习语文没有多大用处,语文学得好不好也无关紧要,只要学好了其它科目,将来也可以找份好工作,赚大钱。孩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家长类似这样的错误认识后,渐渐在语文学习上失去进取心,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其次,在语文学习上,家长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并严厉要求,都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进而造成语文厌学心理的产生。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给孩子报了各种与语文相关的培训班,诸如:书法班、写作辅导班、诗歌散文朗诵班等等。他们把孩子的课外生活时间全部安排在培训上,双休日也不得休息。但是,对于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充满活力的中学生来说,贪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向往丰富多彩的、自由无拘的生活。然而,过重的语文学习负担,容易使他们觉得生活的美好遐想的破灭,感到身心疲惫,从而导致孩子从心底讨厌语文,害怕学习语文,产生语文厌学心理。
4.社会因素
笔者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研究,总结出社会因素是造成当前中学生语文厌学心理的又一大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社会需求的影响。社会舆论方面:长期以来,社会上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对于语文却无人提及。社会需求方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语热”更是只增不减。当今社会,许多人认为学好一门外语更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律。现实中,许多工作岗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更多注重外语的四、六级情况。在众多的等级考试中,语文等级考试没有像其它等级考试一样,得到人们、社会的重视。名目繁多的家教中语文的身影也少而再少。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语文却遭受如此的冷遇,而外语、数理化以绝对的优势占据了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甚至课余时间。总之,社会舆论与社会需求潜移默化地让中学生对语文远而厌之。
﹙二﹚主观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造成中学生产生语文厌学心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中学生本身。笔者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到造成中学生语文厌学心理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是导致当代中学生产生语文厌学心理的最根本原因。据调查显示,608名中学生中有69.85%的中学生表示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在语文学习上没有动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学生的兴趣更多的是转注于上网聊天、玩电子游戏等方面。笔者在桂林市第十一中学实习时看到这样的情况:每到上微机课时,本班的学生表现得极为兴奋,而每周三次的语文早读课却要在老师的监督下才能听到少许的读书声,其中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开口读书。为此,笔者也到过一些网吧、游戏厅进行暗访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实则不容乐观,不少的中学生置身其中,沉迷于QQ聊天、网络游戏中,有部分中学生甚至逃课出来日夜泡在网吧。
因为对语文老师的不满而产生语文厌学心理
爱屋及乌是心理上常出现的现象,相反地,恨屋及乌在心理上也不是不存在。在学习的过程中,中学生既有亲近、喜爱自己的老师,就相信他所教授的知识的心理倾向,也有因对自己的老师不满而拒绝老师所讲授的一切的心理倾向。中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对待事物很容易感情用事,他们可以出于对语文教师的喜爱而喜欢语文课,觉得语文学习乐趣无穷,对语文学习信心、动力十足。相反地,由于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生活指导上的某些失误或不足,中学生也会对语文教师产生不满,对其教学产生反感,久而久之便觉得语文学习毫无乐趣,产生语文厌学心理。在调查访谈中,某中学生向笔者坦言,他因语文教师在某一次作文讲评中将他的作文作为错误范例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出,而对语文老师产生了强烈地不满情绪,并以不认真听课,不用心学习语文来“对抗”语文老师,因此,语文学习一落千丈。
自身存在语文写作畏惧心理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学生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想象,或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写作也是衡量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目前,许多中学生存在语文写作畏惧心理,每逢语文写作他们会觉得是大难临头,哀声连连。笔者在实习中看到,本班的大部分学生把每周的日记和摘抄看成沉重的负担,极不愿意去完成,就算完成了也是敷衍了事,抄袭现象非常严重。在访谈中,大部分中学生和笔者谈到,他们在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无从下手,绞尽脑汁也只是写出只言片语,不着边际,长期下来,每当遇到作文课他们便会产生作文恐惧心理,进而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找不到乐趣,产生厌学心理。
二、克服中学生语文厌学心理的对策
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厌学心理已不容忽视。于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中学生语文厌学心理就成为教育界尤其是语文教育者共同关心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针对造成中学生语文厌学心理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提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优化师生关系和开展语文心理教学四个方面的对应策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中学生产生语文厌学心理是由于他们没有发觉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教师在语文教学上只是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忽略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成为中学生感觉不到语文重要性的直接原因。只有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上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连接起来,在生活中延伸拓展,才能引起中学生对语文的关注,感受到语文无处不在,从而激起他们源自内心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不少的中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而是因为与语文教师关系紧张,对老师产生不满而产生语文厌学情绪。因此,优化师生关系也是势在必行的。中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展开语文学习,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他们能够一直保持下去,而开设语文心理课则能够在学生出现困惑时适时给予引导。通过阅读有关书籍,结合相关的资料、文献,在此,笔者对克服中学生语文厌学心理的对策作出了探讨。
(一)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当代中学生正处在日益发展、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面对绚丽多彩的社会,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然而,他们内心的期盼却无法在现实中得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语文课堂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语文教学上教师还只是注重于对教材的分析、讲解,只专注于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样的语文教学已无法适应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如此一来,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只会越来越觉得枯燥无味。
