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识别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识别

日期: 2010/4/7 浏览: 4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2008年6月

第25卷第2期

三明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ANMING UNIVERSITY

Jun.2008

V01.25 No.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识别

吕晓,,王逢朝:,李振宝,

(1.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北京100022;2.三明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福建三明365004)

摘要:文章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一些常用损伤it.J;q模型和损伤检测方法.指出了它们的不足,进而提出了用裂缝

判别损伤程度的方法,为震后短时同内恢复结构使用功能的维修加固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地震:损伤;变形:裂缝

中圈分类号:'I"0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343【2008)02-0221--03

The Detection of Damage in Concrete Structures

LV Xiao 1.WANG Feng—chao 2 LI Zhen—ba01

ti.College《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hecture,Be每吨University ofTechnology,Beijing 100022,China;

2.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introduces some models in common USe and some methods for evaluating and detecting slructural

damag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The deficiency of them was pointed out.Then,suggesting a method for evaluating

damage witll cracks.It could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structure reinforcement and repair which are used for restoring

function of structure rapidly.

Key Words:reinforced concrete;earthquake;damage;distortion;crack.

0引言

随着断裂力学的发展和维修加固业的兴起.

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损伤识别模型和损伤

检测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中国地处世界上两条

大地震带f环太平洋地震带及欧亚地震带1之间,是

一个多地震国家。近四千年来。在除浙江外的绝大

部分地区都曾发生过较大震级的破坏性地震。我

国的地震形势非常严峻。众所周知.震后救灾工作

的顺利进行对减少损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

就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判断出桥梁、医院等重要结

构的破坏程度.进而通过维修加固恢复其使用功

能.为全面的救灾工作争取时间。而现有的理论和

方法都无法满足上述要求。裂缝作为结构损伤的

标志之一。如果能够用于损伤识别.将弥补现有方

法的不足,成为一个既直观又有效的判别指标。

1地震损伤破坏理论的发展

损伤指标或损伤变量通常定义为反应过程中

某一累积量与其允许限值的比值。常用D来表示。

收稿日期:2007—12—02

作者简介:吕晓(1982-),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

D在【O,l】间单调增长变化,D取0表示结构、构件

完好无损,D取1表示结构、构件已经完全破坏。

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退化;②

变形;③变形和能量的综合。

1.1用退化描述的损伤

退化主要包括结构构件强度、刚度、有效截面

面积、每次循环滞回耗能、低周疲劳寿命等的退

化。实际上所有的损伤描述都是从某一角度出发

的材性退化描述。损伤力学中,对一维损伤状态的

描述为截面有效受力面积的减少翻:

肚竽

式中:A是原截面面积.A是损伤后的有效面积。

依据材料力学性能退化的损伤识别比较直观而且

易于接受.但它们过多地依靠模型假设且计算比

较困难。

1.2用变形描述的损伤

这里所说的变形是广义的变形:包括结构的

位移、构件的塑性率、不可逆塑性变形及塑性应变

等。用变形描述的损伤指标属于单参数模型,该模



一222一 三明学院学报 第25卷

型的通式可表达为:

蹦嚣,”

其中△.为某指标控制损伤是否发生的阈值(当变

形指标小于这一值时不产生损伤),用于单调加荷

冲击破坏时,△。,△。取某一反应量的最大值和极

限值:当用于累积破坏时。要采用相应累积破坏理

论,△.可简单取为累加值。但要表达同样耗能水

平下大幅循环应比小幅循环破坏严重这一事实。

f A ^1“损伤可表达为:D=I∑(孚)。J,△i是第i个半

【 uⅡ J

循环的反应量值.如累积滞回耗能、累积塑性变形

等.b是大于1的参数用于反映滞回环幅值对损伤

的影响。从抗震设计而言。我国现阶段抗震规范采

用的是保证承载力条件下的变形控制准则.可以

理解为通过控制变形来限制结构损伤。通过变形

描述的损伤指标,物理意义明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

反映刚度的退化,便于理解和应用。但它们无法全面

描述混凝土构件在承受反复荷载时的损伤。

1.3用变形和能量的综合描述的损伤

目前.被地震工程界普遍接受的是Park和

Angt习(1985)基于大量钢筋混凝土梁柱破坏实验建

立起来的规格化最大位移和规格化滞回耗能线性

组合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表达式为:

嗜j邛齿

式中,6。为地震作用下构件或结构的最大变形,龟

为单调荷载作用下构件或结构的极限变形.

