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三Q模式是未来人才发展的趋势

三Q模式是未来人才发展的趋势

日期: 2010-4-21 1:03:48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长江大学机械0701班吉源强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机会的世纪,每一个组织与个人对成功都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兴趣,大家都在不断充实自己认为很重要的知识技能。大学生要全面发展,要看智商(IQ),也要看情商(EQ)。但是,现在,大学生的“逆境智商”(Adversity Quotient,缩写为“AQ”)更值得关注与研究。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逆境的时代,这便客观上要求大学生需要有更高的逆境智商AQ(Adversity Quotient)。面对逆境的反应能力,是一个大学生逆商水平的主要表现。大学生是未来社会骨干力量。增强大学生的逆商,引导大学生做未来社会的不屈不挠的“攀登者”,其意义不仅在大学生个体或群体本身,更在于“今天培养的攀登者”,明天就是社会的“中流砥柱”、“顶梁柱”。
   [关键词]情商;逆境智商;高逆境时代。
   一IQ的意义
   通常意义的IQ是指智商,是用来衡量一个人思考和推理能力的一般方法。然而在职场中的IQ,是指与职位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除此以外,IQ还代表逻辑思考能力,以及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当前具备的能力,经过两三年就会有相当地折损,因此不断学习的能力格外重要。
   二EQ的本质及其重要性
   EQ指情绪智力,简称情商,用以代表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发展水平。最早提出情商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梅耶教授,他们在1990年把情商描述为由3种能力组成的结构。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格尔曼对情商作了更明确的说明,他认为情商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认识自身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美国有一个企业专门搞咨询研究的,研究的机构,他们调查了188个公司,测试了每个公司的高级主管。他们的智商情商和他们的工作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什么联系,这种调查结果发现,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影响力的9倍。智商差一点的人,如果拥有更高的情商指数,完全可以获得成功。再加上我们未来的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遇到的是快节奏的生活,高频率的工作负荷,再加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再加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人们普遍感到心里的压力很大,再加上天灾人祸,还有纷繁复杂的社会,只有高智商应付显然力不从心,还必须有高情商才能够适应社会,应对自如,才能自我管理自我调节。 三AQ对当代人成才的影响及如何培养
   AQ是“逆境商数”,强调一个人毅力、魄力与耐力,面对逆境是否有正面积极的心态,面临困难是否不轻易放弃。
   保罗•斯托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了“逆境智商”(Adversity Quotient,缩写为“AQ”),认为AQ衡量的就是一个人应对挫折、逆境的能力,AQ较低的人遇事容易方寸大乱、止步不前;AQ较高的人则成为或正在成为人群中的领袖,而构成我们AQ的共有四项核心元素,包括控制力、主动性、范围和持续性,这四项因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人的AQ和对一些特定逆境的反应能力。核心最终决定着你如何去处理每一个最后期限、冲突、不公正、挫折、挑战和机会——生活中每天会遇到的现实。
   邓小平同志讲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这段经典之语,既是时代的强音,同样要成为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引导。以闯劲对逆境,以冒险精神应对不可知的明天,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今天追求进步,这些应该是大学生逆商的精髓所在。①
   保罗•斯托茨通过长达20年的研究发现,在高AQ身上更多地表露出一个攀登者的特性,此外,高AQ的人也更善于将逆境转化为机会。
   他说:“攀登者终其一生都在攀登。他们的操作系统驾驭着一种发自内心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他们从逆境中获得免疫能力。攀登者喜欢自我折腾,足够顽强,长期拒绝向挫折妥协。他们走得远远的,却还麻痹了相当一批人。尽管他们可能比其他人面对更多的逆境,但他们还是继续考虑各种可能性,极少允许内部因素和外部障碍成为他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他们从挑战者那里获得动力,并拒绝成为他们工作和关系中无足轻重的棋子,由于他们优秀的操作系统,他们从每一个挑战者身上获得学习、改进和成长的养料,并向下一个山峰攀登。”②
   1.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是增强大学生逆商(AQ)的根本之道