生活就像一部无形而内容丰富多彩的书,人类在不知不觉中翻阅并从中吸取营养。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70多年前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而美国教育家华特在语文学习上提出这样的见解:“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两者都是说教育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者更明确强调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非同一般。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被广泛地运用着。语文以其特有的精神意义的内容置身于生活中,同时在生活中展现出它的自我价值。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密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可以看到语文的存在。例如:每天我们都会运用到语言与别人交流,而我们逛街时会看见眼花缭乱的广告,从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不规范的字等。由此可见,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目前,在新课标的全面实施下,教育界的不少专家、教授、老师等也都极力主张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向生活空间拓展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中学生感悟到语文在日常交际和商业活动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认为让语文教学生活化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1)将语文课堂联系现实生活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得以实现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在生活的运用中便可检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把生活融入到语文课堂中,把语文教学同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教新闻、消息这一类通讯课文时,可以课前先布置学生去了解新闻、消息在生活有哪些载体,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就会了解到有报纸、网络、广播、传媒等。教师在教给学生新闻、消息的相关知识后,再给学生每人发一张报纸,让学生从中找出新闻的六要素、消息的特点、消息与通讯的区别等,最后,让学生发言说出他们最近身边发生的新闻。又如:在上小说《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疯子发疯时的情景吗?”这一提问导入课文,学生的兴趣瞬间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学习完整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在现在的社会假如自己考不上大学,命运会怎么样?这样的提问巧妙地将学生诱发学生对生活、个人发展的思索,让学生的思维在思考与讨论中得以开拓。类似这样的教学不仅生动形象,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感受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也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新课标下提出的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合理趋势。
﹙2﹚在生活中布置语文作业
在中学阶段,中学生学习语文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级,因此,他们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是读、写、听、说方面的知识与技巧。而读、写、听、说,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时应尽可能源自生活,即使是课本上的练习也应尽可能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布置语文作业时不应再停留在应付语文考试方面,而是应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中学生的生存能力为目标。如在教应用文写作格式时,不妨从学生平时写的请假条入手锻炼他们,又如对修改语病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多注意平时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用语情况或让学生在街上的众多广告中找出错误之处等等。将语文能力训练作业布置到生活中,能让中学生积极、乐意完成练习,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语文交际能力,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生活需求。
﹙3﹚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文学作品
引导中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文学作品,是笔者针对上面提到的中学生因为害怕语文写作所以产生语文厌学心理而提出的。
目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纪录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学生的作文也应当源自生活,源自个人对生活认识和思考。然而,中学生往往缺乏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或布置语文写作任务时,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在写作时以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物为题材,仔细认真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变化的前因后果,合理真切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切之感。只有让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他们在作文时才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空虚而没有实际的精神内容和真实情感。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也能够激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消除语文厌学心理,转变为乐于语文学习。