仇为屈服强度计算值,血为累积滞回耗能,口为循

环荷载影响系数。后来许多研究者根据研究结构

类型的不同,对公式(1)给出的模型进行了修正。

得到了其他的双参数模型。但这些模型本质是相

同的.认为结构最大反应和累积损伤的破坏界限

将相互影响.随着累积损伤的增加.结构的最大反

应的控制界限将不断降低;反过来,随着最大反应

的增加,结构累积损伤的破坏界限亦不断降低。该

理论反映了:结构的地震破坏是由于大的位移幅

值脉冲和循环荷载效应的联合作用所引起的。能

很好地解释地震动三要素(幅值、持时、频谱)对

结构地震破坏的影响。但是该模型计算比较复杂,

且准确性也过度依赖于组合系数的选取。

2常用混凝土损伤检测方法

对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与损伤探测的研究

已有60多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损伤

检测方法与技术,大致包括①无损伤检测;②无损

伤与有损伤相结合检测;③基于振动的损伤检测

等【4】。

2.1混凝土无损检测方法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人们就已开始探索

和研究混凝土无损检测方法.并获得迅速发展。

1930年首先出现了表面压痕法.1935年格里姆

(G.Grimet)、艾德(J·J·Ide)用共振法测量混凝土

的弹性模量.1949年加拿大的莱斯利(Leslie)和奇

斯曼(Cheesman)、英国的琼斯(R·Jones)等运用超

声脉冲法获得成功。随后,其他学者也相继开展了

一些这方面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形成了

较为完整的混凝土无损检测体系。常用的无损检

测技术有超声波法、射线法、红外线法、雷达法、声

发射法、自然电位法等。

2.2无损与有损相结合检测方法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有损检测方法主要有钻芯

法、拔出法等。有损检测方法。其值直观可靠,但会

造成结构(构件)的局部破坏,其测点数量也受到

严格的限制。因此将无损伤检测方法与有损伤检

测方法结合起来.利用有损伤检测方法的直观性

和准确性.来校正无损伤检测方法的推定值已成

为人们广泛研究与应用的课题。

2.3基于振动的损伤检测方法

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动力响应或动力特性

的变化来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进行损伤

检测的方法,称为基于振动的损伤检测方法15,61。具

体来说就是通过振动测试、数据采集、信号分析与

处理.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系统的动力特性来反

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刚度、阻尼等物理特

性。其核心思想是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模态参

数。即固有频率、模态阻尼、模态质量、模态刚度、

频率响应函数、位移模态、应变模态、曲率模态等,

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物理参数.即质量、刚度等的函

数。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损伤,必然引起其物理

参数的变化.从而导致模态参数的改变,通过检

测钢筋混凝土模态参数就可以实现对其损伤的

检测【Ⅻ。

3用裂缝描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

值得指出的是地震发生后一些重要的工程.

如桥梁等.必须通过采取一些方法在短时间内修

复加固,达到继续使用的目的,从而为震后更广泛

的救灾救援工作争取时间,使损失降到最低。而以



第2期 吕晓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识别 -223—.

上所提出的损伤模型和损伤检测方法都无法满足

对混凝土结构做出迅速判断的要求.因此有必要

找到这样一个指标.既能通过它快速判别出结构

或构件的损伤程度,又能做到准确有效。

裂缝是钢筋混凝土构件损伤的最直接体现.

我们不但可以看到裂缝的发展趋势.而且能够很

方便地得到其宽度。如果能够用裂缝作为评价结

构或构件损伤程度的指标.就能弥补以上损伤模

型及检测方法的不足.对损伤程度进行快速有效

的判别。下面分析其合理性及可行性。从断裂力学

的角度来看.当荷载达到一定值时。钢筋混凝土构

件出现初始裂缝.并且随着荷载增加.外力功逐渐

转化为能量.一部分以应变能的方式储存在材料

内部。另一部分提供裂缝扩展所需的表面能。梁的

延性越好.即变形能力越强。储存的应变能也就越

多。由此可见。震时及震后裂缝综合反映了变形和

吸收能量的影响。进而反映了构件的损伤程度。因

此.裂缝可以代替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的损伤指

标,用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损伤识别。

目前.可以借助裂缝观测仪或放大镜等工具。

甚至用肉眼方便地观察到裂缝的发展趋势.发展深

度,宽度等信息。通过对裂缝的研究.可以找出主要

裂缝信息(例如:残余裂缝宽度)与损伤程度的关

系,把可修复范围定义为两个阶段。如图1所示:

