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激趣法
摘 要:职高学生普遍存在知识浅底子薄、缺少学习热情,对学习兴趣欠浓,信心不足,畏难厌学情绪较严重的状况。而被人称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在职高的心目中更是常遭“冷遇”。如何激发趣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种方法。
关键词:职高教育 语文课堂 激趣法
职高学生很多认为:语文课可听可不听,脱几节无所谓。他们偏重于专业基础理论课、技能课,因而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叶圣陶早在四十年代就指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的缺陷,吃亏的不是个人,而会影响民族的素质。为此,无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教学任务来看,身为职高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质,要让课堂充满魅力,像糖,牢牢粘住学生。
如何激发趣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突出专业学习的同时爱上语文课?本人根据职高学生实际并结合自己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故事趣闻激趣法
学生喜欢故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联故事更是通俗易懂、曲折有趣,富有生活气息。在课堂中穿插些有趣的对联故事,寓对联教育于故事情节当中,让学生们在故事中感受到对联的魅力,从而对对联产生兴趣。如“比目鱼”对“独角兽”讲的是鲁迅小时候入学应对的故事;“父望子成龙”对“子以父为马”讲的是解缙小时候智对的故事;“投石冲开水底天”对“闭门推开窗前月”讲的是秦少游和苏小妹的才子佳人风流逸事;“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对“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为山乎”讲的是讽刺贪官的故事;“黄溪黄狗吠黄昏”对“白石白鸡啼白昼” 讲的是家乡才子上京赴考途中的故事;(黄溪、白石都是家乡地名)……一个个对联故事穿插着讲,目积月累,在故事打动学生心灵的同时,学生对对联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对联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录音录像激趣法
让每个学生备一盘磁带作为语文预习之用,每上新课则布置预习,要求是将所规定课文段落制成朗读录音交教师,每节课用几分种在全班同学面前抽查一、二个学生的录音,当堂播放,评论、打分,学生听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我的声音”,其乐趣无穷。此时学生又俨然成一个欣赏者,自己去体会作者语言的感情色彩及分寸,去鉴别自己的朗读与作品原意符合不符合,去评判自己的劳动成果,而老师给的成绩是与付出的劳动成正比,且是学生本人早已可估的,学生劳动收获的欢愉可想而知了。用录音训练朗读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课前熟悉课文,引起对学语文内容的兴趣并产生疑问,引起思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养成认真读书、勤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自己安排学习环节,自己检查学习质量,自己品尝学习成果,自己决定成功标准的自理自制能力。
如上海电视台曾播过古装配以昆曲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学生中反响极好,而且印象很深,记忆巩固,很久不忘,受其启发把学校现有的录相带,结合课堂教学使用,可收到同样的效果。同时把专业人员录制的课文朗读录音放给学生听,或与自己的录音对比,这时学生兴趣很大,甚至向教师借磁带,下课,中午休息都在教室里一遍遍听,爱不释手,当然他们对该篇课文的理解就较一般学生深多了。
三、课本剧表演激趣法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职高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职高学生普遍好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在《威尼斯商人》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扮演夏洛克、鲍西娅、安东尼奥等角色,课堂变成了临时法庭。台上表演的同学头饰一戴,法官袍一披,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沸腾起来。担当角色的,作为观众的,个个都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表演开始,教室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的同学。此情此境中,学生对角色的情感,很自然移入所担当的角色。于是,自己仿佛成了那个角色,“我与角色同一”,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在这种移情的作用下,学生对所外情境,会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所扮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维,根据大实对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和用恰切的语言去表述。因为角色变了,语言行为必然随之变化。角色扮演的热烈的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它们的想象活动几乎与扮演者同步进行。此时,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了,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此时学生就由习惯上的教学过程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
角色扮演一般在巩固阶段进行,必要时也可在教学重点段进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重点。像《田忌赛马》这类历史题材的课文,以及《威尼斯商人》这类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充分利用课本剧。通过表演学生熟悉了剧情,感受了人物个性,领悟了真善美丑,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点歌互动激趣法
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有很多方式,有了多媒体后,交流的方式便多了更多的灵活性。课前播放歌曲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而且有时还可采用点歌的形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歌曲,有的学生往往在下课时问我明天能不能放某一首歌。课后我便按他的要求搜索所要的歌曲,第二天播放的时候,他的感觉自是不同一般,老师满足了他的愿望,他对老师多了一份亲近,师生间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沟通了心灵。这样,再上起课来,自然会非常轻松,效果也会非常好。况且每个学生都有点歌的机会,有时又是大家集体点一首歌,每次不同的歌曲播放,对于激活课堂的气氛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在学生已上了一二节课后或是上下午的课时,身心已略感疲惫,此时音乐与画面的刺激会很快让其放松下来,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情绪激昂地投入到将要开始的课堂上来。
总之,语文教学的目的决定了它应该是愉快教学、有趣的教学,充满成功喜悦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当中轻松地学到知识,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沟通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联系,把语文学习中的读与唱、演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