教师引导中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验生活,是中学生的写作经验得以丰富的直接方式。而鼓励中学生在课外时间多阅读文学作品,则是间接让中学生通过阅读作品积累写作经验。阅读文学作品对写作有着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却没有引起中学生的注意,不少的中学生也不喜欢阅读,不愿意接触文学作品。在问卷调查结果中,有62.63%的中学生在课余时间几乎没有阅读过文学作品。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必要也应当鼓励学生多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一定的文学知识、文体知识以及写作上的语言运用技巧,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让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将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生活的环境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2.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人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都说明了学习过程中兴趣的重要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遏制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我国杰出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继承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她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语文学习兴趣说”。于漪老师认为:“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对语文有兴趣、有感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综上所述,可见兴趣是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因素。对如何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于漪老师这么认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感情、求知欲,不是天生成的,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地、耐心地、细致地启发、诱导、培养。”由此可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在于语文教学。
对于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关键。以前,甚至现在的部分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如对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是沿袭对字词的解释,对句子的翻译这样的模式。这样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不仅让语文课堂失去了活力,也使得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枯燥无味,体验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教学中学习的是各种不同的文学和文体,针对不同的文学和文体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激活语文课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如在进行诗歌《再别康桥》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全首诗歌,初步感知课文,感受文中的意境,然后再展开课文相关的具体活动,找出或说出相类似同一主题的诗歌,并加以诵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新学诗歌的意境,而且还对学习过的诗歌进行了温习,学会了知识的积累。又如在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讨论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当中。对鲁提辖痛打镇关西的三拳相关段落,我们可以请几位学生带着情感进行朗读或让同学表演鲁提辖打镇关西三拳的过程,让同学们在朗读或表演中感受历史环境中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作出大胆的、新异的评价。新颖多样的语文教学模式,不仅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而且可以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地积极参与到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开阔,从而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当然,开创语文教学模式多样化,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唯一途径。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单单靠语文教师方面的努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家长有权利也有义务积极参与到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行列中。学校方面,应当重视语文教学,完善语文教学设备,增设语文阅读场所,增加学生语文阅读书籍,开展各式各样的语文读书活动,组建校级的语文学习兴趣小组、创办文学社团联,鼓励学生在假期里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家长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监督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在语文学习上给孩子积极引导,营造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环境,关心孩子的语文学习情况,适时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
3.优化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师道尊严” 、“唯师是尊”的不平等的专制关系。在当今全力提倡以人为本、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摒除这种陈旧迂腐的观念,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即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民主的关系。我国优秀语文教师李镇西老师,在语文教学上提出了“语文民主教育”这一观点。“所谓语文民主教育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认为:“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
笔者认为,在优化师生关系中,情感是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应当尊重、敬爱自己的老师。对于教师来说,应当信任、亲近学生,应当用一颗充满真情和热情的心去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课堂上或生活中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适当的手势,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受到语文教师教学水平方面的制约。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往往过于理想化。在中学生看来,语文教师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化身,语文教师应当是口才好,写字也好,反正就是一个能人的化身。中学生对和蔼的教师表现出近亲,对具有优良的人格和出色的教学能力的教师表现欢迎、喜爱,容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之余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扩充生活知识面,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开设语文学习心理课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2~15周岁,这一阶段的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思想不成熟的时期。他们的主观意志判断能力还比较微弱。在生活、学习上对父母、老师都有一定的依赖性,在语文的学习上还不能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而且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丧失信心和兴趣。因此,开设语文心理课,适时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语文心理课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端正语文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师的心理辅导下找到或找回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动力,在老师的启发中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乐趣。
三、结语