损伤度

凝土压碎

残余裂缝宽度

图1裂缝修复的两个阶段

其中。修复界限I表示损伤较轻的情况.修复界限

Il对应破坏较严重的情况,当然还可以分得更细。

这样我们可以通过裂缝宽度快速判别出结构的损

伤程度,为接下来的维修加固工作提供依据。

4基于裂缝宽度的检测方法应用

我国设计规范191规定,在正常使用阶段,一般

屋盖和楼层的梁。裂缝宽度允许值为0.2~0.3ram。

一般而言。对应于该限值,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遭受

地震或其它偶然荷载作用后.残余裂缝宽度约为

O.05mm。而当残余裂缝宽度达O.6ram时.结构受

载时的最大裂缝宽度一般已达2ram.认为破坏严

重,已无可修复价值。由此可见,对已损伤钢筋混

凝土结构.可以用残余裂缝宽度分级评价如下:

残余变形∞=0—0.05mm。为正常使用状态;

残余变形∞=0.05.0.3mm.定义为修复阶段

I,损伤程度较轻:

残余变形∞=0.3—0.6ram.定义为修复阶段Ⅱ.

损伤程度较重:

残余变形∞>o.6ram时.损伤严重。已无修复

价值。

在实际工程的震后损伤检测中.可以用裂缝

观测仪方便、快捷地测得结构构件的残余裂缝宽

度,针对以上评价准则,判定结构的损伤程度,评

价结构的可修复性.进而选取合理的加固方法对

结构进行加固补强。

5结论

文章提出的以裂缝作为损伤评价指标的方

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判定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

的损伤程度,从而为维修加固工作提供重要信息。

它将能够在震后救灾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

用。不过。本文只是阐述了用裂缝作为混凝土结构

损伤识别的可行性。若用于实际工程中,还需要大

量试验来检验。

参考文献:

【1】沈祖炎,董宝,曹文衔.结构损伤累积分析的研究现状和

存在的问题U】.同济大学学报,1997,25(2):135-140.

【2】余寿文,冯西桥.损伤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1 1.

【3】YOUNG-JI PARK,ALFREDO H—S ANG.Mechanistic

seismic damage mo,tet fo,I reinforced concreteⅡ】.Jo删

of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1985,111(4):722—739.

【4】周克印,周在杞,姚恩涛,等.建筑工程结构无损检测技术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68.

【5】董聪,丁辉.高嵩.结构损伤识别和定位的基本原理与方

"法111.中国铁道科学,1999。20(3):89—90.

【6】王开风,张谢东.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研究IJ].公路,

2008,1(1):154.

阴刘箴,唐岱新.建筑结构损伤诊断方法研究Ⅱ】.哈尔滨建筑

大学学报,2000。23(1):40.

【8】侯健,黄庆华,王社良.基于小波变换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损伤识别Ⅱ】.工业建筑,2007,35(5):14.

【9】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责任编辑:叶普)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识别

作者: 吕晓, 王逢朝, 李振宝, LV Xiao, WANG Feng-chao, LI Zhen-bao

作者单位: 吕晓,李振宝,LV Xiao,LI Zhen-bao(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北京100022), 王逢朝,WANG

Feng-chao(三明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福建,三明365004)

刊名: 三明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SANM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008,25(2)

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9条)

1.沈祖炎.董宝.曹文衔 结构损伤累积分析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997(2)

2.余寿文.冯西桥 损伤力学 1997

3.YOUNG-JI PARK.ALFREDO H-S ANG Mechanistic seismic damage,model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1985(4)

4.周克印.周在杞.姚恩涛 建筑工程结构无损检测技术 2006

5.董聪.丁辉.高嵩 结构损伤识别和定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999(3)