   树立“主体性发展”的理念,要遵循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的规律,把握大学生接受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的心理,关注、尊重大学生主体性的高扬和发展,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体性与大学生主体性共同发展的辨证统一的新理念,使主体性发展符合时代性。如在工作中,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程度,由消极被动地受教育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自我教育。同时,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变被动就业为自主创业,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时代发展。
   1998年联合国在巴黎召开世界高教大会上通过的《展望和行动宣言》号召,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现代大学应置于国际教育的背景下考虑自身的发展目标和理念。教育使命的双重性表现为,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维系社会进步和开发个人潜能的统一。在人的潜能开发中,艺术、人文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加强人文、艺术教育将不仅是开发人脑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类健康精神的重要手段。因为人们在疲于应付高技术发展巨大压力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情感的呵护与陶冶。要坚持“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突出了现代人才最基本的三项素质要求。其基本内涵包括:“知识”:最重要的是指人文、自然、社会、数学、艺术等基础知识;当然还包括作为专业人才所需要的本学科的扎实基础和发展前沿的专业知识。现代人才的知识结构应是“博”与“专”的结合。“能力”:主要包括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两部分,前者包括分析、综合、判断、鉴别等逻辑和直觉思维能力,后者包括从事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技能及人际交往能力。“人格”:理想人格的培养,以思想、品德、理想和情操为基本构架,思想政治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和灵魂,也同样是人格培养的根本。而现代人格中的独立、创新、敬业和诚信等精神是一个现代人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安身立业和待人处世的基本素质。独立人格是一切创新的基本前提。
   2.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失败教育”是增强大学生逆商(AQ)的重要途径
   失败的确带来负面结果。但反过来看,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的话,失败里面实际上隐藏着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因素。事实上,人类历史中有很多从失败当中产生新技术、新观念,使社会得到发展的例子。这在个人的行为中也是一样的。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一定会出现的失败,决定了一个人得到的多少,以及进步和成长幅度的大小。也就是说,如能很好地跟失败相处,就能抓住飞跃的好时机。
   人不行动,什么事都不会发生。社会上太害怕失败,以至于出现了一些慎重到不采取任何行动的人。这些人可以避免失败,却什么都干不了,什么都得不到。与此相反,有些人毫不考虑失败,只顾向前突进。他们看上去似乎意志坚强,然而却无知到了意识不到危险的程度,只会给周围人带来麻烦。
   虽然人们在行事中无法避免失败,但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它们,最终引起致命的失败的话,那就太不值了。也就是说,重要的是要把从中得到的有关知识用于预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行动中把这些知识放在头脑里。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败。关键是要理解失败的规律性,明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失败导致致命的后果之前,找到防患于未然的办法。掌握这一点,可以使小的失败经验成为更上一层楼的阶梯。
   在继续新的挑战时,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肯定是要再次经历失败的。那时候同样也应及时找出失败的原因,考虑对策,增加新的知识,在未酿成致命的失败之前采取措施。这样做了,就一定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这种重复,看上去很单纯,而实际上可以成为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
   只要继续营生,那么今后也会继续失败,继续引起事故。所以说,单单忌讳、回避它是毫无意义的,而应该去寻找跟失败相处的办法。