在人类迈入了21世纪的今天,现代的语文教育也要求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语文,不单单是教育学生认识课本,理解文章,更多的应该是要求中学生在掌握课本的前提下,扩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开发自己的潜力,使自身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因此,摆在语文教育者面前的是更加严峻的道路,语文老师要适时更新观念,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创出新的教学理念,以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益更多。
Middle-school student language tiring of study psychology origin and countermeasure
Zhou Rui Li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middle-school student generally has the language tiring of study psychology,this has become in the present language teaching a not allow to neglect major problem. The author through to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result analysis,discovered creates the middle-school student to have the language tiring of study psychology to have subjective and the objective two aspects reason immediately. Had language tiring of study psychology this condition in view of the middle-school student,,this article from lets the language teaching adaptation,stimulate the middle-school student language study interest,optimize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lations and to open the language psychology classroom four aspects to propose overcame the middle-school student language tiring of study psychology the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Middle-school student; Language; Tiring of study psychology;Origin;Countermeasure
【注释】
1蔡笑岳主编.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第348页
2陈玉秋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实践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第202页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版,1980 第61页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于漪与教育教学求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第76页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于漪与教育教学求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第76页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于漪与教育教学求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第76页
7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第58页
8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于漪与教育教学求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第36页
【参考文献】
[1]文萍.创新型课堂教学设计[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于漪著.于漪与教育教学求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 韩军著.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朱晓斌.写作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6]曹海明主编.语文教育观新建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附件:
(一)问卷样卷
中学生语文厌学心理调查问卷
(本问卷除了有特别说明的以外,均为单选题)
1.你的性别是:
A.男生 B.女生
2.你所就读的学校是:
A.市重点 B.县重点 C.一般
3.父母对我寄予很高的期望,严格要求我:
A.是 B.不是 C.一般
4.你对语文的爱好程度:
A.非常喜欢 B.一般 C.讨厌 D.说不清
5.你认为语文对自身的发展:
A.非常重要 B.一般 C.不重要 D.说不清
6.你是否认为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A.是 B.不是 C.不一定
7.你经常写日记或周记,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A.是 B.不是 C.有时是
8.课外你经常阅读各类文学作品:
A.是 B. 不是 C. 有时是
9.在语文课堂上,你的表现:
A.注意力集中 B.注意力容易分散 C.学习自己感兴趣的
10.上语文课时,你一般:
A.认真听老师讲解 B.自学 C.学习其它科目 D.其它
11.对于语文作业,你一般:
A.独立完成 B.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 C.抄袭同学的 D.不完成
12.我常常因为不喜欢语文老师而不喜欢上语文课:
A.是 B.有时是 C.不是
13.上语文课时,你认为老师:
A.讲得十分精彩 B.讲得枯燥无味 C.一般 D.其它
14.学好语文就是在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A.不是 B.是 C.不一定
15.你认为现在的语文课,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A.课堂气氛不活跃 B.老师讲得枯燥无味 C.没有学习气氛 D.其它
16.对于语文课上所讲的知识,你认为可以从以下哪种途径同样可以获得:
A.上网 B.电视 C.课外书籍 D.其它
17.你认为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应该:
A.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B.只要传授课本知识 C.无所谓 D.其它
18.你认为老师上课的内容,应该:
A.讲解课本知识 B.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C.围绕考试内容 D.其它
19.你认为语文老师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其它技能:
A.必须具备 B.会点就行 C.不需要 D.其它
20.你希望老师能成为你的:
A.严师 B.朋友 C.亲人 D.其它
21.你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学设备:
A.好 B.一般 C.不好
22.你认为当今语文教学,应该:
A.传统教学 B.多媒体教学 C.两者结合 D.其它
(二)访谈摘录(部分)
注:本次谈话不公开被访学生的姓名
1.问:你喜欢语文吗?为什么?
甲:不喜欢,因为听不懂老师讲的
乙:一般,就是觉的语文没什么作用
丙:很害怕,因为学不好,害怕老师的提问
丁:喜欢,学习语文不像学习其他学科那么难
2.问:你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
甲:有趣的,多搞活动,多做游戏
乙:同学积极活跃,老师上课幽默有趣
丙:希望老师能够多讲些课外知识,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3.问:你对语文写作有何感觉?
甲:不喜欢,因为不知道写些什么
乙:不好写,老师布置的题目好难
丙:一般,每次写作文都勉强完成
4.课余时间你有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吗?
甲:很少去阅读,没有想过去阅读,看不下去
乙:有,我初中时就已经读完四大名著了
丙:一般,比较喜欢看小说
中学生语文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