6.王开凤.张谢东 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研究[期刊论文]-公路 2008(1)

7.刘箴.唐岱新 建筑结构损伤诊断方法研究[期刊论文]-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2000(1)

8.侯健.黄庆华.王社良 基于小波变换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识别[期刊论文]-工业建筑 2007(5)

9.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王蓉玲.龙芳月.WANG Rong-ling.LONG Fang-yue 人工中度地震试验后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抗余震性能 -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30(8)

通过中度人工地震试验,对试样的三个参数:横向约束、纵向钢筋互搭接头和加纤维增强聚合材料进行测试,并采用测量位移,弯曲和吸收能量的办法

,对中度地震后的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抗震性能作出的评估.

2.学位论文 王东升 钢筋混凝土梁式桥地震破损研究 2002

深入研究桥梁结构地震损伤和破坏过程,建立定量化的损伤分析模型,对加深震害理解和发展桥梁抗震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详

细总结和分析该领域的主要文献,并对钢盘混凝土桥墩地震损伤模型、邻梁碰撞问题建模和整体桥梁地震破损进行了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或有

新的认识:(1)基于剩余寿命等效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地震损伤模型基于剩余寿命等效的概念,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构件地震损伤改进模型,其基本思想是认为

以某损伤参数(如刚度,位移延性、能量等)建构的损伤指数模型与疲劳损伤指数模型(如纵筋累积疲劳损伤),在损伤指数D=1.0条件下都可以表示构件失效

,这样在某时刻以不同损伤指数表达的构件剩余寿命(1.0-D<,1>与损伤指数增量ΔD<,1>之比,都等于使构件完全失效时对应的继续循环加载周数.利用灾

种等效关系定义了新的损伤指数,可以在构件的反应参量和破坏机理之间建立起联系.作为实际应用给出了一种基于截面刚度退化的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

钢筋混凝土桥墩损伤模型.(2)改进的Park-Ang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利用上述理论结合国内外发表的试验结果,分析了Park-Ang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的合理

组合模式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规格化最大位移与规格化极限滞回耗能的关系.通过引入与加霬路径有关的能量项加权因子β<,i>,由定义的临界延性系

数υ<,0>和能量等效系数γ<,E)计算,提出了新的改进形式.改进的Park-Ang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规格化最大位移与规格化极限滞回耗能是非线性组合,可

以近似考虑加载路径对损伤影响.试验和数值分析表明,改进模型还可以有效地降低组合参数β不确定性对损伤指数计算结果的影响,而新引入参数的不确

定性对其计算结果几乎没有影响,这就给应用带来了便利.(3)邻梁碰撞问题建模技术基于直杆共轴碰撞理论建立了令染碰撞问题的分析模型,为分析桥梁

碰撞问题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解析与数值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碰撞弹簧刚度比α、邻梁长度比l<,2>/l<,1>、阻尼比ζ等主要影响参数.利用美国加州强震

观测计划获得的邻梁碰撞强震记录,估计了碰撞弹簧刚度约为0.5倍的较短主梁轴向刚度.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基础上,给出了直杆共轴碰撞模

型,所定义的等效恢复系数γ由邻梁长度比l<,1>/l<,2>和碰撞弹簧刚度比α唯一决定.一座实际桥梁地震反应邻梁碰撞效应分析表明,等效刚体碰撞模型

可以得到与弹性杆碰撞模型几乎一致的结果.(4)近断层地震支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抗震性能通过对满足规范延性要求的12根典型钢筋混凝土桥墩试

件的线性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指出在近断层地震支作用下满足延性需求与延性能力比小于1.0的桥墩仍可能发生严重破坏和倒塌,若考虑桥墩的地震损

伤性能,允许的延性需求与延性能力比不宜超过0.6~0.8.讨论了桥墩延性抗震设计中强度折减系数R<,μ>和设计基底剪力系数BSC取值问题.最后结合获得

的桥墩试件滞回耗能和损伤分析计算数据,给出了改进的Park-Ang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的简化计算和损伤分析计算数据,给出了改进的Park-Ang双参数地