   从另一方面来看,失败信息不容易传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这更突现了“失败教育”的意义。中国有“前车之鉴”的古语。日本也有俗语说,“第三代用中国书法写‘出租空房’”。“出租空房”也有写作“出卖空房”。对第一代辛辛苦苦构筑起来的经济底子,了解第一代辛劳的第二代还能维持,但第三代不知道前两代的辛苦和失败,在优越的条件下长大,就只会败家了。这个俗语讽刺了这样的现象。
   败家的第三代是不是没有能力呢?也不是这样,说不定知识还比别人更多。从俗语中说能“用中国书法写‘出租空房’、‘出卖空房’”这一点。就可以知道。
   这个俗语出现的江户时代,一般去借房或买房的人多半都不认识中国书法的文字,因为它们离现实生活很遥远。第三代对第一代的辛苦和失败全然不知,对买卖不熟悉,只晓得用不实用的知识,这个俗语的真正意思,在于讽刺这种愚蠢。③
   这个俗语非常能够表现失败信息的性质。这个性质就是失败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了几个途径以后会急剧衰减。
   一般地,当事人下面的那个人能够得到失败信息,但是再下面的人就得不到了。世代间的传递就如同这个俗语所说的,从祖父母往下,到孙子辈已经显著衰减了。所以,有意识的加强“失败教育”,意义深远。
   3.深入进行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逆商(AQ)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书本知识是针对某个已经有答案的问题,并在以背诵为中心的考试战争中不可缺少。而感性知识与此正相反,它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学到的知识。深入进行社会实践是认识社会、检验学习成效,并进而奉献于社会的最好途径。
   学校里学过的“这是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惟一解答,很少能在实际社会里通用。办公司、做营销、订计划、搞设计等这些实际工作,在任何时候都是复杂的。其中真正有用的知识,还是要靠体验感受来学习。
   清华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邱显清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面临的是市场经济为他们提供的广阔空间和舞台,在多元的选择空间中,他们已不再安于现状,安于平淡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要发展、要创业,用自己的选择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身价值。而社会实践是锻炼成材的大舞台。
   4.培养对多元化环境的批判能力是增强大学生逆商(AQ)的必要内容
   大学,从形式来看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有人主张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良民,即培养具有良好社会道德水准和较高社会境界的人。英国教育家纽曼提倡“博雅教育”,其核心在于对大学生人格层面的品行熏陶。主张由“博”而“雅”。前者旨在学识的融会贯通,是指“能把旧与新、过去与现在、远与近等相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看,能洞察这些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后者笔者的理解应该是“博”后达到的一种境界吧;基于这一点,他认为“大学不是诗人或不朽作家的摇篮,也不是学校的奠基人、殖民地领袖或征服者的诞生之地。大学并不是有望使人成为又一代的亚里斯多德或牛顿,成为拿破仑或华盛顿,成为拉裴尔或莎士比亚”。同时,它也“不满足于造就批评家或实验家、经济家或工程师”,认为“大学教育是通过一种伟大而平凡的手段去实现一个伟大的目的。它旨在提高社会的益智风气,旨在修养大众身心,旨在提炼民族品位,旨在为公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旨在为公众的渴望提供固定的目标,旨在充实并约束时代的思潮,旨在便利政治权利的运用和净化私人生活中的种种交往。”
   《周易》有这样的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道”与“器”的关系,仿佛“通才”与“专才”的关系。其中“道”是根本,一般和普遍,“器”,字面意思是“器皿”,实质是指个别和特殊。《道德经》中又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学日益”,意思是对于具体知识的学习是不断进步的,这是由外到内的过程。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多。“为道日损”是说越能体会道,人自身的欲望越是减少,最终能达到复归人的本性、顺其自然的地步,最终达到“无”的境界。当然,道家重智慧轻知识、重“无为”轻“有为”不仅完全合理,但也不乏有其中的道理。重视“道”的教育可使人增加智慧,提高道德、人生境界和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认为:“科学首先有它的自我目的,至于它的实用性,其重要意义那也仅仅只是第二位的。当然,对真理进行的这种目标自由式的探求,恰恰能导致可能是最重要的实用性知识,并能服务于社会。” 哲学家费希特指出,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指出:“能不能为大学生的自由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是评断大学素质的重要标准。培养批判精神,包括政治、社会和文化批判,也是大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②[美]保罗•斯托茨著,乔健、姚志刚译:《逆境智商》,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③[日]田村洋太郎著,高倩艺译:《失败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