震损伤模型的简化计算方法,为将其应用于基于结构性态抗震设计的能力谱方法中提供了初步的基础.(5)多跨长简支梁桥落梁震害分析以滦河桥为例,采

用全桥整体模型研究了地震行波作用下邻梁碰撞对多跨长简支梁桥落梁震害的影响问题,得到了几点共性认识.碰撞一段首先发生在近震源的桥台处,为几

跨几乎同时发生的同向追赶碰撞,此类碰撞以"行波"方式向桥梁远端传递,并因伸缩缝宽度的累加作用而使碰撞逐渐减弱.桥梁中部各跨因远离桥台,运动

受约束较弱,加之受桥梁端部各跨的碰撞推顶作用,墩梁间将会发生更大的相对位移,易在强烈地震中首先发生落梁;输入加速度峰值"正""负"不同,邻梁碰

撞对全桥墩梁最大相对位移发生与分布的影响有很大不同.基于实际震害和纵桥向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提出了近断层地震动可能是造成滦河桥落梁震害

的重要外因的震害解释新观点.(6)邻梁碰撞对隔震连续梁桥下部结构地震损伤的影响分析了罕遇地震条件下多联隔震连续梁桥整体地震反应中,因行波效

应产生的邻梁碰撞对钢筋混凝土桥墩地震损伤性能的影响.邻梁碰撞会显著增加桥墩的位移延性需求和地震损伤程度,可以采用在墩顶设置挡块或墩梁间

设置拉索限位器,并允许墩梁发生可以接受的较大相对位移来减轻碰撞对下部结构地震损伤的影响.

3.期刊论文 庞永平.王忠英.王名臣.PANG Yongping.WANG Zhongying.WANG Mingchen 连接体的设置对钢筋混凝土

高层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宁夏工程技术2008,7(2)

为了研究连接体的设置对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以工程实例为背景,利用国内著名的工程分析软件PKPM中的SATWE,EPDA及EPSA模块对

钢筋混凝土双塔连体结构是否设置连接体进行计算分析,得出钢筋混凝土双塔结构设置连接体以后,无论是在多遇地震作用还是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连接体

可以协调两塔的变形和受力,各塔吸收的地震作用能相互抵消,整体结构偏于安全.

4.学位论文 司炳君 普通及高强钢筋混凝土桥墩地震抗剪强度研究 2008

按旧有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及短柱桥墩在地震中易于发生脆性剪切或弯剪破坏。钢筋混凝土桥墩抗剪强度计算构成了桥梁延性乃至性能抗震

设计的重要内容,可保证桥墩在强烈地震下发生期望的延性破坏模式。相对而言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综述了普通及高强混凝土桥墩抗震

性能拟静力试验、数值模拟、震后修复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基于拟静力试验对普通和高强混凝土桥墩地震抗剪强度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如

下: 1.进行了普通和高强钢筋混凝土短柱桥墩地震剪切破坏机理和抗剪强度的拟静力试验,进行了基于位移设计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的拟静

力试验并初步探讨了可行的震后快速修复技术。认为高强混凝土桥墩在保证箍筋约束条件下,能够获得良好的延性抗震能力。验证了桥墩基于位移抗震

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强调了满足我国现行桥梁抗震规范(含修订稿)要求的普通钢筋混凝土短柱桥墩,仍有很大可能发生剪切或弯剪破坏,必须

引起足够重视。 2.在试验基础上比较了国内外主要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桥墩抗剪强度计算公式;辅助PEER钢筋混凝土柱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数据

,对塑性铰区混凝土地震抗剪强度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参考相关规范及研究成果提出了桥墩地震抗剪强度计算的建议方案。 3.基于ANSYS进行了

钢筋混凝土桥墩滞回性能的有限元模拟研究。讨论了实体建模中混凝土的裂缝剪力传递系数、钢筋包兴格效应、纵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关系以及混凝

土压碎破坏面等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在参数敏感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合理设置材料本构关系及破坏准则参数,得到了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的滞回曲线



5.期刊论文 韩丽霞.金德保.莫庸.Han Li-xia.Jin De-bao.Mo Yong 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柱震害初步分析——汶川

大地震都江堰灾区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柱震害考察的思考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30(4)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都江堰灾区震害调查,针对多层框架结构框架柱的震害现象,从设计、施工两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由此提出有关抗震加强措施的

建议.

6.会议论文 吴坚.熊健民.余天庆.张伟.陈亮 强地面运动的反应谱特性对钢筋混凝土桥墩地震需求的影响 2008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PSDM)是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PBEE)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对桥梁结构地震需求参数(EDP)进行概率估计。作为强地面

运动三要素之一的频谱特别是反应谱的变异性对EDP的概率估计影响显著。选择实际地震波并进行合理的调值,对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墩进行非线性动力时

程分析,其计算结果表明:反应谱位移和对延性需求参数影响甚微,但对能量需求参数和累积破坏参数影响显著,并且可以根据地面运动强度参数

(IM)的变化以及结构第一周期弹性谱加速度(5%阻尼比)处于反应谱的不同部分来分别选择合适的地震波,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建立PSDM。

7.会议论文 周炳章 唐山地震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纪念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而作 2006

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已经整整过去三十个年头.可是人们的记忆犹新,心有余悸.这次大地震发生在大城市的中心区,造成的灾情之重,伤亡之众,影

响之大,损失之巨是世界地震史上所罕见.不但唐山市区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而且波及天津、北京等大中城市也都有较大的损失.造成数百万人长期居住抗

震棚,对地震灾害也是谈虎色变.唐山大地震既给我们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也推动了地震工程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使我们对大地震造成的破坏规律有了新

的认识,从而促进了抗震防灾研究工作的步伐,使我国的工程抗震防灾科学有了迅猛的发展.为了总结回顾地震灾害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我们

在工程抗震方面所取得重要成果,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深化和提升,使这些经验更好地在我国结构抗震中发挥广泛的作用.本文把唐山地震之后在应用钢筋砼

构造柱方面所做的工作作一回顾,并提出一些今后研究的设想,抛砖引玉。

8.学位论文 麻剑栎 竖向及水平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 1997

该文首先建立了基于杆系振动模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在竖向及水平地震联合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方法,并编写了计算机程NLDYNA-UV.在分析

中,弹塑性单元刚度矩阵 采用了Giberson单分量模型,而恢复力模型则采用了用M-Φ表示的Clough退化双线性模型,其中还考虑了变轴力对骨架曲线的影

响.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该文建立了竖向及水平地震联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双向子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并编写了联机试验控制程序SOT-UV.该文选

用了五条实际地震加速度记录,利用控制程序成功地完成了10根框架柱的双向子结构联机拟动力试验并获得了基于实际地震反应的变轴力作用下钢筋混凝

土框架柱的恢复力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地震作用下,尤其是多向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柱中轴向力变化规律及其对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而建立实用的计

算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9.期刊论文 徐雪源.XU Xueyuan 地面运动强度参数对RC桥梁地震需求的影响 -世界地震工程2008,24(4)

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PBEE)中,建立概率地震需求模型(PSDM)时需要对桥梁结构的工程需求参数(EDP)进行概率估计.其中,强地面运动参数

(IM)的选择对EDP的概率估计影响很大,因此需要正确选择IM.分别采用目前最广泛使用的结构第一模态周期弹性谱加速度(5%阻尼比)Sa(T1,5%)和峰值地

面加速度PGA作为IM,选择实际地震波并进行合理的调值,对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墩进行IDA分析,其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性质EDP的概率估计值,以PGA作为

IM计算所得的结果明显偏于非保守,且离散度一般也更大.说明可以针对不同性质的EDP,根据地面运动强度的大小,选择不同的IM,通过合理的调值对EDP进

行概率估计,可以更加精确、高效地建立PSDM.

10.期刊论文 艾庆华.李宏男.王东升.孟庆利.司炳君.AI Qinghua.LI Hongnan.WANG Dongsheng.MENG Qingli.SI

Bingjun 基于位移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Ⅱ):振动台试验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28(3)

通过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基于位移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抗震性能.以完成的拟静力试验中的桥墩试件为参考原型,利用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

和现行桥梁抗震规范方法设计了4根1:2的钢筋混凝土桥墩试件并进行了模型振动台试验.对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桥墩试件的破坏形态、加速度和位移

反应、位移延性系数和地震总输入能(耗能)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综合拟静力试验和振动台试验结果,可以认为基于位移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桥墩能够达

到预期的延性抗震要求.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mgdzkxxxb200802024.aspx

下载时间:2010年3月11日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识别.pdf

返回